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网】近期中国内地新冠感染病例数字激增,截至11月20日24时,全国新增26824名本土感染病例,包括24547名无症状感染者。与2020年初的新冠原始毒株以及Delta毒株相比,近期流行的奥密克戎毒株致病性较低,感染者鲜有肺炎症状,有香港专家称,新冠这类疾病的命名是否还应加上“肺炎”二字,值得商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冠肺炎命名由来与早期感染者的肺炎症状直接相关。2019年末,一场“不明原因”肺炎袭击湖北武汉,感染者均具有肺炎症状。直到2020年1月1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引发此轮肺炎的病毒命名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相关的疾病由此被称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2020年2月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通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暂命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英文名称为“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简称“NCP”。2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赛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正式被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CO”代表Corona(冠状),“VI”代表Virus(病毒),“D”代表Disease(疾病),“19”代表疾病发现的年份2019年。卫健委随后将英文名称修订为“COVID-19”,但中文名字仍沿用此前的命名“新冠肺炎”。

在新冠原始毒株广泛传播时期,肺炎是较为常见的症状。在2020年2月8日发布的第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指南》里,首次将“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的核酸阳性感染者纳入轻症患者范畴,“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的患者列为普通型患者。在此之前,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的感染者甚至无法得到确诊。

不过,随着新冠病毒进化至奥密克戎毒株阶段,绝大多数感染者均为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具有肺炎症状的患者比例极低。

2022年3月发布的最新第九版《新冠肺炎诊疗指南》提及,曾接种过疫苗者以及感染奥密克戎毒株者以无症状及轻症为主,有临床症状者主要表现为中低度发热、咽干、咽痛、鼻塞、流涕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以11月20日的全国新增病例数字为例,2.68万名新增感染者中92%为无症状感染。

即使是普通型患者,即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的感染者中,发生肺炎的实际比例也不高。根据今年3月至5月上海疫情的研究,3.4万名进入医院治疗的普通型患者当中,风险组的肺炎发生率为19.8%,而非风险组仅为7.8%。风险组是指年龄在60岁以上,同时具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肺病、肝病等基础疾病或者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免疫缺陷的患者。(参见财新网报道《上海入院新冠患者仅0.065%发展为重症》)。

病理学研究亦证明奥密克戎毒株在肺部组织的复制能力低于原始毒株。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研究团队利用人体肺部组织和支气管组织的体外培养平台进行研究,发现奥密克戎毒株在支气管的复制速度远远超过原始毒株和Delta毒株,但在肺部的复制能力则较原始病毒株低近10倍。这项研究于今年2月发表于知名国际学术期刊《自然》杂志。

多项研究结果均显示,感染新冠奥密克戎毒株与发生肺炎之间的关联性已大大降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生物医学学院教授、病毒学专家金冬雁向财新表示,COVID-19的英文全称中并没有“肺炎”对应的单词,而且奥密克戎出现后,疫情形势已经变化了,将COVID-19仍然翻译为“新冠肺炎”是不准确的,“与真实发生的情况不相符。”

本文转自财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