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9年开始,陇川县来了很多知识青年,章凤区芒拉乡芒丙社就接纳了40多个。大多是我们昆明三高中的,也有几位是其他年级的学生。当年在傣族村寨插队落户,我们经历的那些事情至今难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白天,我们和傣族老乡一起,到农田里干农活。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早出晚归,头顶蓝天,脚踩田泥。年初,撒下希望的种子。岁末,迎来金黄的收获。

夕阳西下,天边抹上晚霞。陇川江面波光粼粼,“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芒丙社的五、六个牧童在两名半百老伯的带领下,用竹弓泥弹吆喝驱赶着80多头水牛和40多头黄牛,不紧不慢走进寨子。水牛和黄牛三三两两,各自从容找到所在人家的竹楼下面过夜。傣族竹楼上层住人,下层关牛。关好牛畜家禽后,人们生火做饭,点上煤油灯迎接黑夜的到来。

知青点设在寨子头的一块空地上。几个月后,知青们已能娴熟适应了当农民的生活节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饭后茶余,皓月当空,大家便在空地里乘凉和摆龙门阵。

起初,大谈特谈的是昆明福华园的过桥米线,冠生园的包子,福顺居的汤圆,南来顺的硬壳面包,北京饭店的牛奶冰棒。还有端仕街的小锅米线,圆通山的凉面,三寺街湖南面馆的阳春面,桂美轩的火腿月饼。大家画饼充饥,咽着口水各自回味无穷地回屋上床进入梦乡。

没有月亮的漆黑夜晚,大家便找间大些的屋子,点上煤油灯或小马灯讲故事。有一位女知青特别能讲笑话。最令人难忘的是她说有一位昆明郊区的农民大妈跑到五金店问服务员:同志,你这里可有卖豆豉?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南来顺咖啡店一天来了个农民喝咖啡,喝了半天他说,花五毛钱买了杯中药苦得要死!旁边一位华侨食客说道,你搅搅嘛,杯子底下放了糖!华侨说的是广东腔,把搅搅说成搞搞。引得大家捧腹大笑。

“东邻招茗,西邻唤酒,一笑开眉。人生万事无缘足,待足是何时?”是啊,大家在一起眉开眼笑,能开心就开心吧。人生不可能没有烦心事。谁说烦恼人不能开心呢?

知青们的笑声被巡夜的社长老岩听到,他的汉话水平还不差。当他听到我们在讲故事讲笑话时,就坐下来用生硬的汉话和我们交流起来。他说他叫老岩,汉话是老大的意思。又告诉我们,章凤是傣族话,是大象吼叫之意。

据说当年有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来到街上,大象发出巨大的叫声,以后人们就把街子所在地称为章凤。他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傣族地方的人、水牛、老虎是好朋友。人套上水牛犁田,牛犁得很好。人套上老虎也犁田,老虎就犁得歪歪斜斜。水牛站在一旁哈哈大笑,结果把门牙笑掉了。直到现在水牛都没有门牙。老虎气急败坏恼羞成怒跑回深山老林,结果碰上山火被烧得焦头烂额黑白相间。以后老虎只要有机会碰到水牛就要攻击它,以报当年羞辱之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再以后老岩社长又讲了一个笑话。他说傣语"轨″是芭蕉。而"滚"是屁股。有一天一位汉族老伯看见街上一位傣族老大妈卖芭蕉,他就操着半生不熟的傣话问道:“碧朗,某害吾害滚?”他把 "轨″说成了"滚",翻译过来是大嫂你卖不卖屁股?结果可想而知,老伯挨了老大妈一扁担。傣族同胞的笑话也是很逗的。

老岩社长和会计墨向(硬汉之意)在以后的日子里,又教了我们不少傣语。比如糖叫葛玩,甜的盐巴之意,而水菓糖叫巴凉,红色的鱼之意,因为以前肩挑担子的小贩到寨子里卖的水果糖做成小红鱼模样,所以叫巴凉。

墨向是个麻脸,但他很聪明,汉话比老岩社长讲得好。他教了我们几句顺口溜,让我们更容易记得傣话单词:“者隆是大哥,磨航是铁锅。卜哨是姑娘,卜帽是小伙。金朗是喝水,敦么朗是口渴。金号是吃饭,敦么号是肚子饿。”多么好记!墨向可不简单。

