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65岁的陈布文,在绝食卧床数日后,还是告别了丈夫张仃,撒手人寰。在他们一起走过的50年婚姻生活中,陈布文绝对能称得上是张仃的贤内助,这个“助”,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上,还体现在她帮助张仃取得的成就上。陈布文与丈夫一样,在文学上有着不俗的成就,早在她上初中时,便求知欲旺盛,酷爱阅读,在书籍中汲取无限的养分,并加以自己敏锐的思考,进行写作。也是在这时,她在《女子月刊》上,刊登了自己的第一篇作品——《假如我有了爱人》。年纪尚小的陈布文,在这篇文章中表现出了难得的豁达与通透:“假如我有了爱人,脱离这烟火气的社会,到乡村,到湖滨或到海边,搭两间茅蓬,早晨同着斗大的朝阳从东海升起,傍晚目送五色的晚霞在西天幻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陈布文的心中,爱情应是脱离尘世,接近自然的两个灵魂的交融。世俗喧嚣,她年纪虽小,却已厌倦这份聒噪,只愿与相爱之人在自然中畅游,共同欢歌,寄情山水。日出的海面、五色的晚霞都是她的所爱,仅仅十三岁的她,不仅热爱自然、安于山水、思考着自己未来理想中爱情的模样,情感更是纯净率真。在《把自己交了工作》这篇小说中,陈布文敏锐地洞察到社会中的酸甜苦辣,将自己所感受到的人间百态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出来。从小便是如此与众不同的陈布文,有着超出同龄人的成熟与开朗,也有着独属于她的那份执着。中学毕业后,父亲为陈布文安排了终身大事,替她选好了未来丈夫的最佳人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陈布文盼望着能够找到一个,与自己灵魂交融的爱人,又怎能接受,从此过上安稳却一眼望得到头的束缚生活,与一个自己不认识的度过终生。她与父亲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两人相持不下,谁都无法说服对方。满心想要全力踏入社会、感受世间冷暖、探求真理艺术的陈布文,面临这样的阻碍,毅然选择了离家出走,离开了这个捆绑着她的家庭。在陈布文初中时,因为她富有洞察力、具有批判眼光又颇具文学才情,举手投足、言语之间与鲁迅先生的性情十分相似,便有“小鲁迅”的称号。得知了陈布文决然离家的消息,鲁迅十分担心她小小年纪在社会中会面临悲惨的遭遇,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曾写道,她的结局或许只有两个:要么堕落,要么回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布文也为此作出了坚定的答复:“我不怕,我不会屈服的,因为我有死的决心!”在少女那样青春的年华,陈布文就有了为心中所求而赴死的勇气。幸好,离家到了南京的陈布文,凭借着广博的学识与出众的文笔,成为了一名自由撰稿人,在《扶轮日报》上发表了许多文章。而陈布文的爱情,就是在这时,走入了她的生命。那时,恰好张仃在《扶轮日报》发表了自己批判时事的一幅漫画,两人借此机会,得以相遇。如同学者王鲁湘在文章《大山之子张仃》中所写的,当时的陈布文与张仃年轻激进,不满现实。这样有着共同语言的他们,很快就聊到了一起,爱上了对方。陈布文曾说:她与张仃两人,好像石头与铁,一碰就冒出火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都对这世界有着锐利独到的思考,对人生百态有着独具一格的理解,那样青春锐意的他们,从第一次见到彼此,便自然地碰撞出了激情的火花。很快,他们便结婚了,在城外的玄武湖附近租下了一所民宿,开启了共同的婚姻生活。那年的陈布文只有十七岁,张仃也只有二十岁。他们租借了几套简单的家具,在湖边的房子过着清贫却充实的日子,生活仿佛按照陈布文十三岁时理想中爱情的那样,缓缓地向前行驶着。他们虽不富裕,却安贫乐道,寄情山水。他们共同热爱着艺术,追寻着心中的理想,仿佛已渗入彼此的灵魂,相互了解、相互懂得。遇到张仃,对于陈布文来说,便如临命运的甘露。他就那样以理想中的模样降临在她的生命中,从此张仃就成为了她全部的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陈布文还不知道,石头与铁,是全然相殊的物质,他们的碰撞,虽激起了无数火花,但这火花也在燃烧着他们自己的生命,损毁着自己与对方。那时的她不曾想过,同样叛逆乖张、特立独行的他们两人,不能永远这样燃烧着碰撞下去。