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枝干倾斜度,查看树皮健康程度,检查支撑杆状况……每天清晨6点半,是我和师傅胡晓春雷打不动的“早操”时间。从加入黄山迎客松应急保护队那天起,这样的“早操”,我已坚持了2200多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丁在黄山一岩石上清理防火道

1987年,我出生在黄山脚下的三口镇。站在小镇街道上,抬头能望见黄山主峰之一光明顶。这让我对黄山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迎客松的“缘分”,得益于我在原第二炮兵工程部队8年的服役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迎客松

2006年高中毕业后,我在家人的鼓励下参军入伍。我所在的部队承担洞窟挖掘任务。“白天见不着太阳,晚上见不着月亮”的工作环境,让我和战友们比常人更耐得住寂寞,也锤炼了我严谨、细心的品质。当兵第2年,我进入“主力排”,第3年当上掘进班长,第4年所带班成为连队掘进主力。

2014年脱下军装时,我的行囊里多了集体三等功、优秀士兵、优秀士官等大大小小的证书、奖章。2016年,我凭着这些荣誉顺利通过招聘,成为黄山风景区管委会玉屏管理区防火队员。

上岗后的第一天,领导带我来到“守松人”胡晓春的值班室。得知自己将配合胡晓春共同守护千年迎客松时,我兴奋得几天睡不好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守松人与游客交流

“我们守护的不仅仅是一棵古松,更是一种传承、一种使命!”我至今记得师傅那天的嘱咐。在他的带领下,我悉心学习每一项防护知识。

2018年春节前后,黄山风景区遭遇冻雨天气,下的是雨,淋到身上就结成了冰。迎客松枝干上的冰越结越厚,松针上很快结出冰球,随时可能压断枝条。在胡晓春的带领下,我和其他10名迎客松应急保护队队员,在不到6平方米的值班室里全时待命。每小时监测记录数据,对下垂幅度较大的枝条进行临时支撑保护……6天里,我们顶风冒雪,全力保护迎客松。

因为当工程兵时有过严苛恶劣环境施工经验,每一次检查、加固、防护,我都冲到前面。眉毛、睫毛上结了霜,我反而觉得自己也变成一位“老人”,更加理解迎客松的坚韧、顽强,仿佛与它有了情感上的共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丁和同事为迎客松固定支撑架

这些年,为更好完成工作任务,我想方设法提高自身本领。2018年,景区配备无人机,用于松林检测和病虫防治工作。我第一个报名参加培训,上课认真学、下课“开小灶”,很快掌握了无人机操作要领。原先对天都峰和莲花峰松林进行人工巡查,4个人巡查一趟需要2小时。如今我独自一人用无人机巡查,仅用40分钟就完成了任务。

6年来,我对迎客松和每一棵黄山松的感情越来越深。它们扎根岩石的钻劲,栉风沐雨的韧劲,像极了一位位战士。作为“守松人”,我或许可以化身成为黄山松的“班长”,时刻准备着,既与它们并肩作战,又在紧急情况下竭尽所能守护它们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