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田家英,伟人的秘书,出生于四川双流。他自打15岁离开家乡去到延安之后,多年来都没有回过家乡。

一直过了二十多年,1956年,他才重新又踏上了家乡的土地。

这篇文章,我就和大家聊聊,田家英的这次回乡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文

田家英本不姓田,这是他的笔名,他的本名叫曾正昌。

他的父亲早年间在成都的帘官公所街,开了一间中药店维持着全家的生计。曾家总共有四个孩子,田家英排行老幺。

在他三岁的时候,田家英的父亲去世了,到了九岁,母亲也撒手而去,年幼的家英就由哥嫂抚养。

这次回乡,田家英也是唏嘘不已,他对旁人谈起过,这次回乡主要是有三个目的:

1、调查农业合作化的情况,以及群众的生活;
2、看看故乡的风景和故人;
3、寻找家里的亲人。

说到情深之处,田家英不由得埋怨着自己,说自己是曾家的不孝子,自打15岁离乡之后,对曾家就不管不问,也没有给亲人写过一封信,也没有到父母的坟前祭奠过。

作为伟人的秘书,田家英这次回乡可谓是衣锦还乡,可他行事低调,嘱咐旁人和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不可铺张,不可大搞宣传。

地方上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叫段象印,他提前就找到了田家英的亲人,就住在永福乡四村一个叫 “李家巷子”的地方。

由于到李家巷子的路很难走,车子不好开过去,段象印提前找好人,砍树搭桥,又填补道路上的坑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家英所乘坐的华沙牌小汽车,这才顺利开到了李家巷子。

车子停在黄天坝机场的第二招待所大门口,这里距离李家巷子很近,一支烟的功夫就能走到了。

段象印陪同着田家英走到李家院子,刚到地就看到一个小伙子。段象印指着小伙子,对田家英说,他是曾家的娃子。

田家英看着小伙子,一脸的亲切,他也没有拐弯抹角,直接就询问小伙子的字辈。

“我是发字辈,叫曾发兴”,小伙子回道。

闻听此言,田家英就掐着手指头开始算排行了:“毓久章贵光 ,明正大发昌”。

算好了字辈,田家英这才知道,按照字辈,自己是这个小伙子的爷爷辈了。

小伙子听田家英说他是自己的爷爷,一开始也迷糊了,过了一会才想起来。听老姑婆说起过,是有一个叫“曾正昌”的人,老早的时候就离开了成都,之后多年一直没有消息。

“你就是正昌爷爷啊!”,小伙子这才恍然大悟。

在小伙子的引领下,田家英一行人跟在身后,朝着亲情奔去。

此时,“正昌娃子回来了”的消息,传遍了院子的每个角落。

当时,曾家的长辈中,还在世的是一个叫“曾辛氏”的婶娘。她正在吃早饭,一听到正昌娃子回来了,她也是很激动。赶紧放下了碗筷,抓起身旁的拐棍,一步步挪到门口。

田家英算是她的侄儿,小时候,她就十分疼爱这个父母早逝的侄儿。自打这个侄儿离乡之后,再也没有他的消息,如今再次听到正昌娃子回来的消息,婶娘十分开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曾发兴引领下,田家英一行人来到了婶娘的家里。

“婶娘,我是正昌啊,您还认识我吗?”

在婶娘的记忆里,正昌娃还只是个小娃娃,如今,看到眼前已经步入中年的正昌娃,上了年纪,有了老花眼的婶娘一时半会还没认出来。

看了好一会,婶娘才知道,面前这个干部模样的中年男子,就是她记忆里,那个喜欢下河捉鱼摸虾,喜欢窜上山林打鸟的正昌娃。

婶娘笑了,笑得脸上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

田家英从兜里摸出五元,塞给婶娘,让婶娘想吃什么就买什么。

这时候,婶娘家的小院子里,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好些人。院子里挤满了人,塞不下脚,乡亲们就爬上围墙,或是挤上院外堆积的谷草垛子,吃着眼前的热闹场面。

田家英的探亲之旅,就从婶娘家的小院子里开始。

在他的老家,有一个叫“高墩子”的小坝子,田家英的母亲就安葬在这里。

当田家英来到母亲的坟前,看着眼前的小土堆,还有四周的荒草,愧疚布满了心头。

他对母亲的爱很深沉,还没享受够母爱,母亲就撒手而去了。

看着母亲静静地躺在这一方小土堆里,多年来自己都没有来祭奠过,田家英的眼眶不由得湿润了。

高墩子这地方,不久将要进行开发,母亲也要迁坟了。

本来,对于身居高位的田家英而言,他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不用动母亲的坟。但是他不会这么去做,为了国家的建设,迁坟是必须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老一辈看来,起坟不是一件好事,他们想不明白,像田家英这种大干部,只要他一句话,下面的人肯定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他为何还要迁坟呢。

不过,田家英决心已定,旁人也不好得说什么。

田家英告诉曾发兴,迁坟的时候,自己要是来不了,就麻烦他代为起坟。将母亲的遗骸火化后,曾熙芝会来取。

曾熙芝是田家英的姐姐,一直都住在成都。

后来,曾熙芝取回母亲的骨灰后,托人带去北京,交给了田家英。

田家英用一个精致的小瓶子,装了一点母亲的骨灰,放在家里显眼的位置,这样,他只要在家就能看到母亲,仿佛母亲还在自己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