而她只想竭尽全力地,守候在爱人的身旁。结婚后不久,战争的炮火轰击了他们平静幸福的生活,上海、南京等地战火四起。陈布文与张仃只得跟随着其他文人进行搬迁,在战乱中四处躲避。两人一路途经西安、内蒙古、榆林,几经辗转,最终受老友叶浅予的呼唤,抵达了革命知识分子的圣地——延安。初到延安的陈布文与张仃两人,因为受当时指导掌管参赞石华岩的陪同,受到了延安同志的热烈的欢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好景不长,石华岩离开后,风格独特、恃才傲物的张仃与妻子便遭受了冷落,后来,张仃被安排在了鲁艺美术系进行教学。张仃为艾青、萧军等朋友画了一批漫画作品,并在延安进行了展出。然而,他抽象现代的艺术审美,与当时延安流行的文艺风格格格不入,许多人批评他的画作是“对革命家的丑化”。从小便以毕加索的画作风格为信仰的张仃,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在延安的他,无人理解,无人赏识,苦闷至极。为了承担家务,也为了缓解丈夫内心的抑郁,陈布文暂时放弃了工作,将主要精力放在照顾张仃与他们的孩子的上。只有偶尔得空时,她才会去文艺系听讲,在生活的空隙中追寻自己的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到张仃郁郁不得志的失落,陈布文想方设法地排解他内心的苦闷,每日为他念诗,与他共同品评文学作品,期待着他的心情能够有所好转。然而,张仃并没有振作起来,在每日烦闷不得志的心情下,他与陈布文的感情也逐渐变得淡漠紧张。两人不再如同从前那样,畅谈心中的想法,彼此之间多了一分隔阂。在延安度过了将近一年的沉闷生活后,张光宇邀请张仃前往重庆,与他一起创办杂志《新美术》。张仃的艺术生涯仿佛出现了转机,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接受张光宇的邀请。1940年,张仃只身奔赴重庆,而陈布文便留在延安继续自己的文学创作,并照顾他们的女儿乔乔。陈布文的文风清新洒脱,为人亦是淡雅率真,在延安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文学青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军曾说:陈布文其实很有文学才情,素养也很高,只是那时的她只是有些光彩的金属碎片,还需要连接与磨砺,与她的丈夫一样,他们夫妇二人都是没有经过洗练的天才。然而,如此富有才情的陈布文,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洗练。爱情的到来与生活的重担,让她无暇再进行许多的创作,张仃回到了延安,而延安的整风运动也开始蔓延,两人的生活与事业更是陷入了苦难的境地。早年的张仃在南京时,曾受冤入狱,后来又被无罪释放。而这件事,让张仃被人怀疑是特务,对他实行了强行管制。从那之后,张仃便放弃了作画,转而进行美术设计,选择了人生的另一条艺术道路。不得不说,张仃这次的选择是明智的。抗战胜利后,他带队设计了新中国的国徽、纪念邮票,取得了一番不菲的成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正值全国登记共产党员。组织得知陈布文尚不是党员的消息,便积极地动员她入党。那时的陈布文,正担任着周恩来总理的机要秘书,身居高层,待遇优渥。然而,面对组织的劝告,陈布文选择了放弃,她说自己还不够格成为一名党员。并且她坚持以“党外布尔什维克”的身份生活,并辞去了总理秘书的职务,进入学校,担任了一名普通的教员。许多人都非常不解陈布文的决定,她放弃了令人羡艳的工作机会,转身投入平淡无奇的家庭生活。但其实,这便是她在事业与家庭中所做出的取舍与进退。从十三岁起,便期待着在自然山水中流连徜徉的陈布文,不愿追名逐利,不求大富大贵,只想与理想中的爱人携手,共度平静安稳的漫长岁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禽兽为友,与日月相亲,与花鸟相爱”,陈布文不求如风流隐士、得道仙人般超脱,只想在纯真的自然中尽情释放,体会细水长流的平凡快乐与柔情。这也是为何,那样具有文学天赋、从小便文笔出众的她,愿意为了守护张仃的事业,缓解张仃的痛苦,而选择回归家庭,悉心呵护他们的家,照顾他们的孩子。只因从人生伊始,陈布文便将与爱人的理想生活排在了事业之前,对于她来说,家庭,便是最为珍贵的依靠。其实在陈布文的心中,仍深深地热爱着艺术,在鲁艺美术馆工作的那段时间,馆中的每个借阅卡上,都有着陈布文借阅的记录。