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精度更关乎生活本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防控精度更关乎生活本身

多地核酸检测通知发生变化,这是“二十条”出台后,又一波重要调整。如果说重庆的“近5天都没有阳性的街镇、有阳性的街镇中近5天没有阳性的社区和小区,不用参与这次全员核酸检测”属于“区域精准”,那么广州的“无社会面活动可不做核酸”俨然算“群体精准”了。

虽然就防控效果来讲,暂且无法评估哪种更有效。但是基于病毒、群体、区域来看,显然把精准防控落实到具体人头上,会更符合人们对“精准防控”的理解,也更符合以人为本这个大前提。

说实话,人们之所以对广州这次调整“各种叫好”,主要在于长期居家老人、每日网课学生、居家办公者等无社会面活动的人员,要是也做核酸,不仅增加了人群聚集感染风险,也因为排队等候在浪费那些真正需要外出才做核酸的群体的时间。甚至从成本核算上来讲,也是在浪费本地的核酸资源。

如此提调,并不是彻底否定过往的“地毯式全员核酸”,而是伴随着病毒迭代,以及当前对于重症数据的把握,也该到了进一步提升防控精度的时候了。要知道,因为人群聚集导致的感染数目,也是整体感染数据中不小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小账大账一起算了。

我们很清楚,未来的防控趋向大概率会从“核酸检测”转向“确诊者诊治、重症者救治”,也就是“病毒虽然还在,但我们已经不怕它了”,可以把它的冲击降到最低限度了。由此再去审视广州这次调整,也许正在刷新防控的精度。

毫不夸张地说,老年人除了跟年轻人抢公共交通资源,在排队抢核酸上也是名不虚传。因此一直以来,年轻的上班族都对老年人做核酸加以诟病。至于每日网课学生,本来上网课时间就比较集中,而且还是每天的“黄金时段”。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上网课的学生们为做核酸,要不早起,要不让家长给排队。总之折腾来折腾去,时间和精力也浪费了,感染风险还增加了。

总而言之,“无社会面活动”的人群为了做核酸,不仅自己觉得很折腾,同时也感觉在折腾有社会面活动的人群。所以广州这次调整后,不仅当地居民觉得“很舒服”,就连外地人看了“都说好”。毕竟这不只是一次区域性的防控方案调整,而是基于整体防控形势的变化,进行的又一次大胆尝试。

正如在当前疫情形势下“成都马拉松”和“上海马拉松”的成功举办。除却赛事的落地,更重要的是防控精度的落地。并且人们也要做好“阅读理解”,因为这些都是有前提的。作为广州来讲,也是根据各区的疫情形势进行具体调整,并不是一下子就都调整为“无社会面活动可不做核酸”。

而对于“成都马拉松”和“上海马拉松”也是如此,都是在本地疫情可控的情况下,落实跑通赛事的各个环节,也就是赛前、赛中、赛后都有很严格的管控,但是却也让人们在管控中尽可能的找回生活本身。

说到底,“精准防控”和“动态清零”,本身就是关乎“设计自由”的问题。也就是“解决端越麻烦,被解决端”才能摆脱麻烦。毫不客气地说,在“二十条”以后,人们从始至终都是希望“层层加码”少一些,“防控精度”高一些。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人和病毒从认识上彻底分开,而不是为防病毒的蔓延,让人陷入对生活的临时失控。

当然,我们也要理解各地面对疫情在防控调整上的迭代速度。一方面会因各地的管理水平、资源配置有所不同;另一方面也会因为各地所面对的疫情情况有所不同。但是不管怎样,希望在“防控互动”上,都能最大限度地往“双向奔赴”上走,因为只有这样,防控才会变得更加有效率,更加有精度。而广州已经迈出这一步,希望各地竭尽所能地也尽快跟上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