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爱思唯尔共建的科研评价实验室,联合发布了中国首份以性别视角解读中国科研生态的研究报告《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报告主要策划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杨立英接受了网易科技等媒体采访。对于中国女性科研人员的生态状况,杨立英在采访中做了进一步的阐述和解释。

《报告》女性科研人员正在逐年快速上升,越来越多的女性科研人员参与到科研工作当中。从男女科研人员占比的变化看,中国女性科研人员占比从2005年占比13%上升到2019年的27.7%,增加了14.7个百分点。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杨立英认为主要有三点:首先是各科研领域的进步都与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息息相关;其次,科研管理部门现在出台了很多关于促进性别平衡的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第三,在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女性的自我价值也变得日渐地多元化。

“原本我们可能认为自己的角色是单一的或者说双重的,但现在我们觉得自己有更多元的理想和更多维的能力去做一些其他事情。这三个层次的原因促进着中国科研领域性别差异不断缩小、不断进步,当然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改善。”杨立英表示。

事实上,报告虽然显示女性科学家占比在逐年上升,但从男性与女性在科研中扮演的角色来看,男性科研人员更倾向于承担通讯作者,发挥组织作用,女性则更倾向于担任第一作者,发挥执行作用。

对此,杨立英认为之所以出现“女科学家比例快速上升,但承担主导作用比较少”的情况,与所谓的“泄漏的管道”现象相关。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发布的科学报告,有一张图是”泄漏的管道“,它的意思是随着管道不断的延伸,水越流越多,最后剩下的越来越少。管道的流向就是指的各种职位的高低,或者是不同难度的事情。在联合国报告当中,管道的几个节点就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研究员。在本科生的阶段是女性是占53%,硕士女性是53%,到了博士女性的比例就下降到了43%。到了从事科研活动的时候女性就只有28%了。

“科研活动是一种高度竞争的活动,对能力要求也是多维的。如果你要承担主导作用,就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需要具备更高的学术水平,要有经验,需要资源配置的能力和管理能力。”杨立英表示,“更多的人会认为这样的工作对于女性会更有挑战。因为社会角色的不同,女性会自然而然地认为选一个更容易的模式,对自己的发展才更有利,这样的角色差异有可能让女性在后期离场了。”

因此,杨立英建议除了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之外,女性工作者也需要进行更多的自我提升,来改变这一现象。(崔玉贤/文)

以下为网易科技等媒体采访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究员,计量与评价部部门主任、博士生导师杨立英以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助理研究员翟琰琦的部分内容:

1、 有一种观点说“科学家”前面加一个“女”字,所谓“女科学家”,就已经算是性别歧视了,我想问一下您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杨立英:从我的亲身感受来讲,对于“女科学家”这个“女”字会不会存在性别歧视,我的直观感受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体会。或许在特殊的场景下,“女科学家”或者这个“女”字会让某些女性感觉到不适。但是在我自己的经历中,我觉得女科学家其实反映了整个科研界或者是全社会对于女性从事科研工作的不易,以及对女性取得的成果的一种尊重、包容、理解,以及关照。

2、在报告中,女性科学家的人员占比是在快速上升的,但是在承担一些主导工作方面,女性的比例却很少。想请教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种情况,在这方面您有哪些建议?我们也从报告中能看到,中国科研领域性别差异是在逐步的改善,想问一下能够导致这样结果的原因有哪些?

杨立英:女科学家的比例在快速上升,但是承担主导作用却比较少。我推测这也和我们在报告当中提到的“泄漏的管道”现象有关,实际上也是在全球的性别研究当中大家有共识的一个现象。对于科研人员来说,如果你要承担主导的作用,其实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压力,要投入更多的精力,需要具备学术水平,需要有经验,需要有资源配置的能力,需要管理能力,对全方面的能力要求都很高。

所以说,我们看到女性科学家虽然比例以及参与度在上升,但是在主导作用这部分发挥的仍然不够,这个现象和我们提到的这种“泄漏的管道”是一致的。但是这部分,我也没有特别在报告中提到,主要原因是我们报告定位,目前还是一个数据画像,对于一些问题没有做更多的引申的解释。

关于中国科研领域的性别差异逐步改善的原因以及建议,其实建议和原因是一致的。我们正在逐步改善,但现在还存在一些问题,那么需要就这个“原因“在现在逐步改善的基础上继续加强。

一方面来说,科研界的性别差异也是依赖于全面的社会进步,这是一个大的背景。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所有科研领域的进步,实际上和我们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息息相关。

第二,科研管理部门现在出台了很多关于促进性别平衡的政策,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在社会进步的基础之上,女性的自我价值也变得日渐地多元化,原本我们可能认为自己的角色是单一的或者说双重的,但现在我们觉得自己有更多元的理想和更多维的能力去做一些其他事情。

所以整体而言就是这三个层次的原因促进着中国科研领域性别差异不断改进、不断进步,当然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改善。

3、这个报告有很多数据,对于您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数据是哪一组?为什么这一组数据是很出乎意料的?

