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心归处是淮安》

讲百姓故事 听百姓心声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座城,

一份专属自己的独特花火。

一段珍藏于心的回忆,

既是难忘的故事,

也是时代的缩影,

时光不老人已老,

而心中的那座城,

始终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FIRST

本期荐读

家乡的年 家乡的味

作者:陈汉楼

现在似乎是言必谈文化的时代,也是比拼讲精彩故事的时代。在我的记忆中,文化符号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儿时的过新年,新年的种种民俗、民风,经过岁月的打磨,更透出纯朴、宁静与善良,以及人们在艰难困苦中,始终保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床前明月光,低头思故乡”等唐诗一般人可以脱口而出,可在我的脑海里一直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为这诗配壮美泰山的图画三十多年来一直被当着圣物一样悬挂于祖屋的正对大门的墙面中间,家乡谓之为中堂。中堂左右与之相伴的条幅年代与之不相上下,图案多是传统山水画配《追鱼》、《牡丹亭》等传说。

常回家看看时,我会在这些年画前仔细端详揣摩,感觉自已也化作画中的人物,穿越远古。家中的墙面主要是用泥土掺极少量的黄砂水泥抹平的,极易脱落,所以整面墙除了整齐的图画,剩下的边边角角就用当年我的奖状填补,年迈的父母记忆中全是我的好成绩,总时不时的向客人夸耀一番。年少时,我非常反感父母当着面夸自已,在客人面前感到窘迫而责怪父母;现在为人父母后,能充分理解父母的舔犊之情,再遇到这样的场景,我不再尴尬,总是面带微笑,认真听母亲的唠叨,一边还向客人详解不太清楚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何要讲这些年画呢,因为当年是我与哥哥两人凭自已小小的双手劳动换来的。我们兄弟小时候就非常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操心,不管主动还是被动,都加入到家乡一般是姑娘们才从事的蒲包编织行业,每天要完成一定的量,并且要打扫好编织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稍大岁数时就自已将生蒲碾成熟蒲,这个过程需要技巧与耐力。 石碾子呈圆柱状,长约80cm,直径约60cm,沿圆柱面都是均匀平行开凿出数条深宽约5cm左右的沟槽,用久了,就似汽车轮胎一样,沟槽慢慢磨浅了。 石碾子可以放家中不重要的小屋,也可以放在外面几根木棍搭成的敞篷,蒲长约2m,因陋就简,每次碾出的多少因各人的体力而定。 站在石碾上似踩水车一样,双手各扶拽着左右两边系着的草绳,手脚一并用力,让石碾来回在蒲上滚动。

力气小的,死拉硬拽,吃奶的力气都使出来了,脸涨的通红,石碾子生了根一样就是不动。 力气大点的,又熟能生巧的,一边谈笑,一边来回自由的滚动。 人多时还要排队轮流操作,当然主人家是可以随时插队的。 如果周围再有几棵大树,又有稍干净的地面,特别是夏天,就有几个要好的姑娘媳妇一边闹家常,一边半坐半蹲着编织,偶尔也有一些男孩子夹杂其中。 久了,这些地方就成了村中人们闲聊放松的聚集地和新闻传播中心。

做蒲包需要长期弯着腰,地面灰尘又大,很多孩子的背发育会受影响,冬季手指上会生肉刺,痛极了。记忆深刻的特别是隆冬的清晨,伸手去碰冰凉的蒲草,冷到骨子里。当然,有劳动,就有欢乐,大家有时拼速度比赛,输的买一些瓜子类的小吃物请大家;有时边上放着一部珍贵的收音机,听刘兰芳的岳飞传、杨家将等,或者边听边唱在“希望的田野上”等不多的流行歌曲。当然还产生了很多爱情故事,成就了一段段姻缘。我与哥哥也加入到这支大军中,哥哥是重质不重速度,我是重速度不重质,所以出售蒲包时,我做的总是夹在哥哥做的里面,混着可以卖个好价钱。当时一个蒲包好像是5分钱左右,可以买2块豆腐。当年姑娘多的人家,编织蒲包的数量多,一般多是殷实小康之家。我们上学的任务是一天4-5个,节假日是15个左右,幸亏当年没有双休日,因为我们不喜欢休息日,太辛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了立冬,天气一冷,我们就巴望着春节了。穷年节日少,儿时年前只记得一个腊八节,大人们稍加重视,在稀饭里加上点平日不常有的花生、黄豆等,就算过节大餐了。春节前五六天,父母就按惯例让我们自做自得,可以自由支配这几天的劳动成果。父母知道我们不乱花钱才会有这样的意识,因为我们用这几天挣来的钱到镇上赶集,无非是去新华书店买年画妆点新年。以前的人们非常重视文化教育,每个镇街面上新华书店总是最整洁最热闹的地方。我上初中时买的最贵的就是一个钢制圆规,一直用到大学,是我记忆中最好最爱的学习用具,它陪我走过人生最艰苦的岁月。小人书之类的也有,我们一般买几本与同学们交换着看,书非借不能读也,早已有之了。家中的一幅幅年画就是我们哥俩一年年买回来的,剩余不多的钱也总是在节后主动上交给父母。

