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理解,为何尼克松访华时,还没下飞机就迫不及待地想要与周恩来握手?尼克松回忆录中提到一则拒绝握手传闻。
1972年2月21日,那还是中国比较寒冷的时候,美国总统尼克松乘坐“空军一号”专机抵达中国,刚下飞机,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迫不及待地主动伸出双手,期待与周恩来握手。
此举代表了尼克松想要修复中美关系的态度,但是以中美两国的国际地位,以及尼克松与周恩来在各自国内的职务和级别,尼克松完全不必如此“低姿态”地握手。
对此,尼克松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提出一则拒绝握手传闻。
尼克松解释说:“1954年在日内瓦会议时,杜勒斯拒绝同周恩来握手,使他深受侮辱,因此,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走去,当我们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那么日内瓦会议上的这则被拒绝的握手传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1954年4月,解决朝鲜问题和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国际会议在日内瓦举行。
由于不久前,中美还在朝鲜战场上短兵相接,处于敌对状态,因此美国一直试图阻挠日内瓦会议取得结果。
所以英美法等国家是不打算邀请新中国参加的,但是苏联却表示,没有中国的参与,这些议题将毫无意义。
正因为如此,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受邀参会,1954年4月24日,新中国第一次派出的180多人的庞大代表团乘坐专机刚一降落在日内瓦国际机场,就立即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由于当时中国和大部分西方国家没有关系,因此西方各国都对新中国有着一种神秘感,周恩来是出席会议的中国首席代表,张闻天、王稼祥、李克农任代表。
早在中国代表团到达前,就已经有几百名记者守在机场,中国专机刚刚停稳,各国记者便像潮水般涌了上来。
周恩来在机场发表了简短的书面声明,表明了中国代表团的诚意。
当时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都刊登了来自日内瓦的电讯报道:“一个年轻的红色外交家率领着一批更年轻的红色外交家。”
同一天,就在中国代表团到达日内瓦不久,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也赶到了日内瓦。
杜勒斯一下飞机,就迫不及待地问美国代表:“周恩来到了吗?”
杜勒斯刚开始对新中国也抱有敌意,他在会议召开前就公开声明,美国同意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但不含有对中国的外交承认。
杜勒斯还亲自向美国代表团下令:禁止美国代表团的人员同中国代表团人员握手。
当有记者询问杜勒斯在什么情况下能够与周恩来握手,杜勒斯表示,只能是他们乘坐的汽车在日内瓦大街上相撞。
有不良西方媒体为博眼球,大肆炒作,说周恩来与杜勒斯在休会期间不期而遇,周恩来伸出手向杜勒斯握手时,杜勒斯直接拒绝了。
这当然这不实的消息,据王炳南在他撰写的《中美会谈九年回顾》中,提及此事时写道“实际上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王炳南在整个日内瓦会议期间,始终在周恩来左右,他说总理从来就没有去和杜勒斯握过手。
对于杜勒斯的态度,周恩来也采取对等的规定:“我方工作人员,在任何情况下,遇到美国代表团的人,都不要主动与对方握手;但如果对方有人伸出手来,我们礼尚往来,决不能拒绝与其握手。”
可以说,在日内瓦会议上,周恩来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的态度,直接揭露了美国的险恶企图,顺利打开了新中国的外交局面,也赢得了与会其他国家代表的尊敬。
当时杜勒斯还很狂妄,以为美军在前线所向披靡,结果前线作战的艾森豪威尔直接发言打了退堂鼓,这让杜勒斯十分窘迫,在日内瓦待了一周就狼狈回国,周恩来压根就没有跟杜勒斯有过交流,又何谈握手?
杜勒斯走后,谈判的任务就交给了副国务卿史密斯,史密斯虽然依然奉行杜勒斯的“不握手”原则,但是也认清了现实,没有中国点头,这场会议将不会取得任何成果。
中方代表团中,有名哈佛大学毕业的英语翻译叫浦寿昌,与史密斯颇为投缘,两个人在休会期间,经常聊一些东西。
有一次会议休息期间,史密斯主动找浦寿昌谈话,夸赞浦寿昌的英语讲得很好,还赞扬了中国的古代文化,说了一些友好的话。
浦寿昌回去后,立即将此事汇报给了周恩来,周恩来明白,这是美方想要与中方接触,却又找不到台阶,于是打算跟他谈谈。
在第二天会议休息时,周恩来看到史密斯在喝饮料,便从容地走过去,当周恩来走到史密斯面前伸出右手时,史密斯一时没能反应过来,而是慌忙中顺势用左手握住周恩来的右腕摇了几下胳膊。
但是周恩来并未介意,而是以极大的胸襟表示理解。
史密斯自知理亏,不好意思地说:“刚才我一手拿香烟,一手拿杯子,下回我会伸得比你还快。”
在会议的最后一天,史密斯对周恩来说:“能够在这里与你相识,我感到非常荣幸和高兴,你们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说完后,史密斯抓住周恩来的胳膊摇晃了几下,然后高兴地离开了会场。
在日内瓦会议上,中美代表始终没有握手,正是因为这样一个背景,尼克松在1972年访华时,下飞机的第一件事就是积极主动伸出手来期待与周恩来的握手,这是对美国过去几十年里的无礼外交表达的歉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