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塞流沙北,黄图灞水东。一朝辞俎豆,万里逐沙蓬。河流控积石,山路远崆峒。君恩如可报?龙剑有雌雄。”在唐代诗人骆宾王笔下,边城落日之景凸显萧瑟,崆峒的山路一眼望不到头。如今,同样充满萧瑟的,还有平凉的经济发展成绩单。

作为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之地,平凉东邻陕西咸阳,西连甘肃白银定西、南接陕西宝鸡、北倚宁夏固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公路枢纽。不过作为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甘肃东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重镇,确实是被公认的“弱区域性中心城市”。

平凉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总体上处于“强县不够强,弱县依然弱” 的状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十分突出。相较于正在依靠区位和资源优势崛起的陇东邻近同类城市,如何在经济活跃度、商业繁荣度和区域联系度都存在短板的情况下,维持排名和发展不掉队,平凉面临着全方位的考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旱码头之困

大部分对平凉的印象,可能停留在崆峒山云雾缭绕,道家圣地幻若仙境的亭台楼阁上,其实青山云海并不是平凉的全部,和陇东诸多城市一样,平凉在历史文化上,同样属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3000多年前,周朝就在泾河流域创造了比较先进的农耕文化。公元376年,前秦灭前凉,取“平定凉国”之意,置平凉郡,平凉之名自此始。平凉境内历史文化遗存众多,已发现仰韶文化、齐家文化等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2257处、崆峒山道源文化、古成纪伏羲文化、西王母远古文化、皇甫谧医学文化独具魅力。

平凉区位独特,位于西安—兰州—银川三大城市几何中心,312国道横穿全境。但是独特得区位性也会成为某种发展关联性的劣势,在大几何中心的边缘,平凉与经济重地——以西安咸阳为核心关中地区、行政中心兰州、西南城市群等相距较远,而又因深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成为被冠以“陇上旱码头”的由来之一。

产业发展层次不高、竞争力不强,工业结构单一,市域内没有高铁等快速出行方式,高速公路路网结构不全,交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公共服务设施滞后。站在丝绸之路商贸重镇的角度来观察,平凉的存在感偏弱。

原因无他,就目前而言,2021年平凉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53.97亿元,在甘肃各市GDP排行榜中位居第七,而辖内仅有崆峒区GDP超过百亿元,2021年平凉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2021年生产总值最高的崆峒区是最低的崇信县的3倍。

人口问题不容忽视

年轻人的增长,是一个城市增长的缩影,但是平凉却面临着年轻人出走的问题。2022年,国家统计局出版了第七次人口普查的分县数据资料,有媒体计算出,在两次普查间的十年,“90后”的年轻人们去向发现。如果把20-29岁人口定义为年轻人,那么深圳的年轻人口有74.6%是在2010-2020年间从外地迁入的。外来人口也贡献了广州、厦门超过60%的年轻人,上海、成都、珠海、东莞、北京、合肥超过50%的年轻人。

深圳和上海是年轻人增加倍数最大的两个城市,由于外来人口的增加,年轻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提高了一倍之多。有的城市年轻人在增加,自然就有城市的年轻人在减少。数据显示甘肃省内平凉和白银,正在成为年轻人流失的大市。

另外,2019年,由百度地图慧眼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人居环境信息实验室联合研究发布《中国实体城市的常住人口变化:针对中国3022个实体城市基于百度慧眼数据的探索》报告显示。中国收缩城市的平均收缩率为9.6%。在2016年至2018年之间,平凉静宁县城的常住人口比例减少21.7%,城市收缩严重。

从城市生命周期的理论来讲,城市是从无到有,慢慢地繁荣,到达顶峰,开始衰落,然后重生或者彻底没落。在国内,城市化的意识是根深蒂固的——我们的城市必须要发展,我们的人口必须要增长,城市收缩对于一部分人来说可能是衰落的表征,多数时候是一个贬义词。当然,导致城市严重收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静宁县作为平凉市发展中薄弱县域,人力外流现象更是成为当地发展困境的缩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机遇挑战并存

