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编著

宋建忠 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11

历经三年,《水下考古学概论》一书就要付梓了。作为课程的发起者与主编,我的心情是既兴奋又忐忑。兴奋的是这本凝聚了中国水下考古30多年实践与理论成果的书稿终于面世,忐忑的是编写过程中的诸多困惑终究也未完全解决,成为本书的不足。

本书的编写主要缘于三点需求一个契机

第一,中国水下考古工作的总结与提升。自1987年中国水下考古工作开展30多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无论机构与人才、技术与装备、理论与实践,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数次蜕变。毫无疑问,中国水下考古30多年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已经成为中国考古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长期以来,我们的水下考古工作存在明显的“三重三轻”,即重调查发掘轻报告整理、重实践工作轻理论研究、重具体项目轻学科建设,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水下考古的高质量发展。编写本书的初衷之一就是希望弥补这一不足,通过对中国水下考古30多年工作的梳理,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有的放矢,期许为未来30年的发展提供一些指导和帮助。

第二,中国考古学科体系的补充与完善。自1921年发现仰韶文化遗址,中国考古学已走过百年,学科体系建设不断完善。2011年3月,新修订后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正式实施,考古学从原来历史学的二级学科独立为历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学科建设得到大力发展,学科体系进一步完善。除了传统的史前考古、夏商周考古、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唐宋元明清考古外,环境考古、植物考古、动物考古、陶瓷考古、冶金考古、建筑考古、佛教考古等分支学科在各高校也得到快速发展。与此相比,如火如荼的水下考古在全国高校中基本一片空白,呈现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为此,我们于2019年秋季、2020年秋季相继在山东大学、北京大学面向考古文博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水下考古学概论”课程,旨在弥补这一重要缺环,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中国考古学科体系的建设。

第三,中国水下考古专业人才的建设培养。自1989年举办第一期水下考古专业人才培训班起,迄今我们总共培训了9期165人。这是中国水下考古30多年来的主力军,是中国水下考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这种人才培训主要采取选拔沿海各省的考古专业人员,对他们集中开展专业潜水技术培训与水下考古理论方法训练。这一模式无疑对中国水下考古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对于高校及早发现并及时培养水下考古专业人才并无任何帮助,从而影响了水下考古高端人才的培养与成长。为此,我们选择在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开设这一课程,就是要尝试在这两所大学发现并培养中国水下考古的高端人才,让他们在考古生涯的起跑阶段就锚定水下考古这个目标,以此引领中国水下考古未来的高质量发展。

以上是编写本书的三点需求,下面还有一个重要契机

2018年11月6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交付启用。这个基地面朝大海,坐落于美丽的青岛蓝谷,与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比邻而居。这一得天独厚的区位和资源优势为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山东大学的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经初步沟通,我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方辉一拍即合,双方就水下考古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项目合作迅速达成合作意向。2019年2月25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山东大学合作签约仪式在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举行。基于双方合作框架,2019年秋季,我们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开设了“水下考古学概论”课程

当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得知我们在山东大学开设“水下考古学概论”课程后,沈睿文院长希望我们在北京大学也增开这门课程。其实,早在1987年中国水下考古起步时,国家文物局就曾希望北京大学考古系开设水下考古课程,只是当时不具备条件,没有开成。另外,当年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首先设立的水下考古机构——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从名称上可以看出,俞伟超先生是站在学科的高度来看待水下考古工作的。因此,我们能有机会在北京大学开设这门迟到30多年的课程,也算是圆了当年的一个梦。于是,2020年秋季,“水下考古学概论”课程同步在北京大学开设

以上是一个契机,最后谈一下本书的编写与出版

伴随课程的开设,自2020年春节后,我们启动了《水下考古学概论》一书的编写工作。课程的讲授与编写集中了当时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主要研究人员,按章节顺序是宋建忠、丁见祥、梁国庆、邓启江、周春水、张治国、王晶、孙键、姜波、孟原召(后因工作变动,姜波于2020年夏调入山东大学、丁见祥于2021年夏调入上海大学),这是名副其实的集体成果。三年来,我们十多次召开线上线下会议,共同设计课程大纲,研讨编写体例结构,分工完成各自章节。在这个过程中,这些长期躬耕一线、缺乏教学经验的研究人员,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得到了锻炼成长,做到了教学相长,实现了预定目标。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这是一项多达10人的集体成果,难免在编写的体例结构、文字风格上出现一些差异,甚至在一些内容上或有不同角度的重复。此外,原计划使用的一些地图、图片因诸多原因未能编入书中,也造成了本书的一丝遗憾。总之,由于水平所限及其他各种原因,本书一定存在不少不足,恳请读者不吝指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 左右滑动查看详细信息

本书系统阐述了水下考古学的概念、研究领域、学科关系、国内外水下考古发展简史等理论问题,以及考古潜水、水下考古调查、发掘、水下文物保护、水下文化遗产管理等专门的技术与方法问题,同时还介绍了国内外水下考古实践案例、海上丝绸之路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古代航海与造船简史、海洋贸易陶瓷四个专题研究。本书是中国学者编写的第一本水下考古学著作,它充分吸收了国内外水下考古学理论、技术与方法的最新成就,又结合了我国水下考古30 多年发展的历史积淀和最新成果,在考古学、历史学、海洋学等相关领域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

最后,感谢参与本课程讲授与本书编写的各位同事,没有你们三年来默默无闻的辛勤付出,就没有这门课程的开花结果。同时,感谢方辉院长和沈睿文院长,没有他们二位提供的三尺讲台,我们就不可能走进神圣的象牙之塔,将水下考古这颗种子植入学子心田。当然,还要感谢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的各位领导,没有他们的关心和支持,我们也不可能顺利完成这项工作。

宋建忠

2022年9月28日

本文摘编自《水下考古学概论》(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编著;宋建忠主编. 北京:科学出版社,2023.11)一书“后记”,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论著系列;3)

ISBN 978-7-03-077099-8

责任编辑:雷 英

本书适合于文物考古、历史学、海洋学、造船史和航海史等相关领域专业学者、高等院校相关师生以及考古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文编辑:刘四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