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儿童节的六月,愿你每天都能像个孩子一样快乐。”

6月1日当天,当尚在酒店隔离的返乡大学生程苏收到这份贴着便利贴的盒饭时,一股暖流从心底油然而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程苏,河南南阳人,去年九月到了上海,一直在学校上课。学校的课程安排是三学期制,三月是第二学期的期末考试结束,准备放假的时间,结果上海暴发疫情,程苏就一直被封控在学校。

在经历了上海三个月的疫情,回到家乡,家乡人的每一个饱含爱意的小举动,都足以让程苏泪崩。

“这次回家特别感谢咱们可以免费隔离的政策,否则可能我就在学校不回来了”,今年在上海大学读研一的程苏说到。

三月初上海开始出现疫情时,程苏正处于考试周期间,3月3日晚上,程苏在学校群里看到有人发布了宝山校区的校车司机可能确诊的消息,3月4日凌晨学校就组织了全校人员做核酸。“当时心里还是有点害怕的,毕竟就在学校里,人员流动很大,但是想到学校反应这么快速,也比较有安全感。”程苏说到。

从三月开始,上海的疫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乐观,从学校到社区,几乎整个上海市都进行了居家隔离,这几个月程苏一直待在学校里。“我也参与了学校的志愿工作,帮着分发同学们需要的抗原物资等。”程苏告诉记者,“室友都是本地的,我一个人在寝室,一开始挺无聊的,后来去帮着跑跑腿,找群里的朋友聊聊天,也没那么难熬。”

后来情况好转之后,学校允许下楼活动,开放了操场让大家适当运动,“跟朋友一起跳跳健身操,跑跑步,去买饭的路上遛个弯,以前都不愿意做的事,现在都成了奢望。”程苏半开玩笑地说到。

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了近三个月,5月22日晚上学校发布消息,大家可以自行购票回家。当天晚上程苏没有看到消息,第二天早上看到消息,还没来得及高兴,学校就又被封了。 原来有一名男生确诊,大家只能把票退了,继续隔离。一周之后,确定所有人的核酸检测结果都正常后,程苏和同学们才再次接到可以返乡回家的通知。

可是家乡是什么防疫政策?回去之后是否要隔离呢?隔离期间的费用又怎么算?作为尚在求学的大学生,程苏考虑最多的还是回家隔离的花费。

“隔离费用是我最担心的问题,如果费用太高我就不准备回来了”,暗自盘算着是否回来,可思乡的情愫却像野草一般疯狂地冒出来,尤其是这几个月的经历,让程苏比以往更想回家,更想见到自己的亲人。

“回家前我加入了河南在沪大学生的互助群, 进去之后大家都在说回乡之后如何报备、怎么隔离。当我查到回来后可以在郑州的酒店免费隔离的时候,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终于可以安心回家了,”程苏向记者介绍到。

事不宜迟,在明了一切程序之后,程苏第一时间定了5月30日回家的高铁票。购买“大白”防护服、做好各种防护准备,程苏终于踏上了归途。

在高铁上的几个小时,让程苏吃了不少苦头。三十多度的天气,不能取下防护用品,整个人闷在防护服里,热得直发晕,手上带的橡胶手套不透气,里面全是汗,指甲都被汗水浸的火辣辣的。

到郑州之后,下了车就在站台排队等候工作人员的引导,“工作人员都很耐心,帮我们拿行李,跟我们聊天,问我们的身体情况,那一瞬间感觉很温暖,真的回家了。”程苏说。

酒店是随机分配的,程苏被分配到了二七区大学路街道黄河饭店隔离。房间是单人单间,大床房标准,每天准时会有工作人员送餐到各个房间门口,早餐有六种,中餐是两荤两素的米饭套餐,除此之外还有水果和零食。“都很好吃,不愧是黄河饭店做的!”程苏感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好家乡有免费隔离的政策,包括后面点对点转移的费用对学生也都是全免的,这真的给我们减轻了很大的负担,我们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要是回个家要花家里几千块钱隔离费用,心里真的过意不去。”

程苏说,其实在上海的时候,他们就经常收到来自家乡的救助物资,那时候作为一个河南人的骄傲,让程苏很是自豪。

如今,家乡的隔离政策让程苏再次感受到来自家乡的那份疼爱与温暖,像许许多多的返乡学子一样,程苏表示:“未来我希望学成归来,能够建设家乡,为家乡尽一份自己的力。”(应采访对象要求 程苏为化名)

来源 河南青年时报·东风新闻

记者 蔡琳 实习生 刘可心/文 受访者供图

编辑 杨阳

校对 夏寒

审核 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