有人试图总结出平凉这些年在困境中打转的制约性因素,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化解落后产能和煤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等过剩产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任务艰巨。另外,平凉市金融机构存贷比仍然偏低,融资渠道单一,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贷款结构性失衡比较严重,大量集中在煤炭、电力、建材等行业,“三农”、中小微企业等贷款融资难度大。

反应在人力资本的困境上,存在从业人员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多以低端劳动力为主,行业领军人才缺乏,高新技术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以及懂经济的领导人才严重不足等问题。这些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都是平凉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更为要紧的是,平凉还应该在抢抓机遇,扩展发展的有效支撑,进而吸引人力和各种资源。

《甘肃省城镇体系规划(2013-2030年)》对平凉的定位早有要求,“紧抓国家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三大国家战略平台作用,提出“构建一廊四轴多中心城镇空间布局结构”,并确定兰州为省域中心城市,天水、酒泉-嘉峪关、平凉—庆阳为副中心城市地区。

2022年甘肃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推动构建“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牵引带动全省协同联动发展。平凉深处 “三带”之一的综合能源和先进装备制造为重点的陇东南经济带上,需要精确定位自己的关键领域和突破口,推动综合实力和发展质量整体跃升。

西北地区近年来经济增长较快,但基础设施仍然较弱、创新发展能力仍然不足,在区域发展中仍然是明显的短板。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正在进入城市群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2018年,国家发改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正式发布《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 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向西开放是主要方向,西北也成为前沿与核心区,承担着重大历史使命。

早期的关中天水经济区,仅涵盖陕甘两省,如今把黄河金三角的运城、临汾,陇东的庆阳、平凉都纳入到关中平原城市群,从两省增加到三省。这是为了更好地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

平凉正在被纳入黄河金三角的甘肃陇东两市之一,规划进入关中平原城市群,八百里关中平原,从黄河金三角向西延伸到天水一带。规划中将晋、陕部分城市纳入城市群,有利于形成多个对外通道,在更多方向实现关中平原城市群与外部的链接、延伸,有利于全面实现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门户功能。

比如说,庆阳-平凉是关中平原城市群的西北门户,可以将宁夏、内蒙与关中平原城市群密切联系起来;运城、临汾是关平原城市群的东部门户,有利于建立起京津冀城市群与关中平原城市群的联系。作为西出长安第一城的平凉,也应该在城市群之间更多历史文化和经济合作中找到机遇纽带。

需要重建“平凉模式”

作为一个甘肃重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口流失严重、营商环境不优等问题成为“平凉”的主要特征。

要实现突破,破除旧有问题必须找准着力点,也就是关键点。怎么样找到这个“点”?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来看,纵向的是领域、行业、产业等,横向的是地区、城市。选择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选核心指标、主要工作、重要业务,也就相当于企业里的KPI;二是要能够加得上“势能”,按照这个原则,非主导产业、不重要的领域不能选。

这个“突破”点需要具备以下特点:冲击性。要能够对思想、观念、思路带来冲击和改变。平凉开展过多次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学习、研讨、培训、大讨论等活动,为什么效果不大?学习本身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可能是十年、二十年。平凉需要渐变,但更需要的是突变。突变靠的行动,突变才能带来的转变。

要探索能够牵动全局的开拓性工作,有些工作很重要,但不具有牵动性,比如农业。农业无论对国家大局,还是地区经济结构来说,都极其重要,但是,因为农业本身的特点,它的传导力、辐射力都很弱,所以它的牵动性不强。有些工作比较薄弱,但也不具有牵动性,比如高铁。高铁里程和东部地区比是有差距的,平凉尽管没有高铁,但是,它的牵动性有多强,尚未印证,它不像有些地方的道路是这个地区的堵点,牵动性就很强。牵动性这个问题也不是绝对的,有些时候要去建立这种牵动性,比如饭店的装修本来只起一个辅助作用,但是,如果通过装修把饭店打造成一个网红,就建立起高度的牵动性。

当然,还有很多的点,比如,可以选择经济领域、文化领域或是新兴产业、旅游产业等方向,或者是这些领域中的关键环节,寻求突破。平凉必须打破旧“范式”,才能实现振兴。

从区域格局来看,经济增长乏力背后的原因是多样的,完成“破茧”,需要机遇,也需要自身的非凡努力,平凉重新找回存在感,时不我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