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凤荣老师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在学校读书时,她是同学们公认的校花。当前,张凤荣却还生活在陕北的延川县,过着令城里人羡慕的田园生活。张凤荣老师为什么会生活在陕北?今天咱就听张凤荣老师讲一讲她到陕北插队落户的那段生活经历吧。

据张凤荣回忆,她是1969年1月中旬在北京乘坐知青专列到陕北插队落户的。当时在铜川换乘汽车时,因为拿错了行李,张凤荣在铜川滞留了一天,第二天乘坐敞篷卡车一路北上,最终来到了延川县的刘家圪塔大队,他们十五名北京知青被分派刘家圪塔三队,成了三队的社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陕北的腊月天气很冷,感觉比北京要冷很多。当时张凤荣她们三名女知青临时借住在大队书记刘玉明家,和刘书记家的大女子刘春英同住在一孔土窑里,也和刘书记一家人一个锅里搅马勺。

刘玉明是刘家圪塔大队的书记,也是三队的队长,他家四口人,一个女娃一个男娃,家里有四孔土窑,院子也很大。在刘家圪塔大队,刘玉明家相对来说是比较富裕的家庭,全大队就他家有四孔土窑。

刘玉明家的大女子叫刘金枝,当年十九岁,是刘家圪塔大队的赤脚医生,长得也很漂亮。刘玉明家的二小子叫刘春根,当年十六岁,小学毕业就参加生产劳动了,是三队的记工员。在这说明一点,记工员不算什么职务,也没有额外报酬,就是义务为大伙服务,天天都要参加生产劳动,每天收工的时候义务为大家记工分。

来到刘书记家借住的第三天早饭后,张凤荣看刘春根挑着水桶要去打水,她就笑着说:“春根哥,我能跟你去学挑水吗?”“挑水有啥好学的?只要有力气就行。”刘春根一边说一边挑着水桶往外走,张凤荣紧走两步撵上刘春根,上前接过了刘春根挑在肩上的担子。

站在井台上,看着七八米深的水井,张凤荣一阵眩晕,她慢慢往后退了几步,不好意思地说:“这水井太深了,看着有点眼晕。”“哦(我)们三队的水井不算深,沟口一队的那眼水井,十几米深了。”刘春根一边用井绳拴好水桶,一边笑着说。

挑水回来的路上,尽管自己感觉到了很吃力,张凤荣还是摇摇晃晃坚持把两桶水挑回了家。撂下水桶,看着微微冒着热气的那两半桶水,张凤荣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不好意思地说:“挑水也是一门技术活,我得好好学习。”

从那以后,每次看到刘春根去挑水,张凤荣都会跟着去,几天的时间,她挑水就不那么吃力了,只是她还是不敢自己打水,她生怕把自己掉进水井里。但张凤荣已经下定了决心,一个月内必须学会自己独自去挑水,她不想让乡亲们说北京知青是来争口粮的,是来白吃饭的,她要证明给乡亲们看看,北京知青也能自食其力,也能创造价值。

那天吃过早饭,刘书记和刘春根去打柴,张凤荣她们也要跟着一起去打柴,刘书记笑着说:“打柴是哦(我)们男人的事情,你们女娃娃就不要去了嘛。”“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我们女生也能顶起半边天。”张凤荣笑着对刘书记唱起了高调,刘书记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那天去打柴,张凤荣她们三名女知青每人尽管只挑回两小捆茅草,可在回家的路上,她们三人也是累得两腿发软,饿得两眼发花,多亏了刘春根怀里揣着两个玉米面团子,要不然,张凤荣她们三人真的没有力气走回家来。

有了那次打柴的经历,张凤荣她们才真正体会到了陕北乡亲们的不容易,辛辛苦苦往返二十多里山路,耗费大半天的时间,一个劳动力只能挑回两小捆烧柴。后来张凤荣才知道,陕北农村的乡亲们不光是吃粮紧缺,烧柴也同样紧缺。

2月16日那天是除夕,似乎就在转眼间,张凤荣她们来到陕北都一个月了。除夕那天下午,刘书记一家就开始忙活年夜饭,张凤荣她们原本也想着帮忙打下手,刘书记的婆姨却笑着说:让金枝帮哦(我)烧火就行,你们回窑里歇着就是。”

那顿年夜饭还算丰盛,刘书记亲手杀了一只大公鸡,他家还买了一个猪头,两个猪耳朵成了三名女知青最爱吃的美味。还有一大碗炸油糕,知青们也都说特别好吃。在刘书记家借住一个月了,张凤荣她们是第一次和刘书记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平时吃饭,她们都是把饭端到居住的那孔土窑里吃。

刘书记和他婆姨住的这孔土窑很宽敞,炕上铺着新炕席,脚地上还铺着红砖,炕桌上摆着六个菜,七个人围着炕桌坐下,也不显得那么拥挤。那顿年夜饭,刘书记的婆姨只顾着让知青们吃菜吃饭,几乎没看到她吃一口菜。刘书记一家人的热情,让张凤荣她们非常感动。

