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作者 | 郑渝川

本号原创首发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总人口为14.1178亿人,比2010年增长7205万人,年均增长率为0.53%。但全国各省市区的人口变化却呈现出较为显著的分化。社会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被划为国家一线、新一线城市的地方,人口呈现快速增长,且不断涌入外地流入的中青年人口。而在社会经济发展较差、较慢的地区,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出现负增长。

新出版的《中国东北地区人口流失及其影响研究:以吉林省为例》一书指出,改革开放之初,国内人口流动方向主要集中在北方省份。20世纪80年代,东北尤其是黑龙江省吸引了相当数量的流动人口。但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东南沿海省份(广东、福建、浙江、江苏、上海)开始成为新的流动人口流入地。本世纪第二个十年起,中西部的一些中心城市,包括西安、成都、郑州、武汉、重庆,成为了吸引流动人口短途迁移的目的地。而在东南沿海省份,人口也表现出突出的“向心化”趋势,也就是向着深圳、广州、杭州、南京等中心城市聚集的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

同时参照第七次以及之前的第六次、第五次、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不容否认的现实是,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态势明显。尤其是黑龙江省和吉林省,前者曾经是东北三省人口净流入最多的省份,现在成为了净流出人口最多的省份,在2010年已经给达到了204.7万人,2020年为310万人;而吉林省净流出人口在2010年也达到了91.6万人,2020年为141万人。相较而言,辽宁省得益于毗邻京津两个北方经济中心城市,再加上本省拥有两个区域经济中心城市(沈阳、大连),从而仍保持了净流入人口的小幅增长(2010年为77万,2020年为97万)。

辽宁省人口净流入小幅增长,而黑吉两省人口净流出较大幅增长,这带来的一个突出挑战是,大量25-45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流失。这加剧了本就显著的人口老龄化,而且流出人口不在户籍地或原籍地缴纳保险,这加大了东北地区社会保险、养老保险体系的运营压力。

中国东北地区人口流失及其影响研究:以吉林省为例》这本书的作者、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生导师侯建明梳理指出了东北地区流出人口持续增长带来的社会经济影响,除了影响人口结构、加剧老龄化外,还包括:

第一,影响边境安全(边境农村地区尤其出现了显著的空心化);

第二,消费模式改变(消费聚集到养老服务领域,而其他商业服务的运营压力增长,业态萎缩,这进一步加剧了中青年留居人口的生活不便);

第三,影响房地产投资和储蓄增长,使得东北地区金融机构存款吸纳压力加大,社会融资挑战增长;

第四,高学历人才、高技术人才流失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第五,给教育、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运营带来阻碍。

《中国东北地区人口流失及其影响研究:以吉林省为例》书中借助翔实数据,以吉林省为分析对象,探讨了东北地区流出人口现状。从性别来看,吉林省人口性别比为101.8,但流出人口性别比为107.04;还出现了中青年人口、高学历人才突出流失的现象。值得重视的是,流出人口还包括较多的在婚人口,这意味着这种流出的相当多个例是举家流动,返乡可能性就变得很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如《中国东北地区人口流失及其影响研究:以吉林省为例》书作者通过数据梳理所指出的那样,吉林省流出人口中农村户口占比达到了七成以上,这正是书作者指称人口流失造成部分农村空心化,引发边境安全之忧的来源。

书中还就吉林省流出人口的就业状况、类型、原因、收入、住房支出、食品支出、家庭月收入水平的多项因素进行了数据分析。相较来说,该省流动人口更愿意流向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北京市,“在黑龙江省和辽宁省就业的概率也比省内高49.1%”。满足一定学历条件的流动人口,在东南沿海省份、黑龙江省和辽宁省进入国有企业、外资企业的概率,以及从事工商个体的概率也比在本省要高。

