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子非鱼

01 | 1.275万亿来了

继11月11日的“房地产金融16条”之后,房企又迎来了一个大礼包,1.275万亿。

不过,分享这个大礼包的房企,只有17家。

11月24日,国有六大行纷纷出动,陆续发布了与房企达成授信额度的通知。简单理解就是国有六大行拿出1.275万亿,为17家房企输血。

其中宇宙第一大行工商银行任务最重,向12家全国性房地产企业提供意向性融资,总额达6550亿元。

12家房企分别是中海、保利、华润、招商、华侨城、万科、金地、绿城、龙湖、碧桂园、美的置业和金辉。

邮政储蓄银行拿出2800亿元为5家房企输血,5家房企分别是万科、龙湖、绿城、碧桂园和美的置业

交通银行拿出1200亿元为万科与美的置业输血。

中国银行独宠万科,推出1000亿授信额度。

建设银行与交通银行未披露具体额度。建行与8家房企签署授信合同,分别是中交建、首开、越秀、万科、龙湖、美的置业、合生创展和大华。

交通银行给中海、万科、华润、龙湖、金地5家房企授信额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7家房企的性质来看,央企、国企仍是大赢家,其次是报表上看还是健康的大型民营企业。

从数量角度来看,17家房企中,有6家央企(华润、招商、中海、保利、华侨城、中交建),3家国企(万科(最大股东是深圳地铁)、越秀、首开),其余为优质民企。

从授信额度来看,万科最受欢迎,与六大行均有合作,共获得超3000亿的授信额度。碧桂园也获得了1500亿的授信额度。

02 | 托底思路转变

在之前的文章中,本号已经说过,从最近官方发布的一系列文件来看,托底楼市的思路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从去年年中以来发布的无论是降首付、降利率、降准、放松限购乃至给予各种购房补贴,都是希望从激发需求端,通过消化库存来托底楼市

但过去一年多的市场行情来看,显然在购买力丧失的背景下,这些招数都不管用。所有托底措施,都没有产生任何涟漪,市场依旧在继续探底。

在这种背景下,11月份的方向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既然救市场,市场失灵,政策失灵,那就索性转变思路,直接托房企。

无论是“房地产金融16条”,还是“第二支箭”,还是“保函置换”都是在给房企输血,六大行更是直接对17家房企赠送大礼包。

思路转变的背后,其实是防风险意识开始加强。因为当下大部分房企的流动性都出现了危机,龙湖此前一度上演了惊险一幕。关于碧桂园的传言,一直都在。

一旦这些优质的民营房企都出现了问题,整个房地产的信仰大厦将倾覆。到时候,别说保交楼完成不了,土地财政更加难受,还会有一大批人就此失业。

稳定房企,就可以实现保交楼的目标,可以稳定军心,从而恢复市场信心,推动成交量,实现经济和就业复苏,改变土地市场行情,稳定卖地收入。

毕竟,卖地收入对我们的财政太重要了,2021年全国卖地收入占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4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房企融资放开,手中有钱了,一方面可以缓解债务压力,另一方面又有钱拿地。更重要的是,停摆的项目又有钱重新启动了。如此,保交楼才能成功实现。

保交楼一旦进入实质阶段,一定程度上会增强民众对期房的信心,新房销售量一定程度上会有所改变。

同时,一旦房地产投资开始增加,那对于上下游产业的拉动也会开始显现,对于稳就业有相当大的作用。

要知道,中国房地产行业从业人员大约1300万;建筑行业5800万人里,至少4000万跟商业房地产密不可分;由于全国财政收入的35%以上直接来自卖地收入和房地产税收,那么全国财政供养人口5000万里,三分之一相当于吃房地产饭。

03 | 会改变局面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以很肯定的给予回答,不能。

从两个层面来说:

第一,所谓的给房企输血,最多也就是给央企、国企和优质民企输血一下,大部分已经出险或者濒临出险的房企,谁敢给他们输血。

这就注定了,保交楼任务想要全面完成,难度系数非常大。

第二,在托底思路转变的背景下,房企确实迎来了输血,或者说赢得了一次喘息的机会,部分房企又可以转动起来。

但是,如果房子依旧卖不出,房企们已经难以跳出困境,奔向自由。

楼市所有的政策利好,都是理论上的,要转变为实际,终归还是得消费端实现闭环,也即得有人买房,才能形成实质利好。

然而,在新一轮疫情上演之际,很多理论上的利好都会因为疫情而变得难以落地,难以形成闭环。

说简单点就是,在不确定性依旧是最大确定性的当下,购买力、就业复苏依旧很不明朗,房子卖不动的局面依旧难以改变。

所以说,托底房企至多是解决一部分房企短暂的烦恼,仅此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