翟琰琦:首先,我们在分析男性和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影响力差异的时候发现:男性的平均产出的论文数大约在10篇左右,而我们女性大约是在7篇左右,虽然我们女性的科技工作者的产出上不及男性,但是其实男性和女性的科研成果受关注程度的差异是很小的。这些数据让我们见证了在推动科技进步中“她力量“所发挥的重大作用。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组数据,能够进一步提升女性科技工作者的自信心。

第二点,关于哪一组数据比较出乎意外,其实男女科研人员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青年基金的结果挺让我们意外的。因为我们曾经统计过,在2011年之前,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青年基金的男女比大约是64:36。在2011年的时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将女性申请青年基金的年龄放宽到了40岁。

自此之后,女性申请青年基金的数量是逐年递增的,尤其是到了2018年,女性申请青年基金的数量其实已经超过了男性。基金委政策影响之深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我们通过数据切实感受到,一系列政策对于提升女性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4、中国女科学家在中国科研事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知道中国女性科学家占比逐年增长,那么这一点在全球科研事业中,又发挥了怎样的一个作用?

杨立英:首先对于“中国女性在科研事业当中扮演的角色”这个问题,我们在上个世纪就提出了“妇女要半边天”这样一个口号,就“半边天”我理解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它不一定意味着50%的比例就是“半边天”。

从数据的角度讲,因为我们在做报告的时候也在不断回顾,或者是对比国际上其他国家女性在科研活动当中的表现,来和中国的表现做一个对比。

其实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模式,现在我们还很难说科技发展水平高或者是文明水平高,女性科研人员的比例一定就高。有可能女性的表现或者参与度,和文化背景、传统理念以及国家政策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说对于中国女性,我们如果观察更长期的一个数据,会发现中国女性在科研界的表现有点像一个”U型“的曲线,也就是说我们在最早的时候女性参与度比较高,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有过降低,现在其实又处于一个上升期。但这个上升期是上升到什么时候就为止,以及上升到什么时候就是一个最好的比例,目前还没有办法解答。

但是总之,我们看到现在女性在科研活动当中的表现跟男性的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这是非常积极的一面。如果要从差距的角度看,其实我们现在整体还是有提升空间的,比如我们现在看到”泄漏的管道“现象,尤其到后边,泄漏得会非常快,这实际上还是说明我们有一些地方需要政策去支持,同时女性自己也有需要提升的地方。

5、去年国务院也发布了《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这份文件里边也提出,女性在高等教育的各个领域的数据其实都是已经超过了男性,但是在科技领域,占比其实是远低于男性的,可能只有超过30%。可是在高等教育领域,比如说像研究生教育这部分,已经达到了50%以上,甚至60%的比例,其实已经超过了男性很多。您怎么认为在高等教育领域有那么高比例的女性,而从事科研或者科技的人才会比较少的现象?

杨立英:就这个现象其实有很多同行,包括一些社会学家都在探讨。这个现象可以用两种说法来表述,一种就是“泄漏的管道“,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15年发布的科学报告,里面有一张图就是”泄漏的管道“,它的意思就是说随着管道不断的延伸,水越流越多,最后剩下的越来越少。管道的流向就是指的各种职位的高低,或者是不同难度的一些事情。但是在这个联合国报告当中,管道的几个节点就是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和研究员。在本科生的阶段是女性是占53%的,然后到了硕士女性还是53%,到了博士女性的比例就下降到了43%。然后到了女性从事科研活动的时候就只有28%了。

另外一个表述我们叫”剪刀差“,”剪刀差“现象实际上就反映了女性在越高的位置,或者越往后走,随着难度增大,女性的数量就越少。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大家没有特别明确的共识,就从我个人直观的经验来判断,大体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社会角色的这种差异,无论在哪个国家,因为毕竟科研活动是一种高度竞争的活动,对于能力的要求也是多维的,对于在这个活动当中需要投入的精力也是有要求的,所以有更多的人会认为这样的工作对女性会更有挑战。因为社会角色的不同,女性会自然而然地认为选一个更容易的模式,对自己的发展才更有利,这样的角色差异有可能就让女性在后期离场了。

另外一个争议性比较大的推测是生理上的差异。我不认为男女有智力的差异,但我认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决定了男性和女性的能力特长以及思维模式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会导致男性和女性在不同的领域,取得成功的概率不一样。因此,相较于从事科研,如果在其他领域更容易成功的话,女性也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种方式。

如果作为我们的科研管理部门,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女性投入到科研活动当中,尤其是为愿意从事科研活动的女性提供这样的机会,创造这样的条件,这需要全社会的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