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一句“元芳,你怎么看”在网络上得到疯传,仅“元芳”这个词在一天内就被查询了250多万次。

万事皆问元芳,在当时成为了一个文化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火爆的梗,来自于电视剧《神探狄仁杰》中狄仁杰的台词。

一时之间,追狄仁杰的电视剧成为一种潮流。

然而,早在1950年,狄仁杰的探案形象就火遍了西方,甚至被誉为“东方的福尔摩斯”,还被外国人搬上荧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创作出让狄仁杰的小说不是中国人,竟是一个叫高罗佩的荷兰外交官。

高罗佩是何许人也,他是如何让狄仁杰火遍世界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罗佩在1910年出生在荷兰的一个军医家庭,原本叫罗伯特·汉斯·范古里克,之后才给自己起了个叫高罗佩的中文名。

高罗佩的父亲是荷兰驻扎在印度尼西亚的一名军医,因此高罗佩从小就跟着家人在爪洼岛生活,开始接触东方文化,尤其是逢年过节的皮影戏,总能让正在奔跑的高罗佩停下脚步,定在原地观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罗佩读到小学六年级时,无意中读到了儒勒凡尔纳的《一个中国人在中国的遭遇》,让高罗佩对中国的风土人情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也是在那个时候,他埋下了研究中国文化的种子。

高罗佩一家回到荷兰生活后,刚好他所在的村庄住有很多从中国去的荷兰侨民。

高罗佩一有空,就喜欢凑到这些人的跟前,听他们闲聊在中国的往事。有时听着不过瘾,他还要拉着人家继续讲,教他学习中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久而久之,高罗佩对中国的生活了解得越来越多,在16岁这一年就开始发表与中国有关的文章。

高罗佩的父母看到儿子对中国文化痴迷,不仅没有责怪他不务正业,反而还主动托朋友给儿子带回中国的古籍。

高罗佩拿到书如获至宝,往往一整天都闷头读书,就连父母叫他吃饭时,他也要捂起耳朵,假装听不见,然后继续沉浸在他的书香世界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罗佩18岁后,就已经熟读《诗经》, 还在荷兰中国文化协会的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诗经》的文章。

1930年,20岁的高罗佩考上莱顿大学,毅然选择了中文专业。读书期间,他经常挑选没人的角落,反复用蹩脚的中文反复读书上的每一个字。

有时,他看不懂书上的文字,只能追着老师或同学询问。问不到人时,他就找出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标上特殊的符号,以便记住这个字的发音。

后来,他在查字典的同时,索性开始翻译中文古籍,第一篇就是苏轼的《赤壁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得不说,高罗佩在学习中文时,确实用尽心思,所以他进入大学后,不到五年的时间就通过了中文和日文的学士学位考试,还获得了文学和哲学的博士学位。

1935年,25岁的高罗佩毕业后,顺利地进入荷兰外交部工作,并且被安排到日本工作。

高罗佩在赴任的路上,特意在哈尔滨停留了一个星期,只是想体会中国学者的高雅生活。

也正是因为这一次停留,高罗佩读到了清朝的《武则天四大奇案》。

这本公案小说的另外一个名字叫《狄公案》,描写的正是狄仁杰的断案奇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本他不过是被一本侦探小说给吸引,却不曾想这本小说在之后却成为他火遍世界的诱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2年,由于战争局势的影响,高罗佩离开日本,来到中国担任荷兰驻渝外交官。

当时,重庆是战时的陪都,聚集了全国的文化名人。

高罗佩来到重庆后,经常参加文化活动,并主动接触文化界的人士,也因此认识了清朝大臣张之洞的外孙女水世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水世芳当时是荷兰驻华大使馆的社会事务部担任秘书,她举手投足间尽显东方女子的优雅韵味,在一次舞会上很快就引起了高罗佩的注意。

高罗佩在水世芳的影响下,开始学习中国的琴棋书画,还学习中国文人的习惯,给自己的书斋取了个雅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之余,高罗佩常常单手把书举得高高的,然后一边摇头晃脑,一边在嘴里念着“知乎者也”,把水世芳逗得人仰马翻。

