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中国军事博物馆为纪念建军八十周年而举办的专题展览中,一张不同寻常的照片引来了广泛关注。

多年未曾登上官方宣传位的林彪照片,重新出现在“元帅”标题之下。

博物馆对此作出解读,外媒纷纷发出评论,但这些关注与感触之深都比不过一位年逾六十的女性,她甚至一度在接受采访时潸然泪下,“三十多年的包袱,终于卸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十多年,一张照片

这场专题展览以反映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以来的国防与军队等方面建设成果为主线,其中一个版块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后军衔制的过程,以及将帅授衔的情况。

在“十大元帅”版块,出现了多年“隐身”的林彪照片,排版顺序也按照授衔时的顺序,列为第三位。

军事博物馆编研处处长姜廷玉说,本次展览的特点和目标之一就是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全面客观”地展现军队建设的成就和过程。

把十大元帅的照片原原本本展示出来,其中包括了林彪的照片,这是一种尊重历史的做法。因为历史事实就是如此,没有必要进行什么修饰或者回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上在这次展览中,除了多年来稀少出现的林彪照片之外,还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史料、文物和细节,不少展品甚至是首次公开亮相。

在近千幅图片、近两千件实物中,还包括毛主席1964年观看解放军大比武时打过的沙袋、“两弹一星”研究中专家们使用过的手摇计算机等等。

而林彪的照片虽然在史料意义上并不算最为醒目,但由于其人其事自带的巨大话题性,一出现在展览现场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落泪的女儿

参观展览的观众中有人认为,林彪照片这个细节体现出了策划人员看待历史的务实眼光。

不仅如此,此事还引来了不少外媒报道,例如埃菲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美国有线新闻网等国外主流媒体纷纷提及此事。

美联社在介绍林彪时评价他为“一个聪明的战地战术专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联合早报》和台湾的《中国时报》等媒体更进一步宣称,他们从消息渠道获知,今后类似展览介绍中再有与林彪相关的信息,只要符合历史就会“还原其真面目”。

英国广播公司则认为,这一年不仅是解放军建军的80周年,也是抗战爆发的70周年(该媒体将“七七事变”视为抗战爆发的节点),回顾历史的过程中很难回避林彪其人,“中国现在也没打算回避”。

正当媒体和观众都对这张照片饶有兴趣众说纷纭时,一位年过花甲的女性却在采访话筒前潸然泪下,她说“三十多年了……很不容易……”。

关于林彪,她认为应当“功是功,过是过”。

这位女性,就是林彪的长女林晓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终于卸下了包袱”

在林晓霖眼中,作为“父亲”身份之外的林彪自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之后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阶段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既有突出贡献也展现了出众军事能力。

这也正是他得以名列1955年十大元帅之列的原因。

但是无论有多大的贡献或者成就,都不能和其他方面混淆来看——有战功,并不能成为所犯过错的挡箭牌,反过来讲,他犯下过错,也不意味着因此就要抹杀他的功劳和存在。

林晓霖曾经回忆过多年前的一次经历:她前往某家杂志社,希望寻找一张平津战役指挥者的合影,但在当时提供的照片中,却并没有林彪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画面上的这个人物被用技术手段抹去了,而在解放战争时期,林彪与罗荣桓、聂荣臻一起指挥平津战役,这才是历史本来的情况。

“这两张照片,我手里都有。”她最后说。

林彪对她来说既是血缘上的父亲,也是当初关系并不十分密切、但却依然保存着骨肉之情的家人,三十多年后林彪的照片重新出现在应有的位置,带来的感慨可想而知。

林晓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把这种感觉描述为“终于卸下了一个包袱”,一边说一边泣不成声,这是国家认可了林彪。

实际上,在现有的官方权威文字中,林彪其人的功过并没有被歪曲抹杀。

他的正面功绩、积极影响曾经两次出现在高中历史教科书里,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担任的115师长,另一次则是1955年授衔时的“开国元帅”之一。