春节过后不久,一名叫宋长安的男知青也搬到刘书记家来借住了。宋长安起初在小队会计马占泉家借住,当初四名男知青和马会计家的大小子住在同一孔土窑里,因为马会计家的那铺土炕睡五个人太拥挤了,宋长安到刘书记家来拜年时说了这个事情,刘书记就笑着说:“你就来我家吃住嘛,我家春根一个人睡一铺土炕,你来了正好和他做个伴嘛。”

过了正月初五,宋长安就搬到刘书记家来借住了,他和刘春根住在了一孔土窑里,睡在了一铺土炕上。

宋长安和张凤荣是同班同学,在学校时两个人的关系就比较好,宋长安到刘书记家来借住,张凤荣自然很高兴。空闲时间,两个人就凑在一起说笑,有时张凤荣也和宋长安一起去挑水。刘春根是个很淳朴很知趣的后生,他知道了张凤荣和刘长安是同学,就主动远离了张凤荣。用刘春根的话说,自己可不能夹在他俩之间当二杆子。

之后的日子里,像挑水、推磨、扫院子等一些零活,刘春根都会抢在知青们前面,他总觉得人家北京知青来借住就是客人,自己多干点活才是待客之道嘛。

春耕春播生产开始以后,知青们刚参加生产劳动有点不适应,他们天天都累得不想吃饭,更别说挑水推磨扫院子了。一连两个月的时间,刘春根没让知青们挑过一担水,也没让知青们推过一回磨。看刘春根像大哥哥一样照顾着大家,知青们都很感动。

秋收结束后,队里为知青们打了新窑洞,成立了知青点,知青们都搬到知青点居住了。搬家那天,张凤荣把自己的一个搪瓷茶缸送给了刘春根,她还跑到公社供销社给刘金枝买了牙膏牙刷和雪花膏。刘书记一家对知青们太好了,张凤荣发自内心地感激刘书记一家人。

搬到知青点以后,宋长安和张凤荣在一起的时间明显多了,他俩的关系也明显亲近了。知青点的小组长王建军还跟他俩开玩笑:“你俩还未成年呢,这么早就谈恋爱呀?”“我俩只是同学关系而已,你可不要乱扣帽子。”宋长安极力反驳。其实,宋长安和张凤荣确实有了恋爱的迹象,有人亲眼看到他俩牵过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1972年秋收的时候,那天中午张凤荣挑着两捆谷草下山,空中突然下起了小雨,路面湿滑再加上坡路陡峭,张凤荣不小心滑倒滚到了泄洪沟里。走在张凤荣身后的宋长安见状,大声呼喊:“快来人啊,张凤荣滚到沟里去了……”

听到呼喊声,离宋长安不远的刘春根急忙撂下自己肩上的担子,顺着沟坡溜到了沟底,伸手扶起了躺在泄洪沟里的张凤荣。张凤荣试着站了一下,哽咽着说:“我不敢站立,好像扭伤了脚,我脸上也火辣辣得疼……”

刘春根搀着张凤荣走了两步,疼的张凤荣呲牙咧嘴的,再看看张凤荣脸上和手上的血道子,刘春根啥也没想,背起张凤荣慢慢爬上了沟坡,非常吃力地来到了宋长安面前。宋长安背起张凤荣往前走了几步就趴在了地上,他说路面太滑,根本没办法往坡下走。

刘春根犹豫了一下,上前背起张凤荣,小心翼翼地往坡下走去。将近二里坡路,路面湿滑不说,还崎岖坎坷,刘春根气喘吁吁地把张凤荣背到知青点,满脸冒着热气,衣服都湿透了。刘春根让张凤荣坐在炕拦石上,就急忙往东边的山坡上跑,他说担子还撂在山坡上呢。

那次扭伤了脚,多亏了刘书记的婆姨找来偏方天天熬草药给张凤荣泡脚,张凤荣在炕上躺了六七天就能下地走路了。只是她脸上被酸枣树枝划破的那道口子,过了很久还有明显的痕迹。

就是因为那次滑倒滚下山沟,张凤荣对宋长安的好感大打折扣,平时海誓山盟,到了关键时刻,他竟然比不上一个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陕北后生。

1974年春天,刘家圪塔大队得到了两个招工名额,刘书记说两个招工名额给二队一个,三队一个,希望知青们都发扬风格,不要争来争去。那天当着宋长安的面,刘书记对张凤荣说:“咱们三队的女知青,你的体格不是那么好,我尽量安排你进城当工人,争取让你早日离开咱这穷山沟沟。”

那天晚饭后,刷洗完锅碗,张凤荣在知青点没看到宋长安,她就拉着一名叫赵桂香的女知青到刘书记家来玩,刚走进刘书记家的院子,就听到了宋长安的说话声:“刘书记,这个招工名额你就给我吧,等我进城当上工人开了工资,我一准给您买烟买酒。”“我原本打算有机会先让张凤荣去县里当工人,你却跑来争这个名额。既然你想去你就去吧,只是我还不知道去县里干什么工作,工作好赖你可不要抱怨我。”刘书记笑着答应了宋长安的要求。