年三十前两天,大人们的脸上也有着久违的笑容,从厨房进进出出。一般是爸爸在炉堂门口添柴火,旺旺的火映着红彤彤的脸膛,喜气极了。妈妈系着不常用的围裙,因为过年这几天已换上新的衣裤,站在灶台边,炒花生、葵花子,包猪油汤团,煎肉圆,煮鱼,整个村庄弥漫在醉人的香气之中。此时大家早就悄悄交代我们不可以乱讲话了,要避邪的。如东西不能讲吃光了,要讲满了,万一讲错,要唾两口唾沫以示后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到过年,不能不讲我们家乡的淮剧,传统地方戏,当年在盐淮大地盛行一时。2008年6月,淮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老家是水乡,犹如一个半岛伸入河湖之中,三面环水,交通非常不便,但人们对地方戏又情有独钟,上面的剧团估计不方便下来,或是不愿到我们这个僻壤之地,索性自已组织个淮剧演唱团,还有部分人搞舞龙狮杂技。

老家人的脾气, 要么不弄,搞就搞出名堂,龙狮表演还在县里获大奖,要是放在现在,该评上文化传承类的了。 乡下人聪明能干,在村中心大队部旁的打谷场上,就在我家附近(算起来我家也是核心地段呀),三面挖沟,挖出的土用来堆积戏台,后面一面连着生产队的库房,方便演员换装化妆。 每年从腊月初到正月里,要是天晴就开演,人们各家自带板凳早早赶场,演出时人山人海,中间也不缺小贩们的叫卖,主要是麻花、瓜子类的小食。 小贩中不得不说一个叫李奶奶的老妇,过年时就在戏台边叫卖,平时在我们学校门口,当年卖瓜子还记记得用一小酒杯作量具的,多少年后,我总见老人家模样一直没有变老,好像岁月在她身上不起作用。 人们总是喜气洋洋,丢掉一年来的劳苦愁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依稀记得当年演出的剧目主要是: 珍珠塔、杨乃武与小白菜、十五贯、白蛇传、杨家将-河塘搬兵、秦香莲等,内容基本都是精忠报国、惩恶扬善、因果报应之类的故事。 剧目中有武生、小生、旦角、丑角等,演员都来之我们村,当时因为小,演员们经过化妆后也认不出谁对谁,彩妆后,将帅的威武、小生的英俊、旦角的柔美温婉,真让我们折服,台上锣鼓喧天,唱腔悠远绵长,台下掌手雷动,他(她)们当年在我们眼中就是角儿,就是明星。

时光过去了三十多年,现在才算弄明白当年放下锄头的明星们真正的背景。那个演活陈士美、杨六郞,声腔高亢、扮相英武的小生居然是我小学同学的爸爸,那个出演秦香莲等旦角的是我家对岸的阿姨,他们青春年少时因为喜欢家乡的戏,演出时村集体适当算点工分,兢兢业业,刻苦排练,才在舞台上有模有样的似专业演员一样,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也启蒙我们这些农家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业余的,就有专业的,当年我们初中班就有一男同学,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儿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帅呆啦。他嗓音好,自幼就喜欢唱歌,当年的流行电视剧《霍元甲》、《陈真传》、《血疑》等主题歌,他是学啥像啥,如果当年有中国好声音,估计也有他一席之地。后来他没有参加中考,就被我们当地的戏曲学校提前录取了,算是好梦成真,也羡煞我们小伙伴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冬季也是人们嫁娶的好时机,特别是过年前后。 这季节万物冬眠,也是农闲时光,现在我又有新的认识,当时人们没有冰箱之类的冷藏物件,唯有在冬季,食品不会变质,酒菜可以连着摆上几天。 那时的男女青年可没现在有这么多的交往渠道,不是网络,就是什么朋友圈的,还有非诚勿扰之类的媒体助阵。 那时基本上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