1997年出版的《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中,也对他的功过有全面客观的论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为人知的长女

说到林彪的子女,知名度较高的自然是林立衡(“豆豆”)和林立果(“老虎”)这对姐弟。

林晓霖虽然是长女但却更加低调不为人知,这与林彪的婚姻状况、林晓霖自己的人生道路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1938年,正值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林彪指挥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之后不久。

平型关之战被称为华北战场上中国军队主动出击的首次大胜,打破了所谓“皇军不败”的神话,对于提振军威、鼓舞人心有着重大的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场胜仗成就了担任师长的林彪声名远扬,连蒋介石也多次致电慰勉。

不过就在那一年三月份,来自阎锡山晋军的一发冷枪误伤,却使他的整个人生发生了意想不到的转折变化。

普遍看法都认为那一枪伤到了神经、给林彪留下了缠绵多年的后遗症,而由于前往苏联养伤期间的种种经历,不但影响了林彪的性格和人际关系,甚至影响到了他的婚姻家庭。

当时,林彪与人称“陕北一枝花”的张梅新婚还不算久,张梅被安排陪同他一同前往苏联治伤疗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林彪少年时,曾经由家人作主确定过结婚对象,这名女性名叫汪静宜,但因为林彪自从投身军队就再也没有安稳的机会,两人并未正式走入婚姻。

在延安当抗大校长时期,林彪看中了年轻漂亮、性格活泼的张梅。

张梅本名刘新民,是陕北米脂县人,著名俗语“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说的就是这个虽然偏僻、但却多出美人的地方;而张梅在周围人群中还有“陕北一枝花”的外号,颜值更是不用多说。

她读过高小,有知识有想法,很年轻时就参加了红军,当时正在医院承担着护理类工作。

也许正是因为工作的原因,林彪和她才逐渐走近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久,由成仿吾、董必武作媒,两人在延安结了婚。

后来林彪由于旧伤反复、身体状况非常不好,中央极为重视。

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最终决定让他到苏联去治疗。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苏联那边的接待提前沟通、安排妥当,给他安排了莫斯科近郊的库契诺庄园疗养,连毛主席都亲自过问了他出国治病的事情,张梅作为新婚妻子自然是随同前往。

从病人身体健康、心理状态的角度出发,这个安排并没有任何问题。

张梅陪同前往,既可以实现生活上的照应,同时也是情感上的一种慰藉。

可是谁都没有料到,这段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苏联时日,偏偏却把林彪与张梅性格中的差异放大到了令人难以忽略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梅性格活泼开朗、爱说爱笑,苏联的宴会、舞会、伏特加等种种新鲜事物,对她来说都有很大的吸引力。

林彪却性格好静,受伤之后甚至到了有些孤僻的地步。

在苏联的日子里,他除了治病所需之外几乎足不出庄园,当时流行的聚会、打猎等活动,他都没什么兴趣。

不但自己离群索居,他还限制张梅的外出和交际。

性格差异、生活方式差异,种种细枝末节逐渐累积,两人之间的情分也逐渐面临冰点。

即使在苏联住了一段时间之后,女儿林晓霖呱呱坠地,也没能挽回两人之间的情感,让这段婚姻重新稳定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祖国

后来林彪奉调离开苏联先行回国,分别时叮嘱妻子要好好学习俄语,“你归来之际,我骑马去接你。”

可是事实上,林彪这一去就是四五年。

她按照丈夫分别时的嘱咐认真学俄语,还进了护工班学习。

但是好几年之后张梅等来的,却是林彪托罗荣桓带来的一封短信,信中说他已经另行结婚,且生育了一女一子,告诉张梅可以自行婚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消息对张梅来说不啻晴天霹雳。

过了一段不短的时间,她才在罗荣桓夫妇的安慰和鼓励下逐渐振作起来。

当时母女俩仍然待在苏联,张梅忙着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当老师,幼小的女儿也被放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班照顾。

