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谁在攻击抹黑《流浪地球2》?区区一部中国产的科幻主题电影,为何会在观众口碑极佳的情况下,引得美国媒体和公知们暴跳如雷?这部电影为何会激起如此大的浪花?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或许,时代正在悄然变化。

内容来源:本文由郎言志(liusilang520)原创,作者刘斯郎。

中国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1》惊艳世界三年多后,《流浪地球2》再次以骄人的姿态面世:高票房、高上座率、口碑极佳。相比于第一部,人们普遍的感受是:第二部更上一层楼,有了质的飞跃。

电影好不好,市场表现最具参考价值,观众会用脚投票。《流浪地球2》不仅在中国2023年“春节贺岁档”的票房榜单中处于第一领跑梯队,其在海外同步上映地区也出现了“好档期一票难求”的盛况,例如在美国加州,就有当地华人分享了真实的“抢票情况”:一个座位都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际口碑和评分方面,美国影评网站烂番茄开出了“新鲜度75%,观众好评度86%”的高分,世界权威影评网站IMDb打出了8.0的高分。(以上数据甚至一度更高,略有浮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市场和公众的反馈来看,总的来说就是:电影不完美,但足够优秀,整体上已经不输美国科幻大片,甚至比大多数美国好莱坞大片还“优”。但在情感表达、故事叙述等方面美中不足,仍有较大进步空间。

总之,这是一部好电影。我想,真正到电影院看过的人,应该都能作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并非所有人和媒体都能客观公正地看待这样一部较为成功的电影。这样一部相对成功的中国科幻电影,在西方反华媒体、政客以及中国国内的亲美公知势力眼里,它是“眼中钉肉中刺”,以至于这些群体在看到这部电影后,暴跳如雷。

美国媒体《纽约时报》直接抓狂,该报的编辑评论称:“流浪地球2”浪得太远了,失去了欢乐,错综复杂的叙事,未经过深思熟虑的主题,明显被批准的潜台词,核爆月球是愚蠢的叙事想法。满分100分,《纽约时报》的编辑们只给打了30分,被评为“烂片”。

恩,观众和国际权威评分机构都给出了好评,而长期作为美国意识形态渗透宣传武器的政治洗脑大报《纽约时报》,开口就是:很烂,我不喜欢。这场景,就颇为有趣了,这说明“鬼子们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纽约时报》今天对《流浪地球2》的刻薄与憎恨,其实是可以预见的。

早在《流浪地球1》轰动世界电影圈的2019年,该报就发出了这样的评论:中国电影迈入太空时代,这部电影是一部有趣且具有前途的科幻动作片,可能会动摇美国在科幻电影界的地位。

《纽约时报》背后鬼子们的这点小心思,还是显而易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值得注意的是,和美国《纽约时报》等美国势力打组合拳的,还有一些立场向来较亲美、长期宣发美国意识形态内容的中国商业媒体和网络公知。

此外,我们还发现,有网络舆论势力动用水军,对“球2”展开密集攻击,包括但不仅限于评论区刷差评、影评网站刷攻击帖等——最离谱的是“关键词检索攻击”,利用网络工具检索关键词,无差别评论攻击,例如检索“流浪”或“地球”,在相关内容评论区进行造谣抹黑。

很显然,有人“花钱了”。那是谁愿意花这么多钱和精力去抹黑一部中国产的、相对成功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幻电影呢?我想,大家也都心知肚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内外联动,一哄而上;媒体开道,水军造势——区区一部科幻电影,竟然引发了如此大的“舆论进攻”,气得某些人跳脚抓狂,这足以说明,这是一部成功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好电影。

从另一个角度看,《流浪地球2》这部电影,已经超越了其本身作为一部电影的设定,其划时代的意义、内在的哲思逻辑、引发的时代思潮、给文化行业带来的积极改变之功效,都已不是一部普通的电影能够匹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里程碑、突破口,也更像是一个“文化符号”,它属于艺术、属于民族,更属于世界。

