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种筑基石。种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而种企在种业振兴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近年来,黑龙江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的指示精神,将种业提升工程列入重点突破性工作之中,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工作、统筹推进,充分利用多种手段,聚焦重点、系统谋划,推动种业振兴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比如人才相对匮乏,创新相对不足,环境相对不优,基地相对受限。”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张瑞庭说。

黑龙江省政协委员张瑞庭建议:

协同分工筑牢“联合体”。一是深化种业科研体制改革,强化科研单位和种企的分工协作。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由科研院所和高校承担,商业化育种工作主要由种企来完成;同时深化科企合作,打造共享科研实验平台。开放高校和科研院所实验室,实现技术和先进设备利用最大化,积极探索种业基础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形式,加大良种联合攻关力度。二是用好用活人才政策,优化育种人才在行业内的配置。支持和鼓励科研院所应用技术人才向企业流动。可吸收借鉴先进地区科研院所与种企的合作模式,实行种子科研人员长期委派制度,核心研发团队既保留编制,又得到企业的福利待遇,同时拥有股权和分红,激发员工积极性,推动企业稳定发展。

蓄势赋能打好“组合拳”。一是加快种业产业链上下游兼并重组步伐,调整产业布局。培育一批具备集成创新能力、有市场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的行业领头雁,逐步引导大多数缺乏自主育种能力的中小企业向服务商转型,提升行业集中度、整体竞争力。二是建立种企专项扶持资金,提高扶持精准度和效率,通过加大产业引导基金、财政补贴、研发加计扣除税收等政策,以及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本进入种业的措施,激发种企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三是引导金融服务种业发展,拓宽银行贷款产品种类。大力推广植物新品种权质押贷款业务,为种企发放贷款。针对种业研发周期长的特点,考虑创设种业专项贷款,并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切实降低种企贷款成本和贷款难度。扩大制种保险范围,完善种子知识产权保险、种企责任险等。

齐抓共管优化“软环境”。一是建议提高品种审定标准,净化种子品种。提高高产稳产、绿色优质品种和抗病性指标,增加一票否决病害类型和病虫害鉴定内容,同时建立以企业绿色通道审定为主体,种子生产市场检验企业负责的登记制度,以及已登记品种退出制度,依法依规撤销没有位点差异的品种。二是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净化种子市场。行政、司法等多部门联合作战,全面检查种子基地、企业和市场,畅通投诉举报渠道,提升种业违法案件的立案和审结的效率,顶格处理种业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特别是针对套牌等违法行为要形成高压严打态势。此外,可将保护链条拓展到授权产品的生产、繁殖、加工、销售及进出口、储运等各环节,利于品种权人维权取证,给企业创新吃上“定心丸”。三是成立种子企业协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反映诉求,提出种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强化行业自律,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高会员单位专业水平和经营管理能力,促进交流与合作。

夯实基础拿出“硬措施”。一是开展种子生产基地摸底调查,全面掌握基地位置、作物种类、制种面积、生产品种、制种企业及“代繁代制”等情况,做到种业基地底数清、情况明。二是各级政府统筹划定制种区域范围,放宽试验用地的审批条件、建设用地的比例及年限要求。发挥各级农业部门的组织协调作用,管好制种企业与相应制种主体签订制种协议的过程,争取建设成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集约化的“四化”基地。三是鼓励种企积极融入国家“南繁硅谷”建设,借鉴四川、吉林省做法,设立南繁育种基地租种补贴基金,稳步扩大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规模,提升基地育种、制(繁)种能力,助力种企做优做大做强。(记者 石启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