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伪过年”,街上静悄悄,三天就返城,年味淡了问题出在哪?

金虎辞旧岁,玉兔报新春,全面放开的第一个春节并没有想象中的热闹,反而同前几年封控的状态一样,街上静悄悄的。而不少盼了三年才得以返乡的人,年初三就开启了返城之旅。最近几年,大家最大的感受就是年味淡了,那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年味没有以前浓了呢,问题出在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节的习俗中,拜年和走亲戚算是两件最重要的习俗,每年春节的时候都能刷到山东磕头拜年的名场面,虽然饱受诟病,但是一直延续着这种一辈一辈传下来的老传统。不过最近几年,农村进入“伪过年”状态,以前天不亮就起床,换上新衣服,早早吃了早饭,家族中的老少青三代,最少也是少青两代同时出动,前往长辈家中拜年的场景越来越少了,多数时候只能存在于记忆当中。

作为80后的一员,也到了“奔四”的年龄,而最早的80后已经年过四十,以前春节的过法还历历在目,从小年开始到正月十五,每天都是严格按照老传统在走,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块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贴倒酉;三十晚上,熬一宿。年三十是在外面的鞭炮轰鸣和电视中传来的春晚笑声中度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现在春晚已经不是以前的春晚了,就像网友吐槽的那样,以前是一年都在玩春晚的梗,而现在是春晚玩网络剩下的梗。歌曲不再像以前那么经典,语言类节目不煽情就不知道演啥,今年的相声节目中甚至掺入了魔术,能不能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相声是逗笑的,变个烧鸡很好笑吗?好笑,但是却是尴尬的笑。

不仅是春晚,延续了几百上千年的拜年习俗也都在悄悄得发生着变化,对比最近二三十年,如今过年越来越“伪”,就连初一拜年这一最重要的习俗都不再如以前,以往初一早上街上人来人往,人流能一直持续到初一中午,甚至下午,而最近几年10点钟街上就已经变得静悄悄,没什么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现这种情况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村里的50后、60后岁数大了,自己转不动了,同时自己也成了长辈不再需要给别人拜年了,70后、80后成了现在外出拜年的主力军,受计划生育的影响,很多70后、80后都是独生子女,人数断崖式下滑。

另外,现在90后、00后的年轻人的观念改变了,以前的人都喜欢聚在一起聊天唠家常,而现在的年轻人却不喜欢拜年、走亲戚。一方面是因为聊天免不了各种“盘问”,有女朋友吗?什么时候结婚?另一方面,现在年轻人压力大,一年也得不到多长的休息时间,过年前后也不过一个星期的假期,再减去来回路上的时间,仅剩下的几天时间更希望是好好休息,多陪陪自己的家人,或者在家刷刷视频,打打游戏好好放松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起假期,在以前鲜有人会在初三的时候去火车站、汽车站这些地方,但是这几年笔者发现,不少人在初三就已经开始返城了。在我的山东老家,初三这一天就是女子带着自己的女婿回娘家的日子,在这一天老丈人也会早早准备好饭菜等待女儿和女婿的到来。放弃回娘家返城,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现在多数年轻人都不在农村居住,而是定居城里,现在春节假期时间太短,初三返城,可能当天到城里的家,也可能初四才能到家,初五、初六休息两天,休整一下,初七就要开始正式上班了。

前两年,农村出现“伪过年”,初一街上静悄悄,初三就返城,我们还能将责任推到疫情身上,因为疫情非必要不返乡,可现在各地已经全面放开,但是这种“伪过年”的问题却愈演愈烈,年味越来越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前有年味是因为农村人多,而整个冬季都属于农闲季节,农民都在休息当中,所以农民有大把的时间去为春节做准备,有充足的时间去营造春节的氛围。可现在多数人都进城定居,农村的人口越来越少,剩下的不是老,就是少,没人去营造过年的氛围。

以前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只有电视,且电视可以收看的频道也非常有限,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只能走街串巷,大伙聚在一起唠嗑,聊家长里短,聊去年的生活,聊明年的期盼。而现在又有网络,又有手机,还有麻将和扑克,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传统的娱乐方式也就不再有人愿意参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非常重要一点就是,现在春节法定节假日的时间太短了,长的能从年三十放到正月初六,短的也就年三十和初一两天,没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大家更多的是把春节当成平常的假期,而不是一年当中最重要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