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应如何度过?”

“大闹一场,悄然离去。”

这句话本来是金庸说的,倒没想到也印证在了和他同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倪匡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是的,倪匡离世了。

7月3日下午,没有铺天盖地的消息,没有震动一时的讣告,大家只是从作家沈西城的口中得知:“倪大哥今午走了。”

也没有具体的原因,名噪一时的才子就这样悄然离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此,曾经的“香港四大才子”只剩下蔡澜一人。

但关于这四人的风流往事却总是为人津津乐道,而江湖上,关于四人的轶事总是交叠出现,缺一不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蛰伏

1935年,一位男婴诞生在尚处动荡的上海,姓倪,家中排行老四,居“亦”字辈,父亲为其取名“聪”,也就是后来改名的倪匡。

此时,黄霑和蔡澜尚未出生,早11年出生的金庸还用着本名“查良镛”,在家乡海宁上着小学,且刚接触武侠小说不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倪家虽然很穷,但是父亲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因此家中藏书不少,在这样的熏陶下,倪氏七兄妹,人人爱看书,包括倪匡:别的小朋友在玩游戏时,他在看书,闲书和名著都不放过,这大概也为他埋下了写作的种子。

就在少年倪匡在书海遨游的时候,1941年3月,在广州出生了个婴孩叫黄湛森——也就是后来的黄霑。

时隔半年,新加坡有一个婴孩出生,名叫蔡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16岁的金庸则在这一年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动荡:因在壁报上写讽刺训导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阿丽丝漫游记》被其开除,校长张印通介绍他转学去了衢州。

尽管经历过一次转学波折,但金庸仍不改自己那股子“侠义之气”,路遇不平依旧敢拔刀相助。

在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后,金庸因对校内一些国民D职业学生在大学里横行霸道的行为不满而再次仗义执言,反被退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爱看书的倪匡在12岁左右的年纪时,终于将国内几本著名小说全部看完,也是从那时起,他练就了过目不忘,一目十行的本事。

这一年,金庸也已经来到了上海,他一边在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法律学系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一边进入了上海《大公报》任国际电讯翻译。

而年幼的黄霑和蔡澜都还只有6岁,还各自在各自的家乡玩着泥巴。

但同在上海的倪匡和金庸大概也没时间相遇,因为1948年,金庸就被《大公报》调到香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一年,年仅8岁的黄霑也随家庭移居香港,居住在深水埗桂林街角的一家当铺之上。

又过了两年,也就是1951年,倪匡的父母带着两个哥哥和小妹亦舒同样一起移居到了香港,但倪匡却被留在国内。

那一年,刚满16岁的倪匡正好被选入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受训三个月。

年轻气盛的倪匡毅然去了,并在毕业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和公安干警,先后参与了“土地改革”、“治理淮河工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5年,苏北农场初具规模之后,倪匡又被上级抽调到了内蒙古办农场。

没成想,等待倪匡的却是各种风波,甚至还有“反革命”的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倪匡在内蒙古遭受磋磨时,金庸在香港《大公报》的日子却过得不错,他逐渐站稳了脚跟,不仅成为了调任副刊编辑,还与梁羽生、陈凡(百剑堂主)开设《三剑楼随笔》,成为专栏作家。

同年,首次以“金庸”为笔名拟写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横空出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年,年仅14岁的蔡澜也开始崭露头角,在新加坡《南洋商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影评《疯人院》,从此一发不可收。

黄霑则是读书、写作与音乐都不耽误,在喇沙书院读书的他,一边写作、定期向报刊投稿;一边跟随口琴家梁日昭学习口琴,并参加电影配乐以及电台的唱片录音工作;一边还开始接触爵士音乐,开始学习打鼓,常与前辈大师玩爵士音乐即兴合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年后,受尽磋磨的倪匡终于决定逃离,他从内蒙一路刻假章、伪造证件,辗转多地,最后终于到了香港,正式成为一名新香港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此时的金庸已经在香港颇有名气,自写了《碧血剑》后,1957年,他进入长城电影公司,专职为编剧,写过《绝代佳人》《兰花花》《不要离开我》《三恋》《午夜琴声》等剧本,合导过《有女怀春》《王老虎抢亲》。

同在香港的黄霑也开始接触电影,他不仅在书院完成了人生中第一次登台演戏,还跟随梁日昭领导的口琴队参与了李香兰最后一部国语片《一夜风流》的伴奏。

唯一不在香港的蔡澜也慢慢和香港电影有了联系:这一年,他担任了邵氏电影公司的驻日经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候,谁也没想到,这四个并非土生土长的外来人,却在日后几十年间影响了香港的文艺界。

