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录

一、政策、传媒动态合集

二、热点事件解读

1.百度网盘被质疑人工审核照片

2.“糖水爷爷”被网暴

3.百度推出国内首款情感陪伴型数字人

8月政策、传媒动态合集

报告与数据

  1. 网信办发布《2021年数字中国发展报告》,我国网民规模去年已达10.32亿

8月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互联网普及方面,从 2017 年到 2021 年,我国网民规模从 7.72 亿增长到 10.32 亿,互联网普及率从 55.8% 提升至 73%,特别是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提升到57.6%。

  1. 2021年我国直播市场规模1844.42亿元,主播账号近1.4亿个

8月10日,“2021-2022中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发布《中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发展报告(2021-2022)》《网络直播文艺生态报告》两份报告。

报告显示,2021年我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市场规模达1844.42亿元,网络表演(直播)行业主播账号累计近1.4亿。一年内有过开播行为的活跃账号约1亿个。截至2021年末,具有网络表演(直播)经营资质的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有7661家,其中2021年新增1641家。

  1. 长视频平台用户满意度报告:超七成观众愿接受付费直播大结局

《中国消费者报》开展了长视频平台用户满意度调查,并发布了《2022长视频平台用户满意度报告》,调查显示,70%以上用户愿意为优质内容买单,1—3个月成为最受用户欢迎的购买周期;在提前告知用户规则的前提下,59.14%的用户希望平台能够分层级付费,消费需求呈现细分趋势;有近60%的用户表示愿意为直播、番外、彩蛋等自己喜爱的IP衍生内容付费。

使用指南:视频行业发展模式 内容付费

互联网治理

  1. 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8月1日起施行

据澎湃新闻8月1日消息,国家网信办发布的《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8月1日开始正式施行。规定明确账号信息管理规范,要求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履行账号信息管理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真实身份信息认证、账号信息核验、个人信息保护等管理制度。

  1. 国家广电总局拟定新规:禁止收视率点击率等虚假宣传

据京报网8月8日消息,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就《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制作经营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提到,要合理配置节目成本和主创人员片酬,主创片酬与节目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挂钩,禁止开展收视率点击率等方面的虚假宣传等。

  1. 网信办点名MCN机构,榜单、打赏、连麦PK将接受规范监管

从8月18日举行的中宣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中央网信办将全面规范榜单、打赏、连麦PK等功能设置,同时强调,信息内容生产者和MCN机构必须坚持正确导向,问题突出、整改不力的将从严处置处罚。

  1. 快手联合百家政务号发起谣言治理专项行动

据央广网8月26日消息,8月26日,快手宣布联合百家政务号发起谣言治理专项行动,并首次披露6步全流程工作规范等不实信息治理机制。据悉,今年以来,快手已处理44.6万条不实信息,打标争议内容超94万条。近400家政务号、媒体号在快手发布的辟谣内容,总曝光量达到20.4亿。

  1. 中央网信办:集中整治网络暴力、网络水军、网络黑公关方面问题

中央网信办结合每年开展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将网络暴力、网络水军、网络黑公关作为“清朗”系列专项行动当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集中力量来整治这方面的问题。一是聚焦重点抓整治。二是创新举措增实效。三是从严惩处强震慑。

  1. 微博将上线个人主页展示评论功能,用户无法主动开启或关闭

据极目新闻8月23日消息,@微博管理员发布公告,个人主页展示评论功能上线后,用户在媒体账号、政务账号发布的微博下的公开评论,会被视为公共空间下的公开评论内容,并展示在用户的个人主页。该功能将于近期面向部分用户进行小范围测试上线,同时平台将根据测试反馈优化相关功能,测试完成后将逐步面向更多用户开放。

媒体发展

  1. 中办国办印发《“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 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发展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其中明确了中央、省级、市级、县级媒体建设目标,应当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发展壮大主流媒体,不断增强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1. 上半年CCTV-1 收视份额创7年新高,月均观众近6亿

今年1—6月,CCTV-1平均收视份额达4.59%,全国排名第一,较去年同期增长32%,上午、中午、下午时段及晚间黄金时段收视率均排名全国第一。CCTV-1上半年平均收视份额创7年来同期最高值。