在那些岁月中,她默默地欣赏着无数的艺术作品,自己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甘心就这样安静地观望着、憧憬着,俯首忙碌于自己的家庭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布文就是如此特立独行而又清新脱俗,无怨无悔地追寻着那个理想的爱人,理想的生活。成为教师后,陈布文不仅忙碌于家务,还找了许多兼职工作,尽可能地贴补家用。每日的操劳奔波让她病倒了,1954年,陈布文不堪重负,卧床八个多月。在她前往所任教的中学领取工资时,校方竟借口她的病假证明不符合规章制度的规范要求,已将她视作“自动离职”。陈布文并没有抱怨,没有绝望,她从此以更加纯粹的身份在家庭中守护着,奔忙着。没有工作而专注于家庭与自我的陈布文,重新拾起了放下已久的文学创作,她的著名作品《春天的来客》中,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写于这个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国后的文学创作环境,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时,许多著名作家,例如沈从文、巴金等人,都在寻求着与以往不同的写作风格,或者转向文学方面的其他领域。而时代越是聒噪,越是能显现出真正的平和与宁静。陈布文始终怀揣着一颗纯真热烈的心,挥洒着清新唯美的文字。她的文风质朴真挚,深入灵魂,成为了当时那个略显平淡单一的文坛中,一股少见的清流。她相信真实,追寻真实,始终以鲁迅先生为榜样,追逐着自己渴求的文学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者李兆忠对于陈布文的评价,便是对她文的字的最好形容:“陈布文的艺术直觉与灵魂质地,使她顽固地保持自己的秉性,而与激进躁动的时代保持着距离。”“体现在写作上,便是上述那种深刻的‘时空错位’,宛如在高歌猛进的喧哗骚动中,一道清澈的山泉静静地流出,沁人心脾。”无论在事业上,还是生活上,陈布文就是如此,如同一道纯净的山泉,无声地守护着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爱人。建国前夕,她与张仃和孩子们回到了北京。她没有工作后,便将更多的心思用来教育孩子,张仃的事业也颇有起色,成为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院长。他们的生活安稳平和,成为了陈布文理想中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忙碌之余,她继续着自己“抽屉文学”,进行着细碎却持久的创作,享受着平静美好的人生。不久后,张仃酷爱抽象风格的艺术遭到了批判,他再次被打入了谷底,陈布文又一次日夜不离地呵护在他的身旁,劝解安慰他。陈布文为张仃念知名文学作品,与他谈论诗歌创作,约朋友相聚谈心,从未放弃过对他的鼓励。不久后张仃被派遣到农场劳作,一身疲惫,心如死灰的他,在陈布文坚持的守候与鼓舞下,又慢慢重新振作了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就在这时,两人的感情出现了巨大的裂痕。1985年的一天,陈布文在偶然间,发现了张仃在农场期间,与一位名叫灰娃的姑娘之间的通信与诗句。灰娃与他们从小便相识,陈布文对这个妹妹也十分喜欢,在她的小说作品《曼莉的爱情故事》中,主人公的身上便有着灰娃的影子。而此时的陈布文看着两人信件中所流露出的别样的爱意,难以接受。她花费一生时间所守护的理想爱人,在此刻仿佛崩塌了。50年的追寻守候、全心陪伴,却换来了如此的结果,这让陈布文丧失了生活的勇气,再寻不到生命的意义。为他,她可以放弃事业,暂别文学,割舍心中留恋的文字,舍弃自己写作的天赋。她只愿求得一份从一而终的不渝感情,经不起哪怕一点的背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无尽的绝望中,65岁的陈布文选择了绝食,一点一滴地看着自己的生命逐渐流逝。她选择以这样的方式结束她的生命,也结束他们数十年的感情。就如她当年所说的那样:“我不怕,我不会屈服的,因为我有死的决心。”陈布文不久后年离开了人世,同样过了不久,张仃便迎娶了灰娃。原来,石头和铁,如若不能忍让,重新冶炼,便只能永远相隔,不再融合。他们在一起,成不了钻石,便只能相离。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