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央视《新闻1+1》节目中,白岩松视频连线采访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白岩松把大家关心的问题都问了,梁万年明确表示我国要坚持“动态清零”,主要的结论有四个:

1)没有放开时间表,对病毒变异认识还不足,两会不是特殊时点;

2)药物和疫苗没达到最好状态;

3)承认病毒毒力弱,但是放开后死亡绝对数还是太大;

4)只能动态清零,不能搞试点,否则没法刹住车。

陶医生认为,梁万年的这个表态实事求是,我完全赞同。

中国坚持动态清零,是由以下几个因果链条推导出来的,结果毫无悬念:

因果链1:疫苗和药物的保护效果不佳→感染者有一定的病死率

因果链2:病毒传染性超强→中国不清零会有巨量感染者

因果链3:基于1和2,中国不清零会导致绝对死亡数不低

因果链4: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视人民利益的国家(没有之一),无法用放弃一部分生命的方式,去设定一个明确的可接受最小绝对死亡数Dmin,所以必须选择“动态清零”以最大限度减少死亡数,这是中国不可动摇的政治正确

陶医生坚决支持动态清零策略,但在一些细节上希望有所调整。

动态清零策略主要由【核酸检测+隔离】两部分构成。

核酸检测在技术上已经非常成熟,成本也降到了最低,如果20人混管检测,单次成本约2元。如果需要每72小时检测一次,一年就是120次左右,也就是240元/人年。假定全国有10亿人需要这样的检测,全国一年需要2400亿元。这个投入,说少不少,但与放弃清零造成的死亡和经济影响损失来说,应该也不算多。

我对核酸检测没有太多建议,就是希望采样人员再认真一些,有时候我觉得只是在舌根部位点了点,让我担心可能会漏检。至于成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化,我相信有关部门一定会持续去完善。

做核酸虽然有点烦人,但核酸点的布局和开放时间都比较人性化,目前也是免费的,忍一忍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隔离就不一样了,一旦被判定感染者或密接或次密接,通常要接受一定程度的强制隔离,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影响较大。

陶医生建议对如何隔离进一步研究,尽量减少对公众正常生活的干扰,这样也会提高公众对防疫措施的依从性。两个建议如下:

建议一:基于电子门禁的居家隔离完全可以考虑,应该允许隔离对象选择居家隔离或指定地点隔离。

建议二:只隔离感染者和密接,次密接可以加强核酸检测而不做隔离。

前天晚上,陶医生所在的大楼发现了密接,喜提上海的2+5管理,所以这篇文章,陶医生是在足不出户的管理中写下的。所谓2+5管理,详见下面这张健康管理承诺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陶医生所在的楼,有31层,一共89户。其中一户里有一人被判定密接,我们全楼就48小时足不出户。陶宝高三紧张迎高考,陶妞小学二年级,我和爱人不得不在家做饭带娃,压力也挺大的。如果能够改成只对密接隔离,这样影响就会小很多。

我的这两个建议,不可避免会有一些漏网之鱼造成疫情延续。但是基于现在的核酸检测频率,这种漏网之鱼完全可以被及时发现和控制,不可能出现上海60万人感染这样的规模疫情。当然,这是我的判断,不一定对。

希望有人在研究这些隔离措施细节优化的可能性,这种研究应该成为坚持动态清零策略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