02、亮相

刚到香港的倪匡为站稳脚跟,什么活都做,在荃湾那一片打着各种零工。

闲暇时候,他看到工友们读着报刊上的小说津津有味,便不以为然地嘟囔了一句:“这小说我也会写”。

工友认为他吹牛,倪匡心生不忿,便用一下午写出了《活埋》,并投稿给了《工商日报》。

没想到,他的小说真的被报纸采用并刊登,他也因此收到了90元的稿费。

要知道,倪匡当时的在工地的日薪只有2.9元,90元对他来说着实算笔“巨款”,这令他笑得合不拢嘴的同时,也开启了他以写作为生的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有金庸、梁羽生等人开创的武侠潮,很快,倪匡也开始写武侠小说,笔名为岳川。

四处投稿的同时,只有初中学历的他也开始上夜校、继续学习,并在学习期间遇到了自己妻子李果珍,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1959年,认识不到一年的倪匡与李果珍结携手步入了婚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年,金庸于香港创办《明报》,并在《明报》上连载《神雕侠侣》,创造了日入万元的成绩,再次名声大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成家之后的倪匡也愈发勤勤恳恳,积极写作,四处投稿,其中自然也包括《明报》。

就这样,倪匡进入到金庸的视野里。

1961年,在《明报》二周年酒会上,两位相差11岁的作家终于相遇,并自此成为“一流的好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年,蔡澜还就读于日本大学艺术学部电影科编导系,继续半工半读地为邵氏电影做事。

黄霑也已经从喇沙书院毕业,考入香港大学中文系学习,因为想参加《星岛晚报》举办的业余歌唱比赛但又怕输了丢脸,他索性把自己的名字改了,于是就有了“黄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倪匡于查良镛(金庸)的鼓励下,开始用笔名“卫斯理”写小说,写了卫斯理系列的第一部,名字叫《钻石花》。

而金庸自办的《明报》自然而然成为了卫斯理系列的“诞生地”。

同年,黄霑先是参加了香港邵氏及国泰电影的黄梅调潮大合唱 ,随后接到了接到一项录国语唱片的工作——为专辑的八首歌填词,其中《友谊万岁》成为他第一首成功出版的歌词,开始了他的写歌词生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一年,蔡澜终于踏上了香港这片土地,正式在香港邵氏任职,并与邵氏旗下的小生岳华私交不错。而岳华当时的女友正好是(倪)亦舒——倪匡的妹妹。

一来二去,在亦舒的引荐下,蔡澜与倪匡就认识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年,黄霑也从香港大学顺利毕业。毕业后的他到天主教培圣中学任教两年。不过教了两年书后,他便实在不想继续误人子弟,随后一头扎进了广告界——那句“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就出自于他的笔下,同时,他也继续编写电视剧本和写旋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交叠

关于倪匡的成就,他自己最得意的有两个,其中之一便是“曾代金庸写小说”。

那是1965年夏天,金庸要去欧洲,但他却放心不下正在连载中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

思来想去,金庸找到了好友倪匡帮忙代写,走之前,金庸还特意叮嘱倪匡:“不要弄死人!”

结果,金庸前脚刚走,倪匡就把小说中的阿紫弄瞎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倪匡得意的另一件事便是:屡替张彻编剧本。

20世纪60年代末,香港兴起了拍摄武侠影片的热潮。

张彻的怂恿下,倪匡也尝试起电影剧本创作,两人于1967年联手创作出了叫好又叫座的电影《独臂刀》,为邵氏创下新的票房纪录,也开创了新派武侠片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倪匡和张彻组成一对“黄金搭档”,不仅成为邵氏的金字招牌,也在香港电影界叱咤风云。

这一年,金庸开始创作《笑傲江湖》。

黄霑在广告行业混得风生水起后,又进入演艺圈,不仅做起了主持人,还开始写电影配乐,并为邓丽君写了一首歌《忘记他》。

黄霑也随之迎来属于他自己的辉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很快进入到70年代。

卫斯理系列小说《新年》发表后,倪匡暂停卫斯理系列小说的创作,时间长达六年。但这期间他也没闲着,忙着写剧本拍电影,其中就包括为李小龙量身定做的《精武门》。

直到1978年,卫斯理系列小说《头发》发表后被评为最受香港青年欢迎的小说,倪匡才又回到了科幻小说的创作道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样是这一年,蔡澜跟随邹文怀出走邵氏后,做到了金牌监制。

金庸虽然已经宣布封笔,但他创作的武侠小说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彼时蔡澜正在制作的就是金庸的作品《倚天屠龙记》,电影需要配乐,便请黄霑来帮忙,几个人因此结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香港四大才子多风流,其中以倪匡和黄霑最胜。

