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月13日,财联社报道称,多个互联网平台已开始、或即将放开销售两款新冠口服药,即辉瑞的奈玛特韦片/利托那韦片组合包装(PAXLOVID)和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

13日,1药网旗下互联网医院的新冠咨询门诊开始预售新冠口服抗病毒药物Paxlovid(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定价为2980元/盒。用户在咨询问诊后,向导诊员回复新冠,即会被分配医生,由医生询问是否已确诊新冠,是否需要购买Paxlovid。医生强调该药不能用于预防,仅用于确诊患者的治疗,需要用户上传核酸或抗原阳性证明后开具处方。上传抗原阳性照片后,被诊断为新冠病毒感染,即顺利开出Paxlovid处方,每次口服3片,每天两次,线上付款后可以快递配药到家。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的独家商业化合作方复星医药表示,阿兹夫定也即将开放网售,阿兹夫定将先在方舟健客APP和京东健康发热门诊上实现线上处方,开具处方同样需要持有核酸检测阳性或者抗原检测阳性作为依据,售价为330元/瓶(1mg*35片)。

当日下午相关报道引起网络热议,但在几个小时之后,各平台下架了预售新冠特效药的链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财联社相关报道

早在11月19日,第一财经就有报道称,国产新冠口服药阿兹夫定片即将在线上药房销售,当日,真实生物表示,已联系药店即刻下架。内部人士表示,国家药监局已通知阿兹夫定不允许线上线下零售。对此,有专家表示,阿兹夫定是一个处方药,而且是紧急授权批准的,应遵循治疗指南,不适合自己服用,在网上销售也不合适。并且强调,新冠药主要应该给高龄老人和其他有严重基础疾病风险的脆弱人群来备用,绝对不是给全民吃的药,囤药更没必要。

基于此次科普,相关平台再次上架的行为,引发了网民质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财经相关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专家观点

多位专家强调,由于该药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和多种禁忌事项,必须遵照医嘱来决定是否使用,决不能依据个人判断在家自己使用。因此,是否可通过互联网医院线上的方式开具处方,还需要谨慎,因为一旦“开闸”,在开药时很难做到和线下一样对症,且有严格规范,政府也很难监管。

网民评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清朗舆情监测系统出具的舆情报告显示, 2022年12月13日12时至12月14日14时,“两款新冠口服药网络开售”事件在全网的信息量覆盖了境内外互联网新闻、微信、微博等多类型站点。

在上述监测时间范围内,网上共计发布相关信息共18103条(不含评论)。

▲该事件舆情传播趋势图。来源:清朗舆情监测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上图来看,11月13日,财联社发布“两款新冠口服药网络开售”相关报道后,舆情迅速发展达到顶峰。11月14日,多个媒体、专家学者发表评论、建议,持续引发热议。若相关部门有后续跟进措施发布,舆情会持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网信息情感分布图。来源:清朗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

清朗舆情监测系统还爬取了全网信息情感倾向数据。数据显示,全网信息量中,正面舆情占比12.74%,负面信息占比72.07%,中立舆情占比15.19%。网民负面评论主要认为两种药物价格过高、药物效果不清楚以及药物使用限制过多,容易造成不良后果等。正面、中立评论主要是认为药物对于部分群体确实能减轻危重症率,合理的使用是可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媒体传播渠道分布图。来源:清朗舆情监测系统

从传播渠道看,微博为该事件舆情的主要传播渠道,其次是微信、客户端。主要是因为财联社报道发布至微博引发热议后,逐步扩散至其他平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冠口服药一个月内接连两次爆出网售消息,不管是悄无声息的预售上架,还是曝光后暂时的退场,都令网民疑惑不已。纵观舆论场,网民关注焦点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是担心用药安全。近期因为药物滥用导致的医疗事故并不少见,不少人还没感染新冠,却因乱吃药进了ICU。据媒体报道,因害怕感染新冠或是感染初期症状较轻时,就有不少人联合服用了多种药物,导致去医院就诊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数量陡然增加,有的甚至因此被送进了ICU。更何况此次售卖的药物在临床阶段也确有不良反应。此类情况下,网售新冠口服药,尽管设置了阳性患者购买限制和专家指导,仍无法完全保证用药安全。

二是担忧网售造成哄抢,滋生各类乱象。网络虽对两种新冠口服药价格、效果争议颇多,但对新冠口服药仍是如此关注,原因还是在于在医疗资源陷入严重不足时,希望能有自救的办法。别说这两种昂贵的所谓“新冠特效药”,就是一些非常基础的感冒发烧药物,比如科普中常见的布洛芬、莲花清瘟等。近段时间都已经不太容易买到了。在供应量绝对不足、并且没有替代选择的情况下,就算群众并不了解药物如何使用,一旦放开售卖必然产生哄抢,或是滋生各种地下交易乱象。哄抢就容易造成“需要药物的抢不到,不需要药物的囤积过期”。地下交易乱象例如网络销售无法保证药物来源,是否会有售卖仿制药现象;如何保证有售卖资格的商家、平台获取药物后不会流入其他渠道;如何审核购买者提交的信息,是否会造成黄牛囤积药物再以更高的价格出售等。均为网民关注的焦点。

三是部分自媒体臆测网售新冠口服药为官方倾向,搅乱舆论场。部分自媒体将此次事件与12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的《关于做好新冠肺炎互联网医疗服务的通知》联系。认为该文件表达了“新冠抗病毒药物可开启网售”的信号,相关平台只是提前预测加试探,目前舆论反应不好但并不能阻拦这一趋势。类似于“难怪防疫三年了才开放,原来是特效药出来了”、“停了核酸就开始卖新冠特效药是吧”、“‘核酸盛世’过了就是‘医药盛世’”等言论层出不穷,臆测官方部门与医药公司的利益链。

据媒体报道,内部人士表示相关监管机构仍未放开新冠口服抗病毒药物的线上线下零售。但两次上线,是否为相关平台阳奉阴违,民众不得而知。可以确定的是,新冠口服药两次上架又急速下架,加重了防疫、阳康焦虑,引发了民众抵抗情绪,搅乱了本就甚嚣尘上的防疫舆论场。在新的疫情防控形势下,相关部门对民众的担忧应有明确表态,监管方面,不仅要注重此类药物的生产,也要加强对售卖平台、商家的监管,及时制止类似试探市场的行为,整肃医药市场,平息舆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