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王芳洁

上一次,腾讯的股价突破两百港元,是在2016年。那是消费互联网高歌猛进的时代,微信风光无限,腾讯的游戏和广告业务也都在高速增长。

到了2017年,腾讯基本就站稳在200港元区间了,当时正是腾讯上市十三周年,有人做过统计,其中有12年,腾讯的股价是上涨的,累计涨幅达到了389倍,是港股史上最牛的股票。

当时,关于腾讯,坊间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是这样的:“这家公司里有个老员工,每月收入除必要开销外全部买公司股票,不管涨跌,坚持了8年,生活俭朴,只有夏利车一辆,全家租房,工资一直很屌丝,但资产早已过亿。”

那是一个做多的主角,以及一个看多的故事。

过去几个月里,腾讯的股价再次回到了200港元区间,只是这次是跌下去的,类似的故事当然没有了。

一些困难是显而易见的,像腾讯这样To C起家的公司,在人们看来,它依赖于C端市场的活力,疫情当下,社会经济面临着不小的挑战,或多或少都会传导到平台公司身上。与此同时,游戏版号停发了很长一段时间,这也导致了腾讯的增值服务业务收入面临考验。

资本市场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界对这家公司的看法,2022年10月25日这一天,腾讯的股价再次来到200港元水位线。

但不到一个月之后,当腾讯发布2022年三季报时,大家发现,其实这艘巨轮并没有想象中起伏剧烈。相反,它开得挺稳,无论是营收还是净利润都保持在很平稳的水平,尤其Non-IFRS净利润,同比增长了2%,环比增长15%。有人问,“腾讯怎么越熬越精神了?”

这里面当然有降本增效的原因,但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腾讯的第二增长曲线——To B业务还在持续生长。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帮助腾讯对冲了因为消费互联网寒冬带来的风浪。

据三季报,腾讯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业务实现收入448亿元,同比增长4%,环比增长6%。值得注意的是,这是连续第六个季度,腾讯的To B业务营收占比超过30%,并且这类业务再一次超过游戏,成为了腾讯的第一大营收来源。

而腾讯的To B战略才刚刚启动四年,对于一家5000亿年营收规模的公司来说,要实现高速换轮胎,这应该不算是一个很长的时间窗口。

2018年9月30日,腾讯成立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它转向产业互联网的起点,但是很少有人记得,在2017年末的员工大会上,马化腾就已经提出,腾讯需要更多的To B能力。

要知道,2017年的腾讯,全年营收几乎都来自于To C业务,且当年实现了同比56%的增长。

这不是这家公司,第一次,在变化发生之前捕捉变化。2013年,几乎所有巨头都意识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阿里在当年2月宣布,要all in无线,腾讯则于1月升级了移动互联网战略。

但是,早在2011年,微信就已经诞生了。

2016年,在一次与钱颖一的对话中,马化腾坦言:“外界说微信对于我们来说,是拿到了一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拿到票上船,其余的就没机会了。”

船票,过去十年里,马化腾第一次提到了这个词,显然他认可这种充满张力的说法。2020年,他又一次提到了船票。

那年末,腾讯出品了一本名为《三观》的年度特刊。马化腾在刊中撰文称,在企业的成长中有一些关键机会,跨过去能飞得更远,跨不过去会掉队,甚至倒下。在他看来,现在一个令人兴奋的机会正在到来,“移动互联网十年发展,即将迎来下波升级,我们称之为全真互联网”。

“我相信又一场大洗牌即将开始。就像移动互联网转型一样,上不了船的人将逐渐落伍”。

你看,他总是这么有紧迫感。

01 另一种生态

11月16日晚,伴随着三季报的发布,腾讯宣布将9.58 亿股美团股票派送给股东,持股比例从17%瞬间下降到了2%。以当日美团收盘股价 166.4 港元/股计算,该部分股份价值约 1594 亿港元;与此同时,腾讯总裁刘炽平( Martin )也宣布辞任美团非执行董事,并立即生效。

去年年末,腾讯也是以这样的方式减持的京东。被投企业的股权对公司股东进行了大派送,一旦消息宣布,相关股权就会立刻从权益类资产中消失,转成“持有待分配资产”。而随着相关股息被派发出去,这些以千亿计量的资产将彻底从腾讯的资产负债表里消失。

当然,这不是轻松的决定,但以实际出发,腾讯可能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如果腾讯希望通过抛售的方式来变现,首先短期内很难找到有意愿又有能力的接盘方,其次,如果腾讯减持的战线拉长,被减持的企业,将长期承受痛苦。

