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8年,21位年轻人背负着祖国的期待,前往苏联留学。

他们带着使命而去,绝大多数人日夜苦修,可是有5人的表现却令人失望。

以至于毛主席1950年去苏联访问时,都拒绝给他们签名,这是怎么回事?

这些年轻人是在什么背景下前往苏联的,又有何任务?为什么毛主席拒绝给那5人签名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 背负使命的留学

在1920~1950年间,我国派往苏联的留学生可以分为两批。

第1批是1920~1948年间派出的学生,学的主要是共产主义理论知识,主要偏向于政治和军事。

这些留学生学习时间长短不一,从数月到数年不等,质量上也是参差不齐。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这批留学生中的确出了不少人才。虽然大部分留在基层工作,但的确为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小贡献。

尤其是1920~1930年间,我国至少派出了数千人前往苏联留学,有很大积极意义。

第2批就是1948年派出的“4821团”了,一共只派出了21人,但却被寄以厚望。

一来,这些留学生的身份非常特殊,不仅都是高干子弟,更有13名烈士遗孤。

就连叶剑英元帅、罗炳辉烈士等人的孩子都在其中,由此可见,这次留学生名单筛选的门槛之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21名留学生中,更是有19名中共党员,他们应组织要求组成了一个归东北局领导的党支部。

可以说,他们去苏联不仅是为了求学,更是为了完成组织上派予的任务。

二来,这些留学生的任务非常特殊。

当时革命已经将近胜利,眼见新中国成立在即,他们肩负的任务是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回来后为新中国建设做贡献。

所以1948年8月下旬,东北局领导给这些留学生举行践行会的时候,就明文规定了三条纪律:

“第一,必须刻苦完成学业”;

“第二,必须考虑国家需求选择专业”;

“第三,全神贯注,求学期间不能谈恋爱”。

尤其是第二条纪律,更是重中之重,相关领导当时说得非常直白:

“战争即将结束,军事和政治你们可以回来再学,但科学技术一定要学好!”

众人答应的也很干脆,次月初就坐火车前往苏联,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抵达苏联后,这些留学生在选择专业与院校的时候都非常慎重,绝大多数人也考虑到了前辈的意见。

比如说邹家华等人选择了莫斯科机械学院,叶正大等人选择了莫斯科航空学院,李鹏、罗西北等人进入了莫斯科动力学院等等。

甚至还有一些报地质学院、纺织学院的,基本上都是工科,回国后大都能带回一方面先进技术。

可偏偏有5个人,出于各种原因选择了“文史哲”类专业,背离了最初的方向。

二 毛主席拒绝签名

可能有人会说,学什么专业是个人自由,哪怕是学文史哲,回国后也可以有一份大贡献。

可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非常幼稚的。

首先,这批留学生是公费出国,是被寄予厚望的,这一点从东北局领导亲自给他们践行就能看得出来。

为了能让这些留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组织上可以说是投资巨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论饮食水平,他们能和国内高级干部相当;论福利待遇,他们可以比肩我国在外外交官。

在物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组织上依旧给予了他们极为充裕的活动经费,要知道这可是国人节衣缩食省下来的。

在这种情况下,再谈“专业自由”,属实不妥当。

其次,苏联与中国国情不同,在那里学文史哲类专业,回国后也难有用武之地。

任弼时就曾说过:“我是不主张派人到苏联去学习政治的,甚至不主张学文科。”

原因也很简单,我党当时的政治教育已经比较成熟,不需要再由苏联为我们培养政工干部了。

事实也证明,缺乏在国内“有时间的学习”,仅仅在苏联搞“纸上谈兵”,是行不通的。

任弼时有这个认识,毛主席自然也看得极为透彻。

因此在1950年访问苏联,去看望21名留学生的时候,他只给其中16人签了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剩下5个没签的,全是学的“文史哲”类专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毛主席批判文史哲类专业,恰恰相反,他本人的书单上就有很多文史哲类书籍。

比如说《资本论》,在上世纪20年代他就已经接触到了,此后更是多次通读,甚至还在很多文章中引用。

再比如说《政治经济学大纲》、《大众哲学》以及《艺术论》等等书籍,都在毛主席的书单上。

李达的《社会学大纲》,毛主席更是读了不下10遍,书稿上密密麻麻写的都是批语。

由此可见,毛主席对这一块还是非常重视的。

不过即便如此,毛主席仍旧不认可那些留学生去苏联学文史哲类专业。

一来,事有轻重缓急,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俱兴,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要远远高于思想哲学。

二来,思想哲学绝不是看两三本书就能有成就的,严格来说,若是脱离实践,那么闭门造车数十年都可能没有成果。

在当时那种背景下,耗费宝贵的国家资源,将精力投掷在这一块,很明显是不值得的。

这也就难怪毛主席不“待见”那些人了。

当然了,相对于这类留学生来说,思想觉悟高的留学生很明显是占了绝大多数的。

比如说任岳,刚开始的时候想报莫斯科财经学院。

可是在考虑到国家的需求与自己的使命后,他最终选择了理工科大学,这种觉悟属实令人钦佩。

三 留苏学生浪潮

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一度非常融洽,这也使得新一轮留苏浪潮迅速掀起了。

刚开始前往苏联的留学生,由于没有经历过专业的语言培训,所以在沟通和学习上颇为困难。

但是他们并不气馁,一方面加强社会实践,另外一方面积极向当地学生请教,俄语水平很快得到了飞速提高。

与此同时,苏联的同志们也给予了留学生们很大的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苏联院校为了让我国留学生们迅速适应,直接采取了混编的方式来安排宿舍。