使用指南:传统媒体的转型

数据安全

  1. 推特确认540万账户数据被泄露

推特因安全漏洞被黑客入侵,共计540万个账户的联系方式泄露,并在黑客论坛上出售,价格为3万美元(约20.28万元人民币)。

  1. 百度网盘回应网传人工审核用户照片:系谣言

据中国新闻网8月19日消息,18日晚间,针对网传百度网盘人工审核用户照片一事,百度网盘发布声明称,百度网盘不存在所谓的照片人工审核,网络上关于百度网盘照片真人审核的内容是谣言。百度网盘表示,百度网盘的安全性、隐私性获得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IEC27018(个人可识别信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ISO/IEC27701(隐私信息管理体系)三项安全认证证书,在技术和产品等任何层面,均不存在“人工审核用户照片”的情况。

  1. 工信部通报47款侵害用户权益APP和SDK,零跑、虎扑、神州专车等在列

据“工信微报”8月26日消息,依据《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电信条例》《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我部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对群众关注的酒店餐饮类、未成年人应用类等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及第三方软件开发工具包(SDK)进行检查,对发现存在侵害用户权益行为的共227款APP(SDK)提出整改要求。截至目前,尚有47款APP(SDK)未按要求完成整改,零跑、虎扑、神州专车等在列。

技术应用

  1. 天猫App新增AR购物功能:家电商品可预览实景入户效果

8月23日,天猫App发布新版本,升级AR购物功能,家电商品也能通过手机,按照真实比例以3D投影方式摆放在家中,下单前就可预览实景入户效果。目前,消费者在天猫App选购商品时,选择带“3D”标签的商品,点击屏幕左下角“AR体验”按钮,即可体验AR购物,洗衣机、冰箱、帐篷等品类率先可体验AR购物。

  1. 百度推出国内首款情感陪伴型数字人

8月17日,百度输入法基于多模态交互、3D数字人建模、自然语言处理和大模型等技术,正式推出国内首款情感陪伴型虚拟博主——林开开和叶悠悠。这两位超写实数字人,将在百度输入法的AI侃侃功能上,为超6亿用户提供24小时在线陪伴、拟人化聊天、情绪治愈等服务。据测试期间统计,单人用户每天在AI侃侃的聊天频次超过50次,逾86%的用户公开点赞对话内容。

  1. 爱奇艺AR应用亮相,联合Nreal探索内容新玩法

近日,爱奇艺宣布推出AR应用,并率先与AR眼镜品牌Nreal合作发布第一款定制版AR应用。通过自制全息内容与AR终端的深度融合,爱奇艺将为用户带来全新的沉浸式娱乐互动体验。

8月热点事件解读

一、百度网盘被质疑人工审核照片

【事件概况】新浪微博认证为网络作家的@边想截图发布了抖音关于百度网盘采用人工审核的爆料,对百度网盘的运营方式提出质疑。在公开回应前,百度网盘转发了“边想”的原微博,要求其删除不实信息,表示会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事情发酵几小时后,百度网盘在官方微博发布声明称,不存在所谓照片人工审核,网络上关于百度网盘照片真人审核的内容是谣言。但是网友对于百度网盘的回应并不买账。

【考点关键词】舆情应对

【主菜】思路解读

一、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特点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则是以网络为载体,以相关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主观的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的集合。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主要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传播速度瞬间化

在新媒体时代下,信息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的特点,完全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因此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热点推向全民。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网民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使得网络舆情爆发。在网络舆情爆发后,有大量的公众号和营销号会对该事件进行转载,这导致网络舆情又以极快的速度扩散。【答题班进行中!大家现阶段开始注意分析论述,精进语言和逻辑】

(二)传播范围广泛化

互联网的最大优势是天下互联。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微信和微博作为较大的新媒体平台,拥有大量活跃的用户,这也就导致了网络与新媒体逐渐成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聚集地。媒介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具有互动性、快捷性、大众性、多元性等特征。这也就导致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在新媒体平台上,以多种形式进行爆发式扩散。

(三)传播主体多元化

新媒体时代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普通用户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突发事件的观点和看法,这使得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从而促使突发事件的全民式传播。因此,新媒体逐渐形成了一个多元化信息平台。在该平台上,多元主体的观点相互碰撞、相互交融,促使网络舆情向纵深发展。