1989年,54岁的倪匡迷上了一个夜总会的妈妈桑,每次都拉着黄霑和蔡澜,叫来一堆姑娘捧场。

酒和女人构成了三个人交往中的两大关键词。只可惜,夜总会虽两者都有,但又贵又一般,反倒不如三个大男人谈笑风生有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三人一合计,开设了访谈节目《今夜不设防》,每集的开局都是以酒暖场,座上宾有张国荣、周润发、成龙等等大咖,女明星则全是个顶个的大美人:林青霞、王祖贤、钟楚红、张曼玉、邱淑贞、关之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照现在娱乐圈不成文的“潜规则”,明星上访谈都是有备稿有尺度规定,尤其是像这种大咖,更是一堆不能问的“雷区”。

但《今夜不设防》就和它的名字一样,百无禁忌,荤素不忌,三个老炮儿喝着免费的酒,请来最想红的人,聊着最大尺度的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里,哥哥张国荣大聊性经历,张曼玉承认自己贪慕虚荣,关之琳自曝当过情妇,王祖贤当时还认为女人始终都要结婚归于平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个“老司机”还会公然揩油,刚从《聊斋艳谭》下来的叶子楣在节目上豪放脱衣,黄霑乐得伸手去摸,就连王祖贤都没逃过被黄霑的“嘴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尺度大、娱乐性强,但文士毕竟还是文士。

对于某些明星的观念,三位才子即使无法做到认同,却也没有轻易评判对错,有质疑,但更多的是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霑这句话倒是很值得如今一些动则上“价值观”的节目反思:“我们是做电视节目的而已,我们不是教育青年的人。”

多元的观点,不同想法的碰撞,不随意绑架观众,真实不虚伪,才是这个节目的核心,也是这三位“老司机”真正的魅力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落幕

《今夜不设防》这档节目,始于倪匡也终于倪匡。

节目做了两年,倪匡决定和太太一起移居美国,于是这档节目也随之落幕。

移民美国后的倪匡生活得相当优哉游哉,每天养鱼、养花、遛鸟、玩贝壳,烧得一手好菜,还自称厨艺第一、园艺第二、文艺仅是第三。这一待就是14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辉煌时代接近尾声,昔日英雄们也见白头。

1992年,蔡澜开始进军商界,做起了美食;

1993年,金庸将付诸一生心血创办的《明报》出售他人,宣布全面退休;

那几年,黄霑也开始走背运,情场不顺,拍电影赔钱,广告公司欠债,词作也失去了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飞逝,千禧年一过,香港演艺圈的辉煌时代也逐渐落幕。

2002年,倪匡昔日的黄金搭档张彻离世,倪匡还在美国,挽联由黄霑而作:“高山传天籁,独臂树雄风。”

倪匡从越洋电话里得知了挽联内容后,连忙找黄霑提前预定:“对得妙,改天我死了,也由你来写好了。”

哪知世事无常,黄霑于2004年因肺癌离世,走在了三个人的最前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霑离世后第二年,70岁的倪匡重新踏上了香港这片土地,返港后倪匡第一个见到的老友便是蔡澜,第二便是去探望金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年,蔡澜早已不写专栏不问电影,一心在美食界,混得风生水起。

金庸则忙着四处游学、开讲座,被不同的大学聘为荣誉教授。

三个人各忙各的,但好在感情依旧,时常聚会、约酒,三位大侠重聚,不谈江湖,只为吃吃喝喝,老年生活倒也算和谐安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雄迟暮,名声不显。世人再谈到倪匡,也多是想到“周慧敏的公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2018年10月,94岁的金庸在香港去世。

金庸的葬礼上,布满了逝者生前最爱的铃兰花,铃兰花中央是逝者的遗像,上方的横额是由倪匡提出,“一览众生”则是蔡澜亲笔写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好友金庸的离世,倪匡显得十分豁达:“人到了年纪,必然要面对死亡。不必过分悲伤。”

而如今不到4年,倪匡也驾鹤西去,四大才子只剩蔡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试想,三人若是天堂相遇,当好友重聚,相逢一笑,开瓶好酒,继续谈笑。

只可惜,在人间的这一段段风流往事,终是随着时光无声凋谢。

写流行曲的霑叔、写科幻的倪匡、写美食的蔡澜、写武侠的金庸,终是曲终人散。

那个有娱乐也有情怀,有故事也有酒,有江湖自有豪侠的时代,终究是势不可挡地落幕了。

#倪匡去世#、#香港四大才子#、#金庸#

作者:大杯冷萃

责编:EYELI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