再加上他们额外指定的参考书目,以及定期的课后辅导,早期留学生们最终克服了语言难题。

后来,林伯驹等人去看望留苏学生的时候,发现了部分学生存在语言不通、环境不适等问题,将其报给了周总理。

周总理批准成立“预备学校”,加大了对留苏学生的审核机制。

简单来说,就是“体质好、语言通、政审过关”,才能被安排进入留苏学生名单中。

随着新中国势力逐渐发展,留苏学生条件也是越来越好。

不过那一时期的留学生们依旧非常刻苦,经常是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几乎每人每天学习时间能达到15小时。

据统计,仅1950~1960年间,我国就有9000多人被派到苏联留学,再加上上千名前往东欧留学的,累计上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留学生,个个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仅在名额和专业上有严格限制,甚至留学前还得经过专门的培训。

之所以如此慎重,是因为这些留学生名额太宝贵了。

且不说苏联招收的留学生本就有限,我国每年送出去那么多留学生,本身也是一大笔支出。

据说,当时一名前往苏联的留学生一年的花费,几乎相当于30户农民的一年劳动所得总和。

在这种情况下,留学生倘若不能学有所成归来建设国家,是真的对不起国家和人民的付出。

好在那个年代的留学生,大多也都是思想觉悟极高的好同志。

他们不仅学习刻苦,而且本着艰苦奋斗的精神,很少乱花钱,甚至还变着法子给国家节省支出。

按照规定,当时研究生除了每月发放的700卢布之外,还会有一些其他补贴,比如说公费回国探亲等等。

不少留学生为了给国家节省经费,放弃了回国探亲的机会,或者说是自掏腰包回国探亲,生活费也基本拿来买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或许正因为有着这种可贵的精神,所以那一代留学生出了特别多的人才。

归国后成为行行业业的中坚力量的那些人就不说了,光是两院院士和学部委员就出了200多位。

其中,还有4人拿到了我国最高科学技术奖,6人成为了双院士。

新中国后来能如此高速发展,这些同志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的贡献应当被铭记与传颂。

大家应当都听过毛主席那句名言:

“未来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终归是你们的。”

可是很多人却不知晓,毛主席的这句话,当初正是对那一代留苏学生说的。

四 毛主席的探访与鼓舞

而毛主席与留学生们的这次会面,源于一个巧合。

那是1957年末,毛主席带着代表团参加10月革命40周年的纪念活动。

消息刚刚传出,留苏学生群中便掀起了一阵震动。

那些在异国他乡求学的学子们,都希望能够一睹毛主席的风采,并且多番向中国驻苏联大使馆表达这个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如1950年那次访问苏联一样,毛主席这次也同意了来看望一下留学生们。

于是1957年11月17日,莫斯科大学礼堂里有了那次著名的报告会,也有了那番著名的讲话。

报告会还没正式开始,大礼堂就已经堵得水泄不通了。

最先来的是本校人员,然后是一些外校人员和军事学员,最后就连很多仰慕毛主席的外国学生也都跑来了。

据保守估计,当时到场的至少有3000多人,以致于报告会结束后,毛主席还特意走到大礼堂外面,见了见大家。

在来听报告会之前,很多人的内心都是忐忑的;

可是等报告会开始后,大家的心却放了下来,因为毛主席并没有讲一些严肃的东西,反而像是在唠家常。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下面这段。

“世界是你们的,但是我们还在工作,所以也是我们的。”

“不过我们都老了,就像三四点钟的太阳,就要落山了,而你们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所以未来是属于你们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话音刚落,现场便传来了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望着毛主席那亲切而温和的面容,很多留学生当场就落下了感动的泪水。

此后,毛主席宛如老父亲一般,对留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叮咛和期许——

让他们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让他们在努力学习、劳逸结合,找到自己的方向;

让他们好好工作,争取当对国家和民族有益的人。

在报告会结束后,毛主席还视察了留学生们的宿舍,带着邓小平等人,予以留学生们更细致的问候。

谈话的过程中,有学生意外发现邓小平站在毛主席身后,连忙紧张起来,想站起来给邓小平让座位。

毛主席却把他拦了下来,风趣的说:

“你们的老学长,是党的总书记,为人民服务嘛,站一会也没关系。”

邓小平也很温和,摆摆手示意不用在意,紧接着介绍了自己早年留学经历,引得在场学生们一阵惊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毛主席在给部分学生签名后,颇有些不舍的离开了学校。

在返回的途中,曾有警卫问毛主席,忙碌了一天,是否感到疲惫。

没想到毛主席笑着说道:

“和这样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打交道,怎么会累呢?想到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成为有用的人才,高兴还来不及哩!”

由此可见,这样的一次碰面,无论是对留学生们还是对毛主席来说,都是颇感满足。

留学生们为这样一次碰面而感到鼓舞,毛主席则是从这些鲜活的人才身上,看到了新中国光明的未来。

也正是因为秉承着共同的意志,国人的劲都往一块使,所以新中国才能发展得如此迅猛,引得很多国家瞠目结舌。

过去如此,如今亦如是,只要我们努力学习,艰苦奋斗,怀揣一颗爱国建设之心,必能推动祖国走向新的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