听了刘书记和宋长安的对话,张凤荣拉着赵桂香扭头就走。回知青点的路上,赵桂香生气地说:“宋长安也太不厚道了,咱们大家不说好了吗,听从刘书记的安排,谁都不要争这个名额。”

第二天一早,宋长安就填写好了招工审批表,高高兴兴地到公社卫生院体检去了。等通过了体检,宋长安才知道这次招工是去县煤矿工作。他那个后悔呀,可再后悔他也不好意思反悔了。

就这样,宋长安离开了刘家圪塔大队,成了县国营煤矿的挖煤工人。离开刘家圪塔那天,宋长安还对张凤荣说:“凤荣,等着我,等过两年我就和你结婚。”

那年秋天,刘书记安排张凤荣到小学当了一名民办小学老师,刘书记还对她说,以后有招工招干的名额,还会尽量安排她出去工作的。

张凤荣到学校教书不久,她就听说宋长安调到井上工作了,负责检斤工作,工作轻松又体面,还有外快。那年年末,宋长安突然回到了知青点,他是回来和张凤荣断绝恋爱关系的。宋长安说煤矿上的女开票员喜欢上了她,希望张凤荣忘了他,他还塞给张凤荣二十块钱。

没有争吵,没有哭闹,相恋三年,两个人和平分手。

听说宋长安变心了,刘书记的婆姨第一时间就到知青点来安慰张凤荣,让她不要伤心,还拉着张凤荣去她家,说要给张凤荣做荞面饸饹吃。

那天晚上在刘书记家吃过晚饭,是刘春根把张凤荣送回知青点的。那晚风很大,刘春根怕张凤荣冻着了,就把他爸的那件羊皮袄披在了张凤荣身上。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个小小的举动,张凤荣竟然爱上了农村后生刘春根。

自己的娃娃和北京女知青谈恋爱,刘书记和他婆姨应该高兴才对呀,可刘书记两口子根本高兴不起来,他们担心这个事情不会有结果,假如有一天张凤荣招工或招干进城工作,她还会和一个农村后生恋爱结婚吗?

有一天,刘书记找到张凤荣,心平气和地对她说:“张凤荣老师,以后你就不要和俺家春根来往了,你早晚都要离开这里的,到时你走了,我家春根咋办嘛,你可不要坑他呀……”“刘书记,你尽管放心,我和春根哥恋爱是真心的,不管到了什么时候,我都不会变心的!”张凤荣当着刘书记的面,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也等于打下了保票。

1976年夏天,在同学们和父母的强烈反对下,张凤荣和刘春根领取了结婚证,一名北京女知青成了一个陕北农民的婆姨,对于他俩的结合,多数人持反对意见,大家最担心的就是他俩的婚姻不会长久。

婚后的第二年,张凤荣生下了一个女娃,第三年又生下了一个男娃。看张凤荣一连生了两个娃娃,刘书记两口子悬着的心才算踏实了,替刘春根担心的乡亲们心里也踏实了。

1982年秋天,经过考试,张凤荣得到了去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的机会。在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两年,张凤荣转成了公办教师,又回到了刘家圪塔小学任教。两年后调到了公社联办中学,担任了学校的教导主任。

1985春天,刘春根在地区驾校学习了汽车驾驶技术,考取了大型货车驾驶证。刘书记让他跟着在县运输公司开车的亲戚实习了一段时间,等刘春根熟练掌握了驾驶技术,他就想办法贷了一大笔款,买了一辆货车,让刘春根到煤矿拉煤跑运输去了。

当时个体跑运输的很少,货源也充足,刘书记的这个选择非常明智,几年下来,他家就赚了个盆满钵溢,刘书记家成了远近有名的富裕户。

1995年秋天,刘书记的孙子刘树安考上的师范学校,刘树安成了刘家疙瘩村的第一个中专生。中专毕业后,刘树安也到他母亲任教的学校当了一名数学教师。

张凤荣退休后,她和刘春根承包了村东那片荒山,栽种了苹果树和枣树,还栽了核桃树。只几年的时间,那片荒山就变成了花果山,人人都羡慕张凤荣有眼光,把荒山变成了聚宝盆。也有人嫉妒她,说她月月领退休金,果园一年收入好几万,银行里的存款多得花不完……

张凤荣致富不忘众乡亲,她也帮着乡亲们一起走上了致富路。在刘家疙瘩周边,只要一提起北京知青张凤荣,没有不伸大拇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当下,张凤荣和刘春根还生活在陕北农村,他们的女儿和儿子都劝他俩进城生活,张凤荣却说乡村空气好,他们也习惯了神仙一样的田园生活,暂时还不打算进城,等以后生活上需要人照顾了再进城。张凤荣还说,人嘛,就得活到老干到老,天天都有事情干,生活才不会空虚。特别是老年人,一旦闲下来,吃饭就不香了,身体也会变差。老话说生命在于运动,多运动肯定有益健康的。

张凤荣老师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就讲完了,我非常赞同张老师说的这句话:人嘛,就得活到老干到老,天天都有事情干,生活才不会空虚。在这里,也衷心祝愿张老师夫妻俩的晚年生活更充实,田园生活更快乐!

作者:草根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