(四)传播导向极化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下,意见领袖逐渐从媒介的使用者转变为信息的发布者,他们通过新媒体来表达自身的观点和看法。若是在别有用心之人的引导下,可能会导致舆情出现二次发酵等次生灾害。

百度网盘在第一时间发布“严正声明”。声明提到,“不存在所谓照片人工审核,此截图信息为造谣信息,已第一时间对相关侵权内容进行取证,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声明对于网传视频中提出的关于审核流程、人员招聘、图片流出等问题均未作出回应。此外,“声明”遗漏了落款、缺少公章。

二、百度网盘本次事件应对,或存在以下三点问题

第一,反击未能做到有的放矢、“理直锤硬”。百度网盘第一版声明遭到网民“没有公章”“没有落款”的疑问,并由此质疑百度网盘该条声明的发布层级以及真实性,企业方显得准备不足。从回应内容来看,百度网盘做到了“气壮”,并以百度网盘获得ISO/IEC27001(信息安全管理体系)、ISO/IEC27018(个人可识别信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和ISO/IEC27701(隐私信息管理体系)三项安全认证证书作为反击之“锤”,但有网民质疑安全认证证书的说服力。对此,当前网络舆论环境开放,存在众多不确定性,只有完备的回应内容,企业方能成功赢回用户信任。

第二,未处理好的遗留问题和网络记忆集中爆发,加剧催化事态。过去,公众曾对百度网盘删除用户网盘内储存的文件诟病颇多,更有观点吐槽百度网盘非会员下载速度太慢。因此,本次事件出现后,为百度网盘说话、辩解的网民鲜见。通过对百度网盘官方微博所发声明的转发、评论文本的分析,可以看到不少网民质疑百度网盘,如果人工审核不属实,要求拿出具体证据,并强烈呼吁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由此可以看到,企业和产品需要用功在平时,对用户关切的问题不回避,搭建良好的基础形象,重视“路人盘”。如此,一旦发生负面舆情,企业不至短时间内陷入被动。

第三,声明未能与用户共情,态度显生硬。近年以来,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个人信息安全意识也不断加强。前不久WPS被疑删除本地文件的争议,再度勾起网民对个人隐私泄漏的担忧。百度网盘发布声明应考虑用户内在的、合理的心理诉求。

因此,遇到突发事件时,要重塑公众的信任。要完善媒体信息公开应急机制。,第一时间展现“证据”,信息公开越及时、透明度越高,公众的信任程度也就越高;关注民意诉求,讲求人文关怀,以此重塑公众信任。另一方面,还要重视“隐藏的舆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爆发,往往隐藏着公众对于某些问题的迫切诉求。因此,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控制不能止步于事件结束,更要及时分析出舆情中所隐藏着的、有深刻价值的意见和诉求,为下一次类似的、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解决提供参考,能提早处理好可能引爆舆论的因素。

【真题链接】

结合实例,谈谈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舆论生态的新机制和新特征(22上海大学-论述)

【小食】

[1]许明月.媒介融合时代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研究[J].新闻播,2021(03):45-46.

二、“糖水爷爷”被网暴

【事件概况】2元钱无限续杯,老人小孩可免费喝,被称为良心做生意的武汉“糖水爷爷”一度被大家追捧。但是8月15日以来,部分网友质疑“糖水爷爷”糖水卫生情况、造谣老人的“孙子是自闭症”“子女不孝、无依无靠”等,言论不断发酵。网络暴力语言的累积使得“糖水爷爷”及其家人不堪其重。最终,“糖水爷爷”决定放弃生意,不再出摊。

【考点关键词】网络暴力

【主菜】思路解读

一、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是网络话语暴力的一种简称,它是指在网络这一虚拟平台上, 用话语暴力侵犯他人隐私,诽谤他人、侮辱他人人格、伤害他人尊严、编造谣言诬陷他人的行为, 所以也被称作“网络欺凌”。网络暴力借助网络平台生产暴力话语, 依靠生产量大、传播迅速广泛、进入门槛低 (基本上没有限制) 、匿名说话、容易聚集和煽动情绪等, 像瘟疫一样流行, 网络使用者都可能为成下一个网络暴力的受害者。随着网络化生活的普及, 网络暴力也在升级, 这种行为已对社会和个人造成了严重危害。

