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2月11日晚,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京视频发布一条视频新闻,采访了本台记者吕梓源入住方舱后的生活。

视频显示,该记者入住的为小汤山方舱医院的双人间,房间内设施齐全,有电视、空调。吕梓源介绍了自己的病情,表示能用自己(得新冠后的)经验介绍给大家还是有意义的。

然而,视频发布没多久就“翻车”,网民认为该记者占用方舱资源,应该让给患病老人,并用“特权”“不要脸”等比较激烈的词语攻击该记者,甚至扒出该记者之前“反对方舱”。

12月12日早间,记者吕梓源在微博进行回应,表示是为配合完成报道工作而住进方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关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吕梓源的回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网民评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12月11日0时至12月12日15时,全网共监测到有关“记者感染新冠入住方舱”事件在全网的信息量覆盖了境内外互联网新闻、微信、微博等多类型站点。在上述监测时间范围内,网上共计发布相关信息14606条。

▲该事件舆情传播趋势图。来源:清朗舆情监测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上图来看,“记者感染新冠入住方舱”事件舆情出现在11日晚间,随着记者吕梓源的回复后,12日白天一直处于舆情高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全网信息情感分布图。来源:清朗互联网舆情监测系统

清朗舆情监测系统还爬取了全网信息情感倾向数据。数据显示,网络舆论针对“记者感染新冠入住方舱”事件较为负面。其中负面信息占比达60.22%。网民主要观点:一是指责其占用医疗资源;二是认为她症状不重不应该进方舱;三是人身攻击;四是反对这种宣传视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媒体传播渠道分布图。来源:清朗舆情监测系统

从传播渠道看,微博为该事件舆情的主要传播渠道。这与舆情发酵始于微博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热词图谱。来源:清朗舆情监测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条宣传视频为何翻车?大概有以下原因:

一是记者享受到的医疗资源与网民不对等。这条视频为北京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发布的,方舱也位于北京小汤山。此时,北京各业态全面复工,但是感染新冠的人数仍然不少,退烧药难买,看病排长队也是常见现象。然而,该记者却能“第一时间”入住方舱,并且是“双人间”,甚至用药都是“北京家长一瓶难求的儿童用药布洛芬混悬液”。网民还指责,方舱应该给高龄老人、基础病患者用,而不是一个“活蹦乱跳”的记者。

二是记者入住方舱与专家发声不对等。就在该记者入住方舱之前,其代表北京广播电视台与专家连线解析病情。专家此前提到,“60岁以下人群基本不用去医院”。这成为舆论攻击的切入点。即使在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中提到“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舆论则更愿意相信这是“特权”。

三是当前宣传时机不当。随着优化疫情防控“新十条”的落地,居家隔离或是一种主流。同时,此前各地方舱环境良莠不齐,舆论已经对方舱产生一种比较抗拒的心理。此时再宣传方舱隔离,恐怕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四是记者过往、认知与“入住方舱”相背离。网民扒出,该记者属于“躺平派”“支持放开”,并发表过一些隐晦言论。因此,当她入住方舱后,舆论对于她的“立场”变换产生质疑。

这场“不接地气”的方舱宣传,很明显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媒体应该明确宣传重点是什么。从人民群众出发,而不是借着媒体宣传的力量去“显摆”。更要评估当前疫情防控态势与此前有何不同,什么应该宣传、什么应该减少发声,社会形势不同宣传的角度自然也要跟着变化。另外,谁来发声也同样重要,网络时代记者不再是一个名字,记者的过往言论、人设也能影响着宣传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