我印象较深的就是我们村上几户人家的媳妇来之射阳湖那边的建湖县,主要靠亲戚媒人穿针引线。站在湖边的防洪堤上,一眼望不到边,万里无云时,偶尔能看到点点人家,间或还有断断炊烟生起,那里从前因为两岸交流少,交通又不便,在我眼中那边已是天外之国了,也有无限的幻想。那里的人家会经常吃白米饭吗?经常有水果糖吃吗?中国的语言真是既复杂又丰富,隔个水荡,两边的语音语调明显不同,我们讲那边人的语中带水腔,那边人讲我们的话硬。那边人嫁过来,不管过了多少年,一出口,就知是芦苇荡对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影视媒体上出现的旧式婚姻迎亲队伍,新娘基本是坐花轿,新郞骑高马,我们家乡因为河多水多,每户人家也多是沿河而居的,新娘子一般坐新娘船去男方家。上船可有讲究的,要德高望重的喜奶奶(儿女双全、子孙事业有成)搀扶着新娘上船,新娘头盖花巾,一改平日村姑的泼辣劲,莲花碎步,大概是要彻底换了生活环境,婆家是否能够融洽相处,夫婿性格又怎样,一切的一切都是未知数,让新娘子真悲伤起来,从不住颤动的肩头可知其真在抽噎。

新娘船为小木船,三个仓室,一个可坐二至三人,中仓用苇席封顶,中仓与后仓连接处密封,仅在中仓与前仓相接处开门,用喜庆色的布帘遮盖。新娘与喜奶奶及随身陪嫁的衣被细软一一上船。撑船的可是老把式,让小船完全听其使唤,没有大的摇摆。小船甫动,岸上已是鞭炮齐鸣,新娘父母及近亲的一声声祝福响成一片。亲人们都真心哭,女儿养了十多二十年,现在就这样给人家了,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从此,成两家人了,难割舍呀!照例,新娘船转上三圈,从此新娘子就不想娘家了。新娘子蒙着头巾,船再转上几圈,方向是不明了。新娘船缓缓向前,沿河两岸是本村调皮的孩子们边跑边唱凑热闹,当时唱的歌词,其中两句:唔的唔的吹,新娘会洒水;唔的唔的打,新娘会屙粑。本村的孩子总是将新娘船送的老远老远,以恶作剧的形式祝出门的姐姐幸福美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节前几天,我们就开始倒记时,还有几天就大年初一,年三十我们才换上新衣新鞋,衣服是到裁缝店做的,一式的卡几布中山装,裤子好像是灯芯绒,鞋子是自家人做的,纳鞋底冬季妇女们煤油灯下的常见手工,鞋底厚,穿针都要手指上配顶针才能完成。现在老宅家具的抽屉里还有这老物件的身影呢。小伙伴们的衣装基本差不多,但从布鞋是否是松紧口的,可分出家中的富有程度。

真到了年三十的晚上,本村的几个小男孩子会在蛇皮口袋里装上点石灰挨家挨户沓稻墩子,沓一声唱一句,意思大概是稻墩尖又尖,稻墩圆又圆。不打八百打一千,当时刚刚分田到户,每家粮房里的稻墩子让一直吃不饱的农民心安,也是财富的象征。年夜饭,给我的印象不太好,不知就是我们家的过于简单,还是我们那里的风俗。北方饺子,南方人吃团子,可我们家好多年总是中午剩下的饭加点青菜,现在讲叫泡饭吧。菜也是中午没吃完的,可能以前的人们舍不得浪费,也没有那个条件每顿都是大鱼大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初一天还没完全亮,爸爸就早早起来开门放鞭炮,再用柴草制成的火把到家中的每个房间的角角落落烘上一番,烘火就是红红火火,柴同财音,火就是旺。到我们睡的房间,我与哥哥愉快的向爸爸道福,爸爸也说希望我们健康考好大学之类的话,妈妈过会也过来分给我们糕果,糕意即高,寓意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高。一早尽管清冷,有时还会遇到下小雨小雪,但孩子们早就三五成群的开始到各家各户拜年,各家也都准备了瓜子、花生、糖果等零食。遇到近亲或者相交甚好人家的孩子,还会给点压岁钱及年糕之类的。孩子们都匆匆忙忙,因为拜年也就是上午两三个小时的光景,要想拿的礼物多,就得多跑人家。