二、网络话语的暴力效果

【福柯的话语理论, 从话语层面解读网络暴力生成过程,可以借鉴作为解读网络暴力生成原因的新视角】

(一)话语狂欢, 道德围剿

网络每天海量生产无数话语,进入到这个领域的人有可能被没顶的话语所包围, 自己也是这些话语的参与者, 有人将其形容为“集体狂欢”。因为上网门槛很低, 这个集体数量庞大, 偏情绪化, 容易受到煽动、挑唆、蛊惑和动员, 具有“乌合之众”的特征。如勒庞所描述的这个“集体”的特点:“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某种话语如果挑动了网民的神经, 就像酵母一样, 一旦渗透到某类群体的情绪之中, 便形成一种力量, 或鼓励上进, 或刺激破坏, 暴力话语属于后者。网络暴力的实施者被暴力话语所暗示, 成为“犯罪群体”一员。

(二)网络暴力受到匿名掩护

从网络暴力的实施层面看,匿名是最具杀伤力的, 它依靠迅速、及时扩散和隐匿特性, 使攻击者躲在暗处施暴, 受害者饱受长期的精神伤害, 却难以抵抗。它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更大。如今网络已经渐渐成为青少年涉足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 网络的匿名参与, 使他们不必顾忌更多的限制和劝阻, 参与网上欺凌活动, 使他们觉得这是一件好玩的事情, 并且从这种攻击与欺凌中获得“强者”和“言论”的快感。由于缺乏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环境, 也察觉不到个人在言论框中的话语可能导致对方恐慌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这使他们普遍缺乏恻隐之心。

(三)网络暴力容易传染

群体中还存在一种传染现象。“在群体中,每种感情和行动都有传染性, 其程度足以使个人随时准备为集体利益牺牲他的个人利益……如果不是成为群体一员, 他很少具备这样的能力”。 “人肉搜索”或“网络通缉令”能够迅速集结一群“好事之徒”, 在这群人中的每一个人作为群体的一分子,在搜索一个目标对象时, 热情会随着搜索人数的增加不断高涨, 类似勒庞所言的“传染现象”,“人肉搜索”很快就能够收集关于一个人的一切信息。一旦网民被裹挟进来, 个体参与到这样的群体中并且获得认同的快感, 容易抵消反思和内疚, 形成集体无意识的施暴。

(四)网络暴力是“软刀子”杀人

“软刀子”杀人,是人们形容网络暴力使人在精神上受到损害, 遭受折磨的手段。青少年更容易深受其害。青少年在成长过程既需要家长的呵护, 也需要同龄人的交流, 利用网络在虚拟空间中结识朋友是他们的普遍选择。尤其对那些害怕孤独, 希望合群, 结识同伴, 并且获得认可的青年人来说, 来自网络的负面评价, 使他们深信不疑, 辱骂或攻击性话语会使他们感到“丢脸”, 产生严重的自卑感。

(五)施暴者有话语的支配权

说到话语可以伤人甚至“杀人”,从话语与权力的关系看, 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一是话语本身的权力, 即福柯所言的微观权力;二是依赖人数众多;三是有权有势或者强势的人, 他们更容易争夺话语陈述的支配位置。一旦他们占据了这个位置, 他们就具有了将这类陈述直接指向受害者的主动权, 因为后者处在不平等的地位上。布迪厄在论述这种权力时也指出:“符号权力是通过言语构建已知事物的能力;是使人们视而可见和闻而可信的权力;是一种几乎是魔术的权力, 借助于特殊动员手段, 它可以使人获得那种只有通过强力 (无论这种强力是身体的还是经济的) 才可以获得的东西的等价物。作为上述权力, 它只有被认同的时候, 才能发生功效。”网络是一个能够进行社会动员的地方, 它不需要核实事实真相, 人们随心所欲地参加话语生产, 而且是在一个被认为是道德高地上参与话语“围剿”, 话语的强力足以置人于死地。

【真题链接】

如何看待网络暴力,应对措施。(论述题,中央民族大学)

【小食】

[1]苟巧柔.从传播学看弹幕中网络暴力的乱象与治理——以b站为例[J].新闻传播,2021(04):117-118.

