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届专家越来越过分了!

2023年某经济高峰论坛开幕前,中航基金首席投资官邓海清表示:

“很少有年轻人去反思,可能是因为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平不够,那么所以才有那么低的工资。”
“对国内的很多的年轻人来讲,其实你干的这点活,可能在泰国或者在越南,人家只要你的一半的工资就能干和你一样的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看,你建议专家不要建议,专家就说你不懂反思。

你要是什么十多岁就搞出5G通讯的天才少年,大厂还不年薪200万请你去?

越南的工资也确实低嘛。

低到了一些企业禁不起诱惑,纷纷在当地设厂,你不服你去呗!

但是,专家抛开房价、物价、收入不谈,一味指责年轻人没能力,素质低,合理吗?

别的不说,请问越南是个什么房价?

在美国搬砖一小时,和在中国搬砖一小时是一样的收入吗?

这是典型的和好的比坏,和坏的比好。

那么,如果把专家拉到和年轻人的同一起跑线上,他们是否能做得更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专家骂年轻人没能力的同时,一个叫#在中国月收入1万是个什么样的水平#的微博话题也冲上了热搜。

为什么要以1万为标准?

我寻思着,可能是月薪1万,按照发达国家人均GDP和人均收入的比例换算,就可以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算是一个能过上体面日子的标准。

而相关文章说,平均月薪1.29万的上市公司员工,只占全部就业人口的3.5%,全国人口的1.9%。

平均月薪达到8100元的国有、私营企业员工,只占全部就业人口的22%。

平均月薪不到5000的,占到了就业人口的78%。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并不多。

而且我们的收入结构已经不是金字塔,而是埃菲尔铁塔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按照2020年智联招聘公布的数据,即便是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工资收入的“中位数”,也不过是6000多元。

至于二线城市,年轻人的工资中位数都在6000元以下。

具体到年轻人上,更为难看,一些调查机构总结2010-2019年高校毕业生的平均月收入水平,感觉挺让人喘不过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些数据可能还有片面性。

我找了下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的数据,其中显示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高收入组,即全国收入最高的20%的人群,其人均可支配收入是8万左右。

也就是说,可支配收入达到了8万元,月薪8000以上,就超过了80%的国人。

这足以说明,我们很多人的工资,并不高。

但是,之所以是“那么低的工资”,并不是因为年轻人的专业素质、能力水平不够,而是因为时代的机遇,已经过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首富刘永好曾说过一段话:

“改革开放的那些年,市场刚刚开放,到处都是空白,竞争很小,都是机会,只要敢闯敢干,成功的可能性很大。而现在,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市场处处都被填满了,机会越来越少,竞争也越来越卷,成功的难度越来越大了。”

今天,我们的一些专家之所以拿着大把的工资,并不是能力就比年轻人高多少,而是螃蟹吃得早。

回想一下吧,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就能包分配到大机关。

9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也是优秀的高科技企业抢着要。

现在呢?北大清华的博士去街道办,和中学教师抢编制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人的命运,当然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时代的红利期已经过去,剩下的只有厮杀。

可我们的专家不仅不同情年轻人,反而觉得今天自己的成就和位置,全靠自己努力。

这实在是过于自信。

比能力,就不说现在精通C语言,上知多门交叉专业,下懂英语政治的大学生了。

看看大街上,那些开网约车的、送快递的、卖早点的、搬砖的,哪个不辛苦,哪个没有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反观一些专家学者,正事不干,屁话连篇,动辄工资还好几万。

也许,这才是年轻人工资不高的根本原因——分配出了问题。

当然,这个问题专家是不敢谈的,他们只会“闷声大发财”。

闷声发财,讲究的是一个闷字。

我们可以理解专家不谈关键问题,但绝不能允许他们找年轻人背黑锅,还扣上“能力不足”的帽子。

安静点吧,砖家们!

你们吧唧嘴的声音有点大,年轻人忍不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