有时,他觉得自己的字写得不错,还要拉着水世芳过来欣赏,然后一脸期待地等待她的夸赞。

1943年3月,33岁的高罗佩在认识水世芳几个月后,便与她在重庆结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水世芳的牵引下,高罗佩认识到越来越多的文人,还参加了当时的天风琴社。

当高罗佩认识的中国朋友增多后,他逐渐发现,中国有很多人喜欢读西方侦探小说,尤其是欧美国家盛行的“福尔摩斯”浪潮,最受他们的喜爱。

让高罗佩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国读者喜欢的大部分西方小说,本身质量并不高,而且翻译成中文后,都多多少少改变了原意,使得水平更加低了。

这让高罗佩深感遗憾,《狄公案》让他记忆犹新,也始终觉得这本书比很多侦探小说都要出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高罗佩便计划着在中国的大地上,挖掘出中国人的大侦探。

在唐史中曾经有过这样的记载:唐太宗贞观十年至唐高宗登基后的20年里,京城大理寺总共积压了一千七百万余件冤案悬案。

但历届大理寺丞里没有一个人能解决此事,而狄仁杰出任汴洲判佐后,在半个月内就侦破了登州刺史被杀案。

高罗佩熟读中国古籍,早已把书中品德高尚、喜欢文学和古琴的狄仁杰刻在心里。

那时候的他,甚至一度认为:狄公就是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罗佩决定把狄仁杰的故事展示出来,他先把《狄公案》翻译成英文版,又以此为蓝本,借鉴中国小说的章回体形式,写成《四漆屏案》。

然而,《狄公案》上出现了不少中国古代的官名,这给高罗佩的翻译带来极大的困难。

为了完成翻译任务,他翻阅了大量中国史书,只要看到官名,就立刻把他抄录下来,然后对照西方的官职,进行翻译和解释说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样的工作量是巨大的,高罗佩经常挑灯夜读,困了就趴在桌上睡一会,饿了就提起水杯喝水,等到第二天出门时,眯着的双眼挂上黑圈是常有的事。

1949年,39岁的高罗佩翻译好英文稿本,又写成中文和日文两个版本,想要以三种语言进行出版。

然而,日本出版商因为这本书把几个和尚写成了坏人,而怀疑高罗佩有侮辱日本佛教界的嫌疑,所以不愿意出版。

更令人难过的是,狄仁杰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关注度,因此也没有出版商愿意理会高罗佩。

无奈之下,高罗佩只能自费出版英文版《狄公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往,西方的探案小说往往只是侦破人为犯罪,但《狄公案》中的狄仁杰除了破解人祸,还有“求签托梦获取线索”的情节,使得狄仁杰成了一个还会断鬼的神探。

因此高罗佩的译本让西方人重新认识到有别于西方的探案模式,极大地吸引了他们的兴趣,所以很多人都愿意读高罗佩的译本,

书籍的畅销,使高佩罗在六个月内就回了本,随后他又复刻《狄公案》中的场景,写出了《迷宫案》《黄金案》《铁钉案》等,合成了最初的《大唐狄公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高罗佩从来没有想过要成为一个畅销书作家,但他发扬东方文化的本意,竟使他获得意外之喜。

也许,只有用心去做、去体会,才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高罗佩这一次的成功,无他,唯有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用心钻研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罗佩只是一个外交官,本在小说创作之路上没有什么规划。

所以他的小说出版后,打算就此歇笔,甚至还好几次对外宣布封笔。

但由于小说大获成功,使得高罗佩不断被读者和出版社催促他更新。万众期待之下,高罗佩越写越勇,便决定自己续写小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他手上的素材有限,想要推陈出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高佩罗左思右想,最后决定在《狄公案》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增设中国元素和其他配角人物的故事,并决定自己操刀书中的配图,最终虚构出包括15个中篇、8个短篇,总共130万字的《大唐狄公案》。