过年期间,主要是年初一到初五,也有逃荒要饭的,先前给家中蒸的馒头、包子、卷子等面食,后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也准备了零钱,因为讨饭的不要面点之类的了,只讨钱。主人家也为了讨个吉利,总是笑脸相待,讨饭的祝福语不断,快拿快走,抓紧利用新年的喜庆气氛多讨一些。新年祥和瑞气弥漫,人们的善心也汩汩而出。记得我家河对岸一户纪姓五保户,那时年近六旬吧,每年初一至初五就肩扛一个长板凳,长板凳上附着一个纸糊的苍龙,好像多少年都是那样子,颜色一点都不褪,到人家门口总是那几句,千年不变,恭喜发财,元宝马上来,大家都准备比平时多得多的零钱给他,甚至整包的香烟。后来有两年新年一直未见到他的身影,我问爸妈,方知他已过世,我的心不免惆怅,随着时间的推移,村上的老人家一年比一年少了,看着我们成长的也少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年是我们孩子们的天堂,不用做作业,不用做蒲包,穿新衣,还有平时吃不到的美味,到处是欢声笑语。那时我们一帮小伙伴主要玩的游戏是duo钱。一块24cm长、11.5cm宽、5.5cm厚的方砖,参与游戏的小朋友,随着赌注的不同,每人在砖面上放上一分、二分或伍分的硬币,距砖约四五米的位置划上痕线,大家依次站在砖后向划线处抛铜板,谁离线最近谁就占得先机。再依次站在痕线后面,瞄准砖头台面上的排列整齐的硬币铜板,水平高或运气好的,可以将台面的钱全部cui下来。水平最高的,是直接将铜板抛在台面上,台面上的赌资就全属他了。或者铜板斜靠在砖块的任一侧面,可以获得台面上一半的硬币。挨次掷过后,如果台面上还有硬币,大家再依刚才的顺序站在砖块前,大拇指与食指捏着铜板两面,最低放至肚脐处,仔细瞄准台面上的想要获取的硬币,瞄好,让手中的铜板自由落体,有时钱会被duo下来,有时铜板还会运道不好的留在了台面上,那时只有用等额的下注在相同位置换下铜板,这有点类似斯诺克的规矩。有时硬币滑下台面斜靠在砖的侧面,小伙伴们为了赢下这枚硬币,可要花上好多功夫才能得手。有一句duo钱的行话我至今难忘,“一肩挑”,就是两个硬币分开小于一个铜板的距离,高手们瞄准两钱连线的中站落下铜板,两个硬币全部飞离砖面而落地,大有一箭双雕之意。duo钱很讲究技巧,比如你将铜板砸在硬币的中间,钱可能一动不动,砸在钱的边缘,不用太大的力气,钱就飞出很高。当有小风时,瞄准时得考虑风向。duo钱也是个力气活,铜板落下时,手脚并用的蹦起来以增加气势,协调性可提高准度,每次晚上到家,常常是腿酸脚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伙伴们用的铜板也相当有讲究,首先考虑的是脆性,再就是份量,尺寸大小必须一致。那时跟着我多年的两块铜板是我外婆送的,是我当年最珍爱的宝物,每年过年时才拿出征战,表面都磨的光亮。有一次还被同学的弟弟顺手拿走,年三十时我大吵大闹,哭闹声惊动了半个庄子,双方家长也都着急,大煞喜庆的气氛。他也喜爱我的铜板,最后被逼无奈,也只好交出来了,也算完璧归赵。我可算是这方面的能手,那么多的小朋友,过个年,基本上手中的硬币都集中到我这里了。有一年,我还用赢来的钱买了双雨鞋,上学时,再也不怕下雨了。到了最后,只要我想参加这游戏,小伙伴们有时不愿带上我,我只能在边上看。现在想来,那也是赌博,玩物丧志,有几个同学平时成绩一直不错,后来没有控制好这方面的爱好,家人以为上学了,其实他们几个躲到僻静之处duo钱去了,甚至一位同学输了学费,最终荒废了学业。

过了年初一,在尽情玩乐时,隐隐的忧愁不时袭上心头。年已渐行渐远,美好的日子总是短暂的,又要过编蒲包背书包的日子了。每到此时,我总会换个思维安慰自已,还有364天、363天,360天……又要过下一个新年了。套用圣经中一句精典的心灵鸡汤: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美好的生活总会一天天临近的。

图源:淮安人网摄制组、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SECOND

作者简介

陈汉楼,69年出生,淮安市流均镇人。金陵求学,职业生涯在无锡。从小在农村与泥巴打交道,工作后又从事岩、土的研究。偶有闲暇,喜欢随手涂鸦,抒发一个游子对故土的那份眷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心归处是淮安》

您,就是城市故事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往期荐读

这里

人人都是城市故事家

人人都是城市聆听者

征稿热线

13338900444(微信同号)

邮箱:51157168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