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战“疫”的余秋岑既开心又遗憾,开心的是:孩子出生了,母子平安健康,遗憾的是:没能第一时间见证小生命的诞生。他写下一句祝福:“愿你以后敬畏生命,愿你心中的火永远不要熄灭。”

9月3日,哈尔滨医学检验所按照成都市卫健委的资源调集安排,紧急从哈尔滨、上海、重庆三地调集3台移动方舱实验室,组建起一支包含48名医学检验人员的核酸检测队伍驰援成都疫情防控工作。

余秋岑是重庆公司实验室的主管,也是这支队伍的领队。这是一支经历过实战考验的队伍,熟练掌握核酸检测技术,配合默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告别临产的妻子 奔赴一线

9月3日中午1点左右,余秋岑接到通知:带队到成都支援核酸检测工作。对于支援一线,他毫不犹豫,感到歉意的是妻子的预产期在9月15日,医生告知很可能会提前。

临产需要更多陪伴,也明白疫情形势的严峻复杂,得知丈夫要去支援的消息,妻子纵有万般不舍却没有阻拦,而是选择理解丈夫的决定。

在家人的支持下,余秋岑迅速整理好随身物品,当晚便驱车出发。实际上,2日下午,他才刚刚结束在重庆沙坪坝的核酸检测任务。

4日凌晨2点抵达成都双流体育中心,待大约两小时后移动方舱抵达,他们便同成都的工作人员一道接水电、搭帐篷、搬试剂、对环境进行无尘化处理、消毒、调试设备……为实验室的顺利运转做准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头三天每天只睡了两三个小时。”余秋岑对这样的生物钟习以为常。队员们24小时两班倒,而他作为领队和专业技术人员则24小时待命,做检测、协调工作、把控质量。

稍有闲暇的时候, 翻开妻子传来的孩子照片看了又看,初为人父的喜悦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但工作忙起来时就是连轴转,根本没有时间想念。

像钉子一样钉在自己的岗位上

经过短暂的磨合,9月6日起,实验室开足马力进行核酸样本检测。从进入实验室开始,为了在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短检测时间,每一名队员都像钉子一样钉在自己的岗位上,标本核对、配制试剂、加样、提取、点样、基因扩增、结果分析(复查)、结果上传、医废处理、实验室消杀,每一步都在紧张有序中持续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了尽快完成样本检测,队员们争分夺秒,努力让自己检测效率再高一点,手脚再麻利点,向着尽快稳住疫情形势同心同行。

“前几天的日均检测量为2.5万管至3万管,15日开始达到3.3万管左右。”余秋岑告诉记者,按照每管10人混采的模式,这意味着,每天有33万人的核酸检测结果从这里出具,且出具时间保持在6至8小时之内。

感受到成都的温度和真诚

9月10日,中秋月朗,异地过节的支援队员们并不孤单。成都送来月饼、三星堆青铜面具纪念品等慰问品,在日常生活中,后勤更是努力做好支援队的“大后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管我们有什么需求,都能在第一时间协调回应,让我们心无旁骛地开展工作。”余秋岑和支援队员们印象深刻,大到从方舱运输落地到组装运行,双流区卫健局提前帮助协调方舱落地地点,办理方舱、物资保障车辆入场手续,以及安排检测人员车辆通行等相关工作,使方舱实验室顺利入驻双流并高效开展检测工作。双流区体育中心负责人凌晨2点仍在布置方舱安装的具体位置,安排场地供电、物资搬运和清场清洁,保证方舱平稳落地和启动。

小到从医用防护用品到生活饮用水,从住宿到饮食,都提前做出细致安排。“比如每次轮休回到酒店,房间里一定摆放好了丰富的零食包、新鲜的水果包。”余秋岑说,一个个小小的细节,让实验室上下感受到了成都的温度和真诚。

对于成都这座城市,余秋岑有着别样的情感,“曾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就读,父母也在成都居住。”日前,他外出跟车拉物资时路过羊犀立交桥,当晚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动态,写到:“什么叫过家门而不入”。

9月18日,成都宣布:疫情得到有效控制,防控形势稳定向好,自2022年9月19日零时起全市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余秋岑既有些感慨,又十分期待,“先回重庆好好陪妻儿,再带他们回成都看看。”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王静宇 责任编辑 何齐铁 实习编辑 卢娅芮 图片 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