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一篇刊登在美国《中文时报》的文章引发了轩然大波,矛头直指中国在十年动荡时期的一段往事,文章从开头便充满了造谣的色彩。

“在大陆,稍微了解一点文革的人都知道,在与江青集团的斗争中,周恩来利用江青好出风头的特点,别有用心地安排了她和维特克的见面,还让亲信张颖全程陪同,在了解了谈话的全部内容后,周恩来又以审查的名义扣留了所有资料,还指示张颖据此写出《红都女皇》一书,匿名在香港出版,之后的周恩来将此书当做重要物证转呈毛泽东,以此促使毛、江的疏远……”

如此不堪入目的内容,与周总理儒雅、坦荡的风格大相径庭,虽说江青当年狂悖不堪,可总理也不至于以如此手段离间她与主席的关系。

始作俑者千算万算也没有想到,文中提到的另一位当事人张颖在看到这篇文章后选择仗义执言,将当年的事实和盘托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都女皇》这本书是在1972年出版的,全国上下广有传闻,毛主席看过后对江青做出严厉批评,江青与维特克的见面是在1972年夏天,两人的会谈记录在此之后经过了长时间的校准,这就说明《红都女皇》一书与总理以及维特克根本扯不上关系,而江青和维克特的会面又发生了什么呢?

当年的维特克身为美国纽约州宾翰顿大学的中国现代史副教授,在她本人的要求以及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推荐,中国对外友协邀请她在1972年7月19日到9月1日来华访问。

按照当时中央的惯例,江青从来没有被单独安排接见外宾,也是因为她的工作与外事无关,可维特克一再要求对江青进行采访,友协也只能向总理请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10日,总理做出批示:“江青同志,如果你这两天精神不错,可以见见此人,交谈一个钟头即可,如不愿见也是可以的。”

对于如此难得的访谈机会,江青怎么会轻易错过,在外交部领导的决定下,新闻司副司长张颖在内的六名工作人员参与了这场访谈。

访谈地点设在了人民大会堂江苏厅,江青在姚文元的陪伴下前来赴约,可就在会面一开始,江青的话里话外便暴露了她的野心。

“我们很希望有一本由美国人写的书,我和你可以合作,我说你写,你写我、现代中国,就可以成为第二个斯诺,一定会举世闻名。”

事实上,江青并没有吸取《红都女皇》的教训,还想要通过维特克让在自己在世界扬名立万。

本是一场礼节性的会面,一个小时就可以结束,可江青却谈了一下午,还在江苏厅大摆宴席,边吃边谈又是一个多小时。

令人意外的是,会谈结束后几天,江青飞往广州,临行前留下话来,要将维特克接到广州继续谈,虽说总理对此感到极为棘手,可还是同意了。

江青从8月25日到31日与维特克谈了整整60多个小时,从她的个人经历到私人生活、文化艺术一直到她口中的中国近代史。

回到北京后,江青曾多次催逼张颖等相关人员将多达几十万的谈话记录进行修改,并要周总理、张春桥、姚文元审阅,之后寄给维特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众人感到极度为难之际,张颖决定找到总理仗义执言,毕竟,江青在访谈中说的很多内容都与事实不符,很多事情都在极力吹捧自己、扭曲历史。

“维特克女士当场做了笔记,有关于江青同志个人历史部分,我们已经送给她了,她要写文章,材料也是足够的!”

在张颖口中,她并不反对维特克给江青写书,她最在乎的恰恰是对于中国历史被江青故意扭曲。

周总理当年对于江青是非常尊重的,对于访谈记录的处理问题,他征求了访谈相关人员的意见,在大家都持反对意见后,又亲自请示过主席,得到的指示便是封存所有记录稿并归入档案。

1977年,维特克在美国出版了《江青同志》一书,主要内容都与江青的个人经历有关,此时的总理已经与世长辞,自然与此事再无纠葛。

整件事下来,周总理都保持着尊重和谦和的态度,即便江青不可一世,总理却从未有过诋毁她的想法,访谈资料被封存,同样尊重了大多数人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