02

逆转破局,扬长避短

东北地区工业化起步早,在计划生育政策出台后推行力度大,而这也使得该地区较早地进入了少子老龄化阶段。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辽黑吉三生生育率为0.74,0.75,0.76,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则是0.92,0.76,0.88。这些数值均远低于2.1的更替水平,仅高于上海市。而2020年的数据还是在二孩政策已经出台,各级政府已经开始推行鼓励生育两个孩子,以及相关配套保障政策的背景下得出的。

所以,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失,加剧了少子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挑战。《中国东北地区人口流失及其影响研究:以吉林省为例》书中指出,2018年东北三省的养老金抚养比(在职人数/退休人数)分别为1.53、1.42、1.27,远低于全国的2.55。

《中国东北地区人口流失及其影响研究:以吉林省为例》这本书认为,当前东北地区振兴发展必须首先解决提高生育率与应对老龄化。而破解这两项难题又必须直面人口流失问题。书作者为此开出了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工资待遇;保障边境地区人口安全,深入实施兴边富民政策,完善边境农村地区的保障体系;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吸引劳动力回流等政策建议。

在笔者看来,要从根本上解决东北地区人口流失,破解少子老龄化趋势的各项问题,其实最根本的还是要把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趋势,也就是首先要从改善东北地区特大城市、大城市发展水平起步。

事实上,10-15年前,而今欣欣向荣、成为了外来人口聚集地的中西部中心城市,包括成都、西安、武汉、重庆等城市,当时对于本省人口的吸引力也不足,川渝鄂湘豫陕等省份的人口仍在大量流向东南沿海地区以及北京市,还有山东的胶东半岛。这些中心城市依托于政策扶持,重新确立符合全球化分工的产业体系,大力招商引资以后,掀起了激越的城市扩张,进而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一举扭转了人口流出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国际上来看,工业国家以及新兴市场国家都呈现出产业、资本、人口向着中心城市聚集,推动更高水平的规模经济发展的趋势。而这种聚集和规模经济,并无所谓南方和北方之分,从英国、美国、日本的经验来看,相对寒冷都市圈的发展活力,并不亚于那些相对温暖地区的都市圈。

诚然,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发展,不可避免要出现所谓的都市病,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但这些问题、代价相较于城市聚集各种资源要素带来的成果,可谓瑕不掩瑜。东北地区在20世纪多数时间的发展,其实恰恰也是依托于大城市的带动——而在最近20-30年的疲敝,恰恰是因为该地区的大城市的带动能力下降。

还要看到,除深圳市以外,国内许多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教育为代表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存在高度不均衡。一些新一线城市,虽然吸引了海量的外来人口,建起了美轮美奂的城市新区,但“新市民”所居的地区,教育和医疗卫生配套非常糟糕,“新市民”子女几乎没有可能入读本地传统优质名校;在这些城市的新建和改建区域,就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也主要以收费昂贵的民办学校为主,医疗服务机构以民办医院为主。

没错,这里说的就是南方地区那些新晋一线城市或者自居为一线城市的城市,教育、卫生民营化,只管招来人口,却不管教(育),不管医(疗),教育医疗水平甚至低于东北地区那些已经出现了常住人口急剧减少的资源枯竭城市。

这意味着,虽然东北地区以外的其他很多地区,现有的大城市虽然在之前的20年里,吸引了大量的外来人口成为新市民,提供了发展机会、就业机会。但新市民对于城市的满意度其实并不高,因为他们、她们在这些城市挣到的远高于家乡(流出地)的收入,又全数甚至负债还给了高收费的民办学校和医院。

东北地区的特大城市、大城市可以瞄准这方面问题,将人才引进重心首先侧重于教育、医疗人才,为之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确保本地老城区、新建城区的居民、外来人口都能享受到廉价优质、均衡供给的基本公共服务,让人们不为孩子上学、家人看病住院操心。

届时,东北的城市就可以明确在城市引才、引资营销中,明白无误地宣示,在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城市,确保就近入学,进入名校不存在择校费,到公办三甲医院就医/手术/住院等候时间不超过多长时间,每年可为中产家庭减少支出若干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