在1945年到1967年的二十几年里,高罗佩一边研究古代故事书籍,一边进行创作。

单是书中出现的器物和社会习俗,他就把记录有这些物件的书籍给翻到脱页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脑袋空空,高罗佩也强迫自己坐在椅子上,逼着自己必须写,必须往下写。

素材不够,他就努力借故事书,远一点的他就书信联系,近一点的,哪怕是刮风下雨,他也要冲进风雨中,第一时间把书给寄回来。

那时候,高罗佩家有个院子。

邮递员总喜欢把信件直接从墙外扔进院子里,伴随着的是邮递员的车铃声和书信砸在地上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罗佩只要听到闷响的铃声,就知道是朋友的故事书来了,他往往是三步并作两步往院子里跑,捡起他的灵感源泉。

通过大量的阅读,他从收集到的海量民间故事中筛选出相关的情节,再进行模仿设计。

最终,高罗佩创作的小说,不仅集合中国传统故事中的民间智慧,还加入自己设计的故事,与西方福尔摩斯产生了明显的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罗佩踏踏实实续写完《大唐狄公案》后,直接给它取了个洋名字——《狄法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书出版后,立即征服了西方读者。

1964年春天,这本书在荷兰的书籍周上,曾被免费赠送给买书的人。同时,他描写另一个案件的《黄金案》,曾被荷兰贝尔纳亲王翻译成西班牙文出版。

世界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是用心钻研的成果。

《狄法官》在西方大受欢迎,成功把唐朝官员狄仁杰塑造成了中国的福尔摩斯形象,也使得高罗佩在世界文坛瞬间大红大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中国人的形象在西方人眼里,一直都是病态无能的形象。

而《大唐狄公案》系列小说的出版,则以各种中国文化元素,从正面强化了“中国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西方人对中国的误读。

因此这本小说畅销之后,由英国演员古德利夫主演的《狄仁杰》电视剧在1969年上映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剧中,他身着中国的官服,蓄着中国古代官员标志性的胡须,但那深邃的眼睛和高挺的鼻子还是出卖了他外国人的身份。

即使扮演者跟真实形象有较大的出入,但外国人对狄仁杰的热情不退反升。

等到1974年,美国演员高迪主演的《狄仁杰探案》也火热上映,同样也在欧美日等国家流行起追逐狄法官的浪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我们国家,虽然野史传奇中的狄仁杰凭借断案之术步步高升,但在真正的学术史料中,狄仁杰几乎是一个被人遗忘的陌生人物。

高罗佩书写的《大唐狄公案》大火后,成功引起了国内读者对狄仁杰的注意,也真正让大家发现古代中国侦探小说中的好题材。

1985年,我们国家推出第一部关于狄仁杰探案的电视剧《狄仁杰断案传奇》,加大了狄公探案故事的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2004年到2008年里,中央电视台就连续拍了三部《神探狄仁杰》,紧接着又推出了《少年狄仁杰》的动画片,足以见得狄仁杰题材的受欢迎程度。

后来,电视剧中的“元芳体”爆火,又激发了电视剧《少年神探狄仁杰》的诞生。而这些电视剧的创作灵感,大多源自高罗佩的小说。

虽然时间一直在流逝,但狄仁杰这个IP俨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仿佛电视剧中有他的出现,就能镀上一层金。

因此在去年10月的黑马探案剧《唐朝诡事录》中的主角苏无名,就化身成狄仁杰徒弟,且在离奇诡异的各种案件中,到处都充斥着“狄公弟子”的自我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我们受战争的影响,对西方文化盲目崇拜,但高罗佩对中国文化的温情脉脉,正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先进性。

当一种文化由外国人去挖掘甚至发扬的时候,我们都该反思自身对本国文化的认可度和关注度。

泱泱中华流传下来的五千年智慧,不该因为一时的自卑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祖先的智慧,足以让我们有文化自信的底气,国潮的兴起,也需要我们自身去发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