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华文明也是农耕文化,我们从古至今都对农业尤为重视,比如在古代封建社会还有亲耕礼,即皇帝也要耕地劳动。就明清两朝而言,皇帝的亲耕都是盛大的祭典,可惜皇帝用过的犁仗未能流传下来,否则一定是国宝级文物。究竟皇帝的犁仗什么样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据专家们考证,在尧舜时期就已经有司农之官,即后稷,他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因此其死后也被奉为农耕始祖和五谷之神,也即农神。从先秦一直到明清,不管是民间百姓,还封建帝王,都会举行祭农神的典礼,以祈求风调雨顺和五谷丰登。

有时,封建帝王为了表现诚意,还会亲自下地耕种田亩,比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根据《大明会典》记载,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他下令在皇宫南郊修建了一座先农坛,还供奉了农神后稷和其他农神的塑像,每年开春朱元璋都会领文武百官在先农坛祭祀和亲耕田亩,体现朱元璋对亲耕的重视,他也还要求后世延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到永乐皇帝朱棣继位,他从南京迁都北京,不仅修建了辉煌的紫禁城作为皇宫,同时也仿照南京的先农坛,修建了一座更大的祭祀农神和亲耕的祭台,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先农坛遗址。每年开春,朱棣也一样会举办祭农神的典礼,并亲自耕地,而且还下令后世皇帝登基前必须行亲耕礼

在明朝时期,不仅是皇帝要祭祀农神,民间的百姓同样也是,只不过前者隆重,后者简单。比如皇帝亲耕,文武百官要提前数月就开始准备,有的人负责打扫和修缮先农坛,规划好皇帝要亲耕的地块,也有的人负责准备牲畜,农具,谷物和其他用品,还有的人要挑选祭祀的乐队,以及扮风雷云雨各神的戏子。此外,还需要四五百个百姓观看,说白了就是“群演”,让皇帝亲耕显得热闹隆重,不过最重要的是要让这些“群演”把皇帝亲耕传播出去,由此可以表明皇帝勤政爱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祭祀农神,皇帝也要行跪拜大礼,文武百官和百姓同样要跪拜农神,然后奏乐唱太平歌,歌颂农神和赞扬皇帝的品德。礼毕,官员从大殿内抬出早已备好的犁仗,它整体由木犁雕刻而成,上面还刻有龙纹,表明了它是皇帝专用的犁仗。另外,犁仗上还涂抹金漆,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熠熠生辉,仿佛是一件纯金铸造的犁仗。

不过可惜,皇帝的犁仗一年也就只会用一次,用完之后就被放回大殿内,在此后的一年间也无人问津,直到来年亲耕之前才会被重视。有经验的农夫都知道,农具要经常使用才好,否则长时间存放自然而然就坏了,因此皇帝的犁仗从未能保存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试想一下,如果皇帝的犁仗能保存至今,不但我们又多了一件国宝级别的文物,还能对当时皇帝犁仗的制作有全面的认识,比如制作材料,制作工艺和使用方式。其实,有的专家表示,皇帝的犁仗是样子货,只是好看而不实用,对此也无法反驳,毕竟没有皇帝的犁仗流传至今,如果能有的话就能确定它到底如何了。不管怎么说,皇帝的犁仗都宝贝,不仅是农具,也更是祭祀用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皇帝亲耕过程中,通常还需要有几位农夫协作,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农夫,种地的能力就如同大臣们读书写字,因此教授皇帝农耕技巧也都绰绰有余。在皇帝进入耕地之前,耕牛套上犁仗已经准备好了,他左手执鞭抽打耕牛,右手扶着犁仗缓缓前行,三位农夫则各有分工,一人牵引耕牛,一人在皇帝左侧指导耕地的深浅和速度,还有一人则沿着耕地播种,并告诉皇帝谷物的名称和生长周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来说,皇帝要耕三趟,代表着天,地和自己,等皇帝耕完之后,就轮到大臣们一起上场将剩下的都全部耕完,最后还要齐呼“万岁”,再说一大堆赞扬,夸奖和奉承皇帝的话。

皇帝亲耕是好事,但后来也就变得流于形式,为了祭典而亲耕装装样子,根本无法体会到农民耕作的辛劳,如此一来又怎么能勤政爱民呢?因此,也就不怪有人说皇帝的犁仗是样子货了……

参考资料:

《明朝十六帝》作者:许文继,陈时龙 著,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