讨论:电影本身的成功与不足

成功之处:

(1)立意站得高,蕴含较高的“哲思”养,传达了人类团结、命运共同的积极向上的思想。

(2)摒弃了糟粕,打破了由美国引导设定的个人主义、单一民族或白人拯救世界的糟粕文化束缚,告诉世人“拯救世界的不一定就是美国人”。

(3)尊重了事实,电影内容不为了表现团结而团结,而是尊重事实地展示世界变数,例如“美国喜欢破坏团结”“美国容易陷入形式主义民主的内部混乱”等。

(4)打破歧视链,在以往由美国主导、欧美引领的国际影视领域的“白人至上”“羞辱其他族裔”的歧视链条面前,影片内容打破枷锁、有力回击了种族主义。

(5)用心的研磨,除了在科学逻辑上较为严谨外,在电影艺术的特效、色彩、音乐、表现手法等方面也均下有功夫,表现出色,把经费用到了实处、用在了创作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足之处:

(1)情感表达偏刻板,电影依旧难以摆脱国产电影普遍存在的“情感表达刻板”的问题,存在为了表达某种情绪而刻意添油加醋的情况,容易造成观众脱离共情、走神出戏的情况。

(2)叙事偏冗长拖沓、横跳频繁,电影叙事为了表达宏大和多条线索,掺杂了过多冗长与拖沓的内容,且情节过度与情境切换不严谨,使得电影在紧凑性、逻辑性、叙事性上存在瑕疵。

(3)电影不是美国人拍的,这部电影在某些领域“饱受批评”,“是中国人拍的”是其原罪,“不是美国人拍的”是其被批评的根本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情感和尊重艺术创作的角度说,我们更希望《流浪地球》只是纯粹的艺术、单纯只是一部科幻电影罢了。可从现实的角度去思考,《流浪地球》系列已不仅仅是电影,它已然成为了西方种族主义势力、白人至上主义势力、美国优先主义势力以及反华群体的“攻击对象”。它们,恐惧于中国人的表达、忌惮于中国人的创作、不容于中国人的“团结思想”及“平权呼声”。

因此,在几年前《流浪地球1》问世的时候,它们便已开始了无底线的攻击,意图用舆论全盘黑化这来自中国人的艺术作品。这本质上,是一种“国际文化霸权主义”与“国际精神殖民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中国科幻作家、《三体》作者刘慈欣评论的那样:

“美国的文化是一个强势文化。即使是底蕴很深厚的欧洲,强势文化孕育出来的好莱坞大片也是主流,即便有时被认为是粗俗的。而中国没有这种强势文化来推动。假设《星际穿越》是中国人拍的,水平和美国人拍的一样,但明确说这是中国人拍的,里面演员全是中国人,那个片会很失败······”
“美国人的《星际穿越》很晦涩,舆论会美其名曰“烧脑片”,是“高大上”。中国人拍出来这种片那就是挨骂的事。别人会觉得你在胡扯,这是国产科幻电影面临的很严峻的现实,任何拿美国科幻片来套中国科幻片的想法都很糟糕······”

所以说,不管中国人把电影拍得有多好,哪怕是完美无缺,也难逃被某些势力集体抹黑攻击的命运。说白了,这是文化争锋,是话语权争夺——是一场文明与野蛮的意识战争。

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唯有砥砺前行。

在未来,我们既要看到进步,也要看到差距,不要捧太高,也别贬太低。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随着中国经济、文化实力的整体提升,中国民众的艺术品位也将逐步提高,进而推动中国电影工业更快地进步。

是有不足,但足够努力;虽未问鼎,但足够相信;有所进步,便值得肯定;坚持信念,便充满希望——我想,这才是看完“球2”,回应各方刻意性质疑与抹黑该电影的最好态度。

希望中国电影工业再接再厉,希望中国电影的创作大道里少些糟粕炒作,多些“流浪地球精神”,加油!就是要气哭“它们”!

撰稿:刘斯郎

编辑:林小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