至于它为什么要做如此坚决的决策,还得从腾讯布局投资版图说起。

2008年,腾讯成立了投资并购部,但立马横刀式的大干一场,还是在其转型移动互联网之后。

例如,2014年,腾讯投资了大众点评,一年后,随着后者与美团的合并,腾讯成了美团的股东,再后来,在美团上市前后,腾讯又多次投资美团。

同样也是2014年,腾讯入股了京东,然后是2016年对拼多多的投资,2017年对快手的投资,2019年对贝壳的投资。

由于投的又多,标的又大,腾讯持有上市公司权益的公允价值最高达到了1.45万亿,也因此引发了争议,一度获得投资公司之名。

但究其原因,这种战略无非由消费互联网的特性决定,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马太效应的行业。因为微信,腾讯多年来一直掌握着中国最大的流量入口,而这种能力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被放大,并带来复用价值。

在这种背景下,腾讯有两个选择,一种是自己什么都做,自建生态;另一种则是,通过投资的方式,形成开放型生态。

从结果来看,腾讯选择的是第二条路,让结盟双方深度绑定,彼此都成为“更好的人”。

不过,任何生态结构都有其时代性。今天无论是美团、京东,还是拼多多、快手和贝壳,都已经上市,且成为了各自领域的绝对头部。从投资的角度上来说,双方的使命都已完成。更为重要的是,随着消费互联网流量的见顶,这些头部企业已经掌握了巨大的用户规模,且与微信高度重合。

但解链之后的腾讯又要往何处去?你能看到,这家擅长做连接器,或者说,作为互联网一个中心节点的企业,在每一次时代交替之际,都有很深的焦虑感,就像马化腾反复强调过的,跟不上就落伍。

显然,腾讯并没有放弃生态化。只是相比于之前的“投资链接+资源协同”,它换了一种逻辑,现在的是“技术链接+产业协同”。

02 新的战场

腾讯之所以要以新的逻辑构建生态圈,是因为它开辟了新战场。自2017年,马化腾在内部提出,腾讯需要有To B思维开始,腾讯就开始发力产业互联网,从单一的To C,变成了To C和To B双引擎。

向着陌生海域远征的时间其实更早。2010 年2 月,腾讯开放平台就已经接入首批应用,腾讯云开始正式对外提供云服务。次年,腾讯决定,“留下一半人马在原地厮杀”+“派出另一半人马擎旗远征”。

到了2018年的“930变革”,这支远征军转身成为集团军,开疆拓土的主力部队。

客观而言,在腾讯转型产业互联网伊始,外界对此多有质疑。一方面,那时,腾讯的To C业务仍在高速增长,一般来说,第一增长曲线尚未平缓的企业,布局第二增长曲线都会比较难,因为企业和人一样,多少都会路径依赖。你需要交出足够的资源,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忍受回报的不确定性。尤其在数实融合领域,很多底层的技术都需要长期研发投入,算力也是一项重资产投入。

2019年至今,腾讯在研发上已累计投入接近1700亿元,其中仅2022年三季度,研发开支为150.82亿元,同比增长9.8%,占公司营收的比例从去年三季度的9.6%提升到10.8%。

另一个让外界质疑腾讯的点是,当腾讯云开始商业化时,腾讯的自研业务却没有上云,人们不免怀疑腾讯To B的诚意——既然你腾讯说要用技术来服务我,那么,腾讯自己的微信、王者荣耀到底用没用腾讯云的技术?

当时的答案确实是没有。但2019年1月,腾讯成立了技术委员会,明确“开源协同”和“自研上云”为两大技术战略。

关于自研上云,腾讯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CEO汤道生给出的时间表是三年。因为对于腾讯这种业务量级的公司来说,自研上云确非一日之功。它意味着包括QQ、微信、腾讯视频、王者荣耀等在内的腾讯内部业务,和腾讯云外部客户一样基于公有云的模式来开发运营。它就像一次大型搬家,不仅要搬,还要让新家比原来的“住得更舒服”,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并且,按照腾讯总办的要求,“云原生才算完成上云”,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腾讯大大小小的业务,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云原生改造。

6月16日,这项持续了三年多的大工程终告完成,从结果上来看,腾讯的自研业务上云规模已经突破5000万核。

当然,令外界对腾讯转型持保守态度的最关键原因是,To C和To B是有壁垒的。

比方说,三季度,微信和WeChat的月活达到了13.09亿,显然,在To B领域,很难有这种规模的应用。消费互联网产品往往追求的是通用性,而产业互联网讲求的是适用性。平台方需要根据每一个细分行业,甚至是单一企业,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这是要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去磕的。

在产业互联网领域,很多能力既不通用也难以复用,腾讯确实也没有精力去学习和掌握全部的能力。那么,在短时间内转型成功的唯一办法只能是,和尽量多的企业合作

也就是说,传统的投资生态逻辑,在产业互联网的战场上,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有限的,因此腾讯必须与合作伙伴找到新的链接逻辑,现在看来它是“技术链接+产业协同”。