林晓霖小时候甚至连汉语都不太会,她的主要交流工具是俄语。

到了九岁那一年,林晓霖辗转被接回国内。

由于母亲张梅已经再婚,她到北京之后先是由罗荣桓元帅的夫人照料了大约一年时间。

罗荣桓之子罗东进曾经回忆,在建国初期,自己父母和林彪家之间的走动还是不少的,其中包括很多看起来不起眼的“家务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给林彪夫妻劝架,例如代为照料林彪的长女林晓霖等等。

后来,林彪后来的夫人叶群害怕遭人非议,迫于压力才不得不把这个孩子接回家里;但是可想而知,作为前妻的女儿,她在这个家庭中的位置是十分尴尬的。

关于叶群,林晓霖曾对媒体说“我有一个很坏的后妈”。

对待林晓霖,叶群的作为不仅仅是冷淡无视那么简单。

林晓霖回忆,她第一次见到父亲时感到既陌生又畏惧,由于自己不会中文,仅有的几句对话全靠“后妈”叶群翻译。

于是这场初次见面不欢而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的若干次父女交流也都是差不多的情况,林晓霖几乎没有直接与林彪对话的机会,她所接收到的“来自林彪”的话语和文字,实际上很多都出自叶群之手。

这样恶性循环下去,父女关系不但冷淡,到后来甚至一度紧张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淡生活与“谢罪”

林晓霖曾经在北师大女附中、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西安电讯工程学院等学校读书学习,平日学习生活一直都十分低调。

不少知道内情的熟人都说过她的长相很像父亲,但她自己却从来不提这层关系。

她甚至还专门给父亲写了一封信,希望改个名字、不要姓林(后来她确实换了个名字“黎明”),靠着自己的能力去生活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实际上,在以林彪和叶群为主导的那个家庭里,她也确实没有感受到多少家的温情——在校期间遇到寒暑假,林晓霖都是无法“回家”的,除了每月20元生活费之外,她与毛家湾几乎没有任何联系。

虽然如此,但父女天性也是很难抹灭的,林晓霖非常珍惜来自林彪的父爱感受,曾说“都六十多岁了,我有时候还会做梦梦见父亲”。

此后她被安排到科技情报研究所工作,本职工作做得兢兢业业,业余还翻译了几部俄罗斯文学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为人低调、工作认真又与人相处愉快,她在单位也很受同事和领导的称赞。

无论是工作中还是退休后,林晓霖多年来都过着一如既往的低调平淡生活。

不愿意出风头亮相,也几乎不接受任何采访。

因此,很多人都并不知道,原来林彪还有另外一个女儿。

她生活中唯一那些不太“平淡”的,大概就是与四野、平津相关的活动。

军博展览对外开放之后她第一次接受媒体采访,就是在三河坝战役纪念活动的现场。

1994年,为了呼吁推动四野战史的编写工作、平津战役纪念馆的修建计划,她还曾经向陈云写信提出请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时,辽沈、平津两大战役60周年纪念在即,林晓霖也担任了主要组织人之一。

由于她的努力组织和安排,四野的很多老人都不顾年老体弱、亲自到了纪念现场。

在其他一些纪念场合,林晓霖也常常替父亲向因他受冲击、受牵连的人谢罪。

有人说这样做毫无意义,但她回答“这只是一种内心沉重而持久的感受”。

对于林彪评价向更全面、更客观的方向迈进,林晓霖是欣慰有加的,她把这称为“一个进步”,向着历史的真相更加靠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资料:

林彪之女谈军博展示父亲照片:身上包袱终卸下;南方报业网;2007年08月01日

国防成就展客观描述我军历史展出林彪元帅照;新华网;2007年07月17日

外电解读林彪照片亮相军博 不是平反是客观;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 2007-07-21

林彪之女:我向受父亲迫害者谢罪(图);南方报业网;2007年08月06日

文摘:林彪长女林晓霖;2007-08-21 12:53 北方网-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