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局去年12月公布了《澳门长期减碳策略》,引导社会大众共同参与推进社会绿色发展。“减碳”涉触社会各个范畴,在有效推动澳门全民“减碳”方面,您有何好的建议?

澳门立法会李良汪议员:《澳门长期减碳策略》的总体目标是于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峰值,并推动电力、陆上交通运输领域优先于2050年前达至近零排放,当局并为此进一步制订了《澳门电动车推广计划》专项计划,争取于2035年实现新登记零排放轻型汽车及电单车(电动车或其他技术)的比例达到1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策略”当中亦提出以“分领域、分阶段积极落实减碳措施”作为澳门长期减碳发展的总体方向,并以“构建低碳电力体系”、“陆上交通绿色转型”、“节能与清洁能源替代”、“源头减废,转废为能”、“大众共同实践低碳生活”及“技术创新与区域合作”等六个关键策略有序推进各范畴减碳工作。

值得指出的是,要贯彻落实减少碳排放、对标国家双碳目标,并不仅属于一个公共部门或特区政府的责任,还需要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共同推进。除了以收费等经济手段引导居民遵从规范,长远而言,建议应以鼓励及教育方式,提升居民环保意识。参考环保工作较为先进的国家,均从学校时期的基础教育做起,建议特区政府在教育层面上加大资源投入,从小培养居民自觉主动的环保意识,达至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推行环保工作,除完善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工作,建议特区政府应透过行政措施鼓励公众及业界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并持续透过不同类型的项目与活动,推动社会踊跃参与,提升大众对环保内涵的了解,从而养成节能减排的生活习惯,由个人推及至家庭,继而扩展至整个社会,携手推动本澳环保事业发展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澳门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宋庆彬副教授:结合本澳的实际社会经济及产业背景,澳门政府公布了《澳门长期减碳策略》,重点关注电力、陆上交通、建筑节能、清洁能源替代及废物处理等领域,进一步明确了澳门配合国家“双碳目标”,实现低碳澳门建设的决心及核心策略。减碳策略涉及几乎澳门所有的行业、团体及个人,是一项长期且系统性的工作,需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针对《澳门长期减碳策略》,除政府已经明晰的各项策略,个人建议可在以下方面开展更多工作:

一、注重全民参与及知识普及,基于我在澳科大的教学及科研经验,发现即使与环境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对气候变化都存在认知不清的情况。未来应继续开展各类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结合澳门环境保护局开展“环保教案设计奖励计划”等活动,尤其加强大学前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相关知识的普及,小手拉大手,提高全民对气候变化、碳排放相关知识的认知能力,推动居民对于各类减碳策略的支持以及自身向绿色生活的转变。

二、作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催化剂和加速器,应关注绿色金融、经济政策工具在减碳方面的促进作用,尊重市场和经济规律,加强城市在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方面的金融投资和服务,推动减碳的可持续性;关注经济工具在推动居民低碳意识向低碳行为转换的重要作用;积极加入内地和国际碳交易市场,贡献澳门智慧与力量,提高澳门社会经济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关注区域合作,澳门城市人口、面积、经济规模都较小,产业结构单一,很难完全依靠自身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借助区域合作实现能源、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才能有效推动低碳工作。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单一城市尤其澳门这种小经济体实现双碳目标的意义有限,更应该关注澳门如何融入区域乃至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四、关注经济贸易及产业上下游减碳的重要性,考虑间接排放,澳门本地碳排放仅占40%,进口电力导致的间接排放高达60%,这还没有考虑其他资源产品的贸易。作为国际性都市,澳门应该承担更多的国际社会责任,除保证自身城市的绿色低碳外,也要践行全生命周期绿色理念,促进整个行业及产业链的绿色转型。

可持续发展协会叶子恒顾问:“减碳”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爲特区政府需要进一步加强“减碳”的全民教育,清晰说明爲何要“减碳”。气候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尤其是极端天气对人的危害,但我们在澳门对此感受不深。政府在进行环保教育或宣传时,需要增加一些实际的案例,如全球气温的上升,不少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山火,严重影响了市民的生活;此外对生态环境还有破坏性或不可逆转的影响,可以用实际的数据或案例来进行帮助,我们不可能独善其身,置之度外。环保减碳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的通力合作,包括跨部门合作,甚至是大湾区之间的合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澳门绿色低碳产业协会郑振裕理事长:推动澳门全民“减碳”涉及多个层面,需要政府、企业和市民的通力合作,共同努力,澳门才能真正实现“减碳”目标,建设绿色低碳城市。建议从以下三个层面着手:

一、从政府层面来看,建议制定具体可行的减碳路线图和时间表,设立阶段性减碳目标,加大对绿色低碳科技研发和应用的资金投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规排放温室气体的处罚力度;在财政和税收政策上给予支持,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设备;在公共基建项目中融入绿色低碳理念,树立示范带头作用;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普及节能减废知识。

二、从企业层面来说,应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及碳积分奖励,开展企业“环保Fun”;采用节能环保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通过宣传教育等措施,提高员工的环保意识,倡导无纸化办公,节约使用一次性物品,鼓励员工绿色出行,补贴公共交通费或提供接驳巴士。

三、从市民层面来说,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节约用电、用水,减少厨余和塑料制品使用;践行绿色出行,多选择步行、骑自行车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通过网络和社区活动形成全社会的“减碳”氛围,相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