这意味着腾讯需要更加开放,而不是闭环。后者曾受很多消费互联网公司追捧,它们都希望能够效仿亚马逊,塑造自己的增长飞轮,而飞轮是闭环的。但这在To B领域是行不通的,几乎每一家To B的企业都要想清楚,哪些是自己做的,哪些则要交给合作伙伴。

这也就是为什么,腾讯要专注自研产品,“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目前,腾讯云已经在30多个行业推出400多种解决方案,合作伙伴的数量超过9000家,年营收规模破千万的合作伙伴达到数百家。

与此同时,腾讯的内部也需要开放。以往,在这个大组织里,各个BG自闭环的情况比较严重。客观而言,在To C领域,这种自闭环对用户是友好的,它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微信的用户体验和超长生命力。

但在To B的场景里,很多内部的能力还是开放出来,协同成为差异化解决方案的关键部分,包括微信的能力。一个很典型的案例是微信小程序,三季度,微信小程序日活跃账户数突破6亿,同比增长超30%,日均使用次数同比增长超50%,因为小程序的典型使用场景是民生和商业,所以纳入微信小程序的相关解决方案,例如智慧零售解决方案,在最近几年获得了高速拓展。

至于当初的那支远征军,腾讯云目前的整体市场份额稳居在国内第二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云业务的基础设施化,国内云厂商的IaaS业务在近年趋于同质化,毛利更低、竞争也更加激烈。所以,和其他头部厂商类似,腾讯云目前也更加关注PaaS、SaaS等产品,因为它们的资产更轻、客户粘性也更高。

据IDC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三季度,腾讯云PaaS增速同比达到46.7%,高于市场平均增速。而SaaS方面,腾讯目前已有几款月活破亿的企业级SaaS,包括企业微信、腾讯文档、腾讯会议。

03 下一张船票

据了解,当下腾讯的高研发投入,很大一部分被用在了自研产品和技术。基于这些技术,尤其是实时音视频、数字孪生和远程交互等,腾讯规划出了一条发展路线——全真互联,也就是马化腾说的下一张船票。

这两年,外界很容易混淆两个概念,全真互联和元宇宙,这两个词儿都太陌生了,底层技术上的重合度又高。不乏有人觉得,这只不过是腾讯在遣词造句上的标新立异。

不过,这确实是两条不同的路线选择。以元宇宙为例,目前比较多的落地还是在消费和互联网领域,例如Meta的元宇宙平台 “地平线 ”(Horizon Worlds)。

但全真互联则基于产业互联网,通俗来说,它是更进一步的数实融合,通过实现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双向连接和实时互动,以帮助产业更高效地数字化。

当然,也有一些公司主攻了工业元宇宙方向,但总体而言,因为元宇宙这个概念本身比较场景化,目前大多数公司都将方向集中在了虚拟场景的实现上,即以数字孪生解决方案为核心,例如微软的Azure Digital Twins 数字孪生服务,英伟达的Omniverse平台。

而腾讯提出的全真互联则立足于真实场景,在此前的一次采访中,腾讯云副总裁李郁韬说,腾讯并不追求虚拟世界跟现实世界所谓的打通,而是希望用已有的科技力量,包括与行业共创的能力,去到各个业务场景里,帮助大家实现数字化升级。

看起来,它既不拘泥于一种技术,也不局限在一个解决方案,它更像是腾讯对下一代互联网所持有的哲学——你对世界的认知是什么,你又能为世界做点什么。

那么,腾讯的认知是什么呢?在《三观》的刊文中,马化腾是这样说的——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实体和电子方式的融合。至于腾讯要为那个世界所做的,他也在今年两会期间也有所表达,即在拥抱产业互联网的过程中,腾讯的定位是数字化助手。

对于腾讯来说,既然判断未来是全真和多终端互联的数实融合,那么它要拿的那张船票当然就是——帮助产业去实现它。

此外,因为全真互联更强调状态,所以它也是渐进式的,它可以在当下就为各个产业的数字化升级服务,也能随着技术的进步,提供更多。

这就好比SPACE X既有星舰也有星链产品,尽管马斯克本人的最大愿望是移民火星,但对于大多数地球人来说,星链提供的5G网络则更为实用。

同样,全真互联也能够迅速的在场景中实践,比如现在的矿场上,工人就已经可以通过实时音视频和5G技术,来远程操作无人驾驶矿车,交通部门也可以通过公路孪生场景来做决策和判断。

过去两年里,腾讯一边积累技术,一边和合作伙伴在不同的业务场景里展开实践。据了解,在11月30日举办的2022年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上,腾讯还将向外界披露全真互联更多的技术进展,以及下一步的动作。

其实对于腾讯自身来说,这条渐进式路线的选择也是务实的,它可以帮公司创造确定性的收益。在全球经济衰退、互联网寒冬的背景下,每家公司都不仅需要为将来投资,也要为当下负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