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刘宇昕 青岛报道

继去年青岛胶州湾海域大规模海星暴发之后,近日,青岛胶州湾海域部分养殖区再次海星暴发,同时,首次规模出现敌害生物“白泥蚂”,它们捕食蛤蜊、牡蛎等养殖贝类,给渔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经请示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决定自7月1日起,在胶州湾划定区域允许养殖户采用地笼网和底拖网的作业方式,对海星和“白泥蚂”进行全面清理。

近日,在青岛红岛中心渔港码头和青岛营海码头,都有渔民反映,大量“白泥蚂”正在侵害他们的蛤蜊苗。有贝类养殖户表示,他们一艘船一天捕捞了200斤白泥蚂,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工作人员表示,如此数量的白泥蚂规模出现,在青岛是首次。

什么是“白泥蚂”?记者了解到,白泥蚂外观乳白色,呈卵圆—方形、半透明状。据青岛海洋生物专家介绍,白泥蚂的学名为经氏壳蛞蝓,为壳蛞蝓科壳蛞蝓属动物,分布于渤海、黄海、东海等海域,属于温带性种类。白泥蚂生长速度较快,腹腔内牙齿发达,能够捕食蛤蜊、牡蛎等养殖贝类。但该种生物易引起人体过敏,所以不能食用。

目前,”白泥蚂”为何会规模出现在胶州湾,还未可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除了首次大规模出现敌害生物“白泥蚂”,海星也“卷土重来”了。胶州湾红石崖海域贝类养殖区养殖贝类1万余亩,是此次受海星暴发影响最严重的区域。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工作人员介绍,经潜水采样调查,此次海星暴发仍为多棘海盘车,红石崖海域贝类养殖区海星密度为15-20只/平方米,胶州湾中南部贝类养殖区海星密度为1-2只/平方米,其余养殖区都有不同程度的海星分布,且海星规格较小,腕长5厘米以下占88%,不具有经济价值。同时,与去年相比,目前青岛胶州湾海星爆发的规模较小。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正处于休渔期出海地笼捕捞是不允许的,而治理海星除了使用地笼网和潜水捕捞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随着青岛市海洋发展局持续关注并跟踪调查,结合专家意见,经请示省农业农村厅,决定自7月1日起,在胶州湾划定区域,允许养殖户采用地笼网(清理海星)和底拖网(清理海星和经氏壳蛞蝓)的作业方式,对海星和经氏壳蛞蝓进行全面清理。其中,底拖网放开时间为7月1日至20日,地笼网放开时间为7月1日至31日,且底拖网作业船只限定为养殖渔船,地笼网在处置工作结束后统一收缴销毁。

针对胶州湾海星、泥蚂灾害,街道分管人员、区市海洋发展局高度重视,第一时间组织专家现场研判,在确定灾害影响后,收集养殖户受灾区域经纬度及意向出海船只规格船号,连夜层层上报,争取最快的审批速度,减少养殖户损失。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工作人员介绍,出海船只仅限养殖船、看护船,捕捞船不得出海,相关人员将定期跟随出海监管,一是查看养殖户拖网是否规范,二是如果除害提前达到效果,将适时结束此次特批。

据悉,目前从渔民打捞上来的情况来看,虽然海星和白泥蚂有时混杂在一起被同时捕捞上岸,但从整体来看,海星和白泥蚂并不“平均出现”。在胶州湾红石崖海域贝类养殖区,海星占据绝对数量;而在胶州湾中南部部分贝类养殖区,则几乎全是白泥蚂。目前可以确知,海星和白泥蚂都能够捕食蛤蜊等,是养殖贝类的敌害生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前,有专家分析了胶州湾海星暴发的原因。除了海星怀卵量大、繁殖力强,海星还具有向饵料生物区域聚集、迁移的习性,以及与其天敌生物数量减少有关。但彻底解决胶州湾海星暴发问题,需要系统地进行调查研究,搞清楚胶州湾多棘海盘车的生活史、适宜的生境、迁移习性等,从环境、资源组成、生态系统方面多维度解析其发生过程,制定必要的防除和预警机制,保持生态系统平衡。

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正通过增殖放流方式应对近海捕食海星卵及幼虫的鱼类数量锐减问题,以减少海星生物量的增长。同时,利用附着变态时的海星幼体喜欢寻找附着基质进行附着的特性,研究进行阶段性防除的手段。未来,将组织相关专家加强对海星发生机理的研究,建立海星暴发预警体系,进一步保障胶州湾贝类养殖安全。“但相关方案出台之前,最重要的还是对现有的敌害生物尽早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