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旁人看来许多婴儿都长得差不多,但在宝妈的眼中,是不是自己的孩子,一眼就能够看得出来。这种能力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不需要刻意去修炼。

然而在自然界却存在一种现象,一些鸟类认不出自己的蛋,尽管在鸟巢里面一颗“外来”的蛋明显要比其他“亲生”的蛋个头大许多,但鸟妈妈依然将其视为己出。就算是后续孵化出来了,雏鸟明显不一样,也丝毫不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这种现象,其实在小学课文里面我们就学过,“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讲的就是这种现象。

小时候读时备受鼓舞,一个不被看好的丑小鸭,长大后最终逆袭成为白天鹅。长大后仔细想想,丑小鸭本就是一只天鹅,只不过蛋被下在鸭子的窝里,由鸭妈妈孵化,因此也被当成一只鸭子。

自然界里许多鸟都会为“他人做嫁妆”,比如大苇莺辛辛苦苦养大的后代可能是一只大杜鹃,猫头鹰带大的子女也可能是一只林鸳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奇的“巢寄生”现象

某些鸟类把自己的蛋下在其他鸟类巢穴中,由其他鸟类代为孵化并养育的特殊繁殖行为,就叫“巢寄生”行为,也叫“巢寄生”现象

在我们眼中,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明明蛋与蛋之间的差异那么大,为何雌鸟却认不出来呢?

但是这种现象在自然界却很典型,也较为普遍,全世界存在“巢寄生”行为的鸟类,约占鸟类总数的1%,大约有5个科80多种鸟类

“巢寄生”现象有多神奇呢?它甚至可以出现在一对明显的捕食与被捕食关系上。佛罗里达州的摄影师劳里·沃尔夫曾在自家院子里,看到了一只东部鸣角鸮抚养了一只林鸳鸯。

东部鸣角鸮是一种猫头鹰,属肉食性鸟类;而林鸳鸯则是一种水鸟,算得上是一种野鸭。

显然这只猫头鹰并没有意识到这只水鸟并不是自己的幼崽,直到最后水鸟翅膀长硬,跳入水中游走,这只猫头鹰还处于稀里糊涂的状态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说全世界里“巢寄生”技巧最高超的鸟类,还得是大杜鹃。在我国,大杜鹃是“三有”保护动物,分布范围很广,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更为常见,因其叫声似“布谷、布谷”,因此民间也称“布谷鸟”。

大杜鹃能把蛋下在125种不同鸟类的巢穴中,堪称是“巢寄生”方面的天花板。在下蛋之前,它会仔细物色鸟巢,通常来说,一窝里面缺少一颗蛋的鸟巢,是最佳的“巢寄生”。

为了能更好地迷惑被寄生的雌鸟,一些杜鹃甚至能产下跟宿主所下一样颜色的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鸟出大蛋,喜出望外

大苇莺是经常被大杜鹃当成“冤大头”的一种鸟类,不过与大杜鹃相比,大苇莺的身材要娇小许多,即便是成鸟,也不如大杜鹃幼崽般大,所以可想而知,大杜鹃下的蛋,要比大苇莺下的蛋大得多了。

这么明显的破绽,大苇莺难道看不出来吗?事实上它还真看不出来,甚至还会因为自己的鸟巢里出现这么大一颗蛋而喜出望外,有点儿自己终于生出了一个“有出息”的孩子的那种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不仅仅是大苇莺,许多被巢寄生的鸟类都无法分辨出哪些蛋不属于自己亲生的。在一些发展出了反巢寄生行为的鸟类里面,虽然也有一些针对巢寄生行为的防范策略。

比如将鸟巢建在隐蔽处、下蛋之前赶走领地内有巢寄生行为的鸟类等等,但就是没有一种策略是从蛋本身出发的,只有一些被大杜鹃“整”怕了的鸟类,偶尔才会对杜鹃的蛋较为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鸟出大蛋,在我们看来是破绽百出的事情,为何这些鸟却不以为然?这可能跟它们的本能行为有关。

荷兰生物学家尼科·廷贝亨曾针对“巢寄生”现象做过一个实验,实验的大致内容就是用一颗跟雌鸟差不多大的假蛋,放入鸟巢里面,尽管这颗蛋在一众蛋里面显得十分突兀,可雌鸟却没有发现任何的不对劲,依然尽力孵化,而且是优先照顾这颗假蛋。

一窝正常的鸟蛋,虽然看起来差不多,但多多少少有些不同,其中的一些,可能会略大一点。

在这些鸟类的认知里面,较大的蛋孵出的雏鸟也可能更大更强壮,因此优先孵化较大的蛋,就被写进基因里,成为了它们的本能行为,以至于后来的蛋明显超出了正常范围,可它们依然没能察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超常刺激”在作祟

“孵大蛋”是一种写在鸟类本能中的命令,事实上也很合理,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残酷自然竞争法则里,物种所追求的不就是那么一点生存优势么?小鸟孵大蛋,看起来怪哉,但理论上没毛病。

小鸟孵大蛋可能是“超常刺激”在作祟,超常刺激指的是非自然存在的能有效释放动物特定行为的刺激,简单来说就是能激发生物本能,但目的却偏离了进化本意的刺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大苇莺来说,卖力孵化大杜鹃下的蛋,就是“超常刺激”的实例;杜鹃雏鸟的嘴裂斑纹比被寄生的鸟类更明显,能更有效地刺激“养父母”的喂食行为,也属于“超常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