三、百度推出国内首款情感陪伴型数字人

【事件概况】8月17日,百度输入法基于多模态交互、3D数字人建模、自然语言处理和大模型等技术,正式推出国内首款情感陪伴型虚拟博主——林开开和叶悠悠。这两位超写实数字人,将在百度输入法的AI侃侃功能上,为超6亿用户提供24小时在线陪伴、拟人化聊天、情绪治愈等服务。

【考点关键词】人工智能的情感转向、类人化

【主菜】思路解读

虚拟博主在我国应用较少,但是智能主播的应用正陆续铺开,拥有广阔的前景,接下来将以智能主播为例,浅析智能主播的情感转向。

一、智能主播的实践路径

(一)“数字播报”的智能主播

智能主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1年阿娜诺娃(Ananova)的诞生,这个被称为“一个可播报新闻、体育、天气等的虚拟播音员,堪比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主播”。6在2018年,全球首个人工智能合成主播新小浩诞生,它的原型是CCTV的真人主播邱浩。与早前智能主播不同的是,新小浩的建模是基于模拟和仿真制作技术进行合成,对真人主播的声音、语料和长相进行1∶1的建模与复刻。

在2022年“两会”上,《两会C+时刻》中的智能主播小C融合了“面部+动作捕捉”、实时渲染、深度学习等多种硬核技术,使得声音和面容实时生成和渲染,播报效果更加逼真、自然。实时生成和渲染的技术大大缩短了以往智能主播因表情和动作延迟而带来的“僵化感”,情感和影像输出的高帧速率增强了“交互感”与“代入感”。

(二)“直播带货”的智能主播

直播带货的智能主播形象设计大多生成自“二次元”虚拟偶像、数字人偶像。虚拟偶像通常以卡通人物为主,主攻二次元市场和全息投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于2016年率先推出的动漫智能主播A.I.Channel绊爱(Kizuna智能),主打全息投影,以“绊爱”为代表,出现“智能主播”群体Virtual YouTuber,即“VTuber”,此后智能主播浪潮迅速向中国席卷。

以bilibili网站为例,国内博主和UP主模仿日本虚拟偶像在bilibili进行直播。作为国内智能主播产业较早在虚拟偶像中布局的平台,bilibili成功打造了洛天依、彩虹社等高人气“二次元”虚拟偶像,为直播带货注入了热点和流量,其观看量和打赏金有时不亚于“头部”真人主播。技术的迭代升级使得智能主播形象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真人复制形式,而是将“二次元”偶像与智能主播结合进行“类人化”设计,这不失为智能主播数字化实践中的有益尝试。

在直播带货领域,智能主播有着天然的优势。例如24小时无间断直播延长了陪伴时长和服务时间,增加了品牌活跃度和曝光度。例如在2021年“双11”期间,淘宝“Dji大疆官方旗舰店”采用智能主播进行直播带货,该智能主播在自我介绍时说:“我是智能AI主播,全天不间断直播是我最大的优势。”该智能主播在介绍产品间隙还会通过语言和手势与网友互动。

(三)“元宇宙”中的虚拟数字人【元宇宙大家也要了解下】

在智能主播的数字实践中,智能主播摆脱了真实的碳基或硅基身体,由程序设计出虚拟数字人。近年来,众多平台纷纷布局数字人开发。例如华为云打造的首个虚拟数字人云笙入职华为云,央视新闻联合百度智能云推出总台首个AI手语主播,京东进口超市在“双 11”期间推出虚拟推荐官“ViVi 子涵”。

2022年1月1日,《你好星期六》节目组正式启用虚拟数字人“小漾”,从此“小漾”入驻节目成为虚拟主持人。作为国内首个常驻且人格化培养的虚拟主持人,小漾凭借专业的技能、深厚的知识积累、积极与嘉宾互动而获得青睐。“小漾”在节目中通过面部表情和体态流露出开心、难过、生气、惊讶等不同的情绪状态。

二、形体整饰:智能主播情感转向的外部行动

对智能主播的形体进行整饰是一种外部行动,它们的表情、动作、眼神作为形体的一部分,可以通过外部行动加以整饰。其眼神作为可见的“视线模式”与观众交流,“可见性”能够影响情感抵达与交互体验。智能主播的外部行动常常通过对人类行为进行模仿得以实现,通过对智能主播的形象、表情、眼神等外部形体进行整饰,推动智能主播的情感升级,促进智能主播从“数字人”向“数智人”迈进。