老岩社长也不甘示弱,他也教了一段顺口溜:“帕隆是砍刀,麻苤是辣椒。你叫某,我叫高。太阳叫万,星星叫烙(lao)。”两人一唱一和,还真让我们开了眼界。谁敢说,农民只是泥腿子大老粗?他们比我们想象中的人要睿智得多。以前我们还讥笑过昆明郊区的老农,是该反思一下了。

经过一年的相处,我们渐渐明白,傣族是水的民族,也是竹子的民族。他们崇拜水,每年都要过泼水节。凡有傣族的地方,必然山清水秀,也必然竹树成林。他们用竹子蓋竹楼,用竹子架竹桥、围竹坝,用竹子扎鱼笼、做竹排,用竹子编竹箩、搓牛绳。用竹子做成饭桌、椅子、扁担、筷子。用竹子围菜地,用竹子做燃料,用竹子做成牛耙。竹笋是山珍美味,竹虫是舌尖菜肴。竹筒可以装酒水,做竹筒饭。傣族人做成的竹筒酒瓶可以说是精美的工艺品。知青回城时,傣家人会送他们作纪念。

每逢佳节倍思亲。逢年过节,我们总会想起父母兄弟姐妹,还会想起过去教育我们成长的中学的老师。我们经常聚集在一起回忆那些才高八斗,德艺双馨的老师。还会议论那些帅哥美女老师。

从1960年上初一开始,教过我们的美女老师有数学老师杨丽珠、政治老师顾海、美术老师赵端、音乐老师顾琼鹤。她们眉清目秀,颜值超群,人美字美板书美,能讲标准的普通话,声音声调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学生。她们的课堂,除了听得见她们的讲课声,就是绝对安静,针尖掉下来都能听见。真可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我们青少年幼小稚嫩的心灵,早早就懂得享受真善美。帅哥老师当数语文老师伍正义、数学老师冯承基、代语文课的王再衡老师……。他们的课也相当精彩,他们长得很子弟。用现代话来说:帅得想毁容。他们的板书更是无可挑剔,妙笔生花,堪称一绝。每一堂课过后,值日生都不忍马上擦了黑板,而是让同学们多观赏几分几秒。

当然,我们还会想起当过边纵战士的胡仁惠副校长、参加过五四运动的张炳翼老校长、参加过地下党的肖云龙书记、和蔼可亲的团委书记赵钧、缅甸归侨教导主任陈国华、教导员刻钢板大师陆景芬。以及杰出的俄语老师文光宇、余守清,精力充沛的体育老师董河源,眉宇间凝聚着军人气息的刘维珍老师,爱生如子的王立芬老师、气宇轩昂的刘稚珠老师、足智多谋的姚文孝老师、风度翩翩的林公正老师、才华横溢的郑万川老师……

每当谈到他们,我们心中便会泛起最美好的回忆。觉得当昆三中的学生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骄傲和荣幸。因此,在当年当知青的枯燥乏味和艰难困苦穷困潦倒的岁月,也会因为有了这种自豪感而坦然面对人生。

芒丙寨离章凤区有7公里。有时听说章凤区上会放好看的新电影或外国片,知青们就会不惜体力走夜路去观看。旱季时陇川江的水就只没过膝,于是我们就抄近路从南东寨涉水来到章凤看电影。这样可省去一半路程。那时的电影让知青们心驰神往、乐此不疲。因为那时的精神文化生活太枯燥乏味了。当时各村寨放的多半是《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新闻简报》一类的普通片。国产巨片《闪闪的红星》、《南海长城》等也只在章凤城子才能看到。

这些都是50多年前发生的事了,我还记忆犹新。“灵台无计逃神矢”,当年是命运让我们和陇川章凤的傣家人结识,在傣家寨子渡过成千个日日夜夜。

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经历过战火的洗礼,没有体验过战火纷飞的黎明和风雪弥漫的夜晚。但我们也见到过陇川江“ 滟滟随波千万里 ”,麻栗坝“何处春江无月明”的美好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听说现在的陇川早已脱贫摘帽,旧貌换新颜了。有生之年,我们应当找机会回陇川第二故乡看看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变化, 见见还健在的垂暮之年的傣家乡亲。“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第二故乡行,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知青情缘荐稿,编辑:刘乐亮老师)

作者:温院堂(昆明三高中六六届14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