在快手上有这样一位“泥巴”红人,他没有较高的颜值,也没有令人称赞的学历,仅仅靠着玩泥巴,就吸了200多万粉,实现了大家小时候的梦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泥巴哥本名叫朱付军,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候因为家里不富裕买不起玩具,就只能玩泥巴,玩久了就对泥巴模型比例把控非常在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长大后干过保安、电焊工等力气活,还曾经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但2017年朱付军在一次意外中伤了腿,久久不能下地。养伤过程无聊,他就给哥哥打电话,让哥哥带点家乡的红胶泥,重拾童年玩泥巴的乐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养病期间,朱付军用泥巴捏了很多模型,还给这些模型赋予角色并安排情节,比如泥巴做的拖拉机收麦子,小汽车载人,自娱自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他觉得短视频是一个不错的方向,就把自己做的泥巴小车和编造的故事情节录了个视频发到网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想到第一条视频一晚上就有了200多万的播放量,实打实的一夜爆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要才华装兜,有根网线就能吃饭,从此以后,朱付军就开始认真的做泥巴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视频拍出来只有短短的十几秒,看起来又极其的简单。但实际上从前期泥巴道具的捏造,到中期视频情节的拍摄,再到最后视频的剪辑,一系列的工作,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一个情节和场景,都需要多次推敲和考虑才能被拍摄成视频,有的泥巴道具还会在拍摄过程中坏掉耽误拍摄进度。为了追求高质量,花在制作泥巴道具的时间上就更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着粉丝越来越多,做泥巴车有哥哥弟弟的帮忙倒不成问题,但拍摄和剪辑技术着实成了视频制作的大难关。挖酱看到他弟弟在某次采访中说:“一开始也不懂什么是镜头感,后来慢慢在网上看、学、查,一步步也就做过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就是这样一个并不专业的“团队”,粉丝越来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视频也越来越多样化,初期的泥巴小车,加上油可以随意奔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很多根据历史和影视剧来模拟的视频,硝烟战火非常逼真,乍一看像小人国打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模拟红红火火过年的场景,爷爷写对联,奶奶喂鸡,乡土气息浓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并且仔细看会发现,泥巴道具也都是按照现实生活中的实物等比例缩小而成,像被赋予了生命,栩栩如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人的胳膊都是可以动的,城池的大门也是可以随意打开和关上,就连小汽车的方向盘都可以转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之从视频前期的单个小车道具到现在大型场景的模拟和经典情节的还原,这一步步走来,看似简单容易,实际上,却是困难重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视频中泥巴道具够独特,朱付军自己给各个角色的配音也逗得粉丝哈哈大笑。比如“腾腾腾”拖拉机声,粉丝们也因此称他为“腾哥”,还上了央视新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朱付军的泥巴才艺,除了个人喜欢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他奶奶是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咕咕”浚县杨己屯村长大的,村里人把泥人叫做泥咕咕,奶奶很擅长捏泥咕咕,在奶奶的熏陶下,朱付军从小也非常喜欢捏泥咕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付军说村里有很多手艺人,捏的泥咕咕都非常好,但是因为泥咕咕带来不了收入,很多人都放弃了捏泥咕咕,村里的年轻人更是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在家捏泥咕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他在网络上走红之后,村里人看到了希望,他为了帮大家就开了个店,把自己捏的道具和村里手艺人捏的道具放在店里买。既提供了一个方式让大家了解这项传统文化,不想让这项传统文化消失,又帮村里人致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让全中国更多人知道泥塑,更多人了解泥塑,了解我们当地浚县泥塑文化,把非遗文化一直传承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挖酱想说,他的走红,证明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也极其的丰富多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停下我们向前的脚步看一看,会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并且会被它深深的吸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希望挖酱的美少女们不但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还能通晓中国各地文化,拿出去讲讲、演演,也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