(一)类人化:形象进化的趋势

以B站“白上吹雪”为例,其角色为白发兽耳的女高中生(狐狸),外形可爱,角色扮演能力强。在饮食方面,她喜欢吃玉米、喝瓶装茶,在直播中会摆上茶,并向观众介绍当天喝的茶。在兴趣爱好方面,她擅长绘画,常投稿自己或其他VTuber的绘画。智能主播的形象设计正朝着“全特征类人化”进发,技术赋予智能人物以“类人化”特征,这有利于强化其个性化色彩和情感表达,激活与观众的潜在连接。

(二)多模态:丰富的交互体验

2021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新华社中国搜索研发的“多模态机器狗”可实现远程操控。它搭载了视频传感器、高清VR影像传感器等,实现多模态信息采集、融合处理、直播报道等任务,为多模态融合报道打下了坚实基础。技术工程师通过多模态进行远程操控,机器狗搭载的传感器可以实现感官交互,还能够捕捉用户肢体语言、面部表情、脉搏搏动甚至心理状态等信息作为感受线索,并生成与之相适的情感变化曲线。不能否认的是,目前智能主播的设计仍存在视觉审美的偏向,重视其上镜是否好看、五官是否对称等浅层感官,缺乏对智能主播感受线索的生成与情感变化曲线规律的深层捕捉与分析。若要实现智能主播深层次的情感满足,还应加强对其多模态信息采集、处理的重视,使之能够根据内容实时调整面部表情。

(三)整体性:全方位情感表达

“人工智能如果能够模仿情绪,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能,人工智能不需要让人们相信这些交流信号背后有真的感情,只需知道它们对沟通会很有帮助。”智能主播情感化进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结合面容的表情、眼神等加以审视。在智能主播的装置中,我们不容忽视其“窗口”—眼睛。作为心灵的窗户,智能主播与观众进行适当的眼神交流更易激发共鸣。目前,在智能主播的运用中,能实现眼神传情的智能装置有限,设计者应意识到眼睛之窗对于情感传递的重要性。

实现智能主播深层次的情感表达,还离不开互动机制的日臻完善。智能主播“小冰”作为一档微博粉丝破百万的气象类节目的主播,积极与“粉丝”互动,在微博上对“粉丝”的评论进行回答,有效地增强了与“粉丝”之间的深层连接。智能主播应当根据用户的实时反馈来调整表演策略,丰富情感力。但在互动中也应警惕“反伊莉莎效应”,因为过度夸大智能主播的能力,容易导致用户对智能的过度解读与恐慌。

参考资料:

1、《亚文化资讯|一周热点事件》新媒介与青年文化

https://mp.weixin.qq.com/s/I3T3l7ev9GNXARAPPaBtow

2、《每周必读传媒资讯》德外五号

https://mp.weixin.qq.com/s/0LVV4njPZWX0ukCELK2kEg

https://mp.weixin.qq.com/s/MpbBaMz2kDcc-JfuS4GH2g

3、《一周热议》腾讯媒体研究院

https://mp.weixin.qq.com/s/kmNFl30Q1xUsN9ufiWShZQ

https://mp.weixin.qq.com/s/iZsP9Qc6vJw6f_mq_4cofw

https://mp.weixin.qq.com/s/7Ww7Jdr2lFu9QszCxFk2dQ

4、《传媒动态》新京报传媒研究

https://mp.weixin.qq.com/s/nvRRU-bl47XzrhqognYgsQ

https://mp.weixin.qq.com/s/2sK3Cyr-WYTBK_oXBzZvbg

https://mp.weixin.qq.com/s/NKxUCESBJwRTIg5SOf-0gw

https://mp.weixin.qq.com/s/fVahemmVTJh9KmRBYydTZQ

5、《百度网盘被质疑人工审核照片:企业回应的三大注意事项》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https://mp.weixin.qq.com/s/8U1svtTl81hu0qIlXVP-aw

[1]李慧杰.新媒体时代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研究[J].新闻传播,2022(06):115-116.

[2]李岩.网络话语的暴力效果——以福柯话语理论解读网络暴力的生成[J].当代传播,2014,(05):26-28.

[3]陈小晰.智能主播的数字实践与情感转向[J].中国电视,2022(07):6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