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根据《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今年3月以来,中国的外贸订单正在向墨西哥、东南亚以及印度等地区转移。尤其是东南亚,出口贸易迎来爆炸式增长,如印尼出口同比增长40%,越南同比增长30%,马来西亚、泰国以及菲律宾等,同比出口增长率均超过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首先是运输成本的上升,文中举例称:中国产品一贯以物美价廉著称,“美国认证的电源线,当地卖6美元,在中国1.5美元就能买到。”但现在一些优势已经被基本抹平。首当其冲的是海运价格上涨。以往一条货柜运到美国的运费是两三千美元,如今涨到2万多美元。由于基本采用FOB(客户支付运费)模式,这导致客户下单意愿变淡。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效率问题,一般而言,贸易商采购都倾向于选择地缘便利的商家。而中国很多产品的竞争对手主要来自于越南、墨西哥、印度等地,其中来自墨西哥的影响尤为突出。由于国内生产因疫情被打乱,导致物流不畅,现在中国产品运到美国需要比以往更多的时间,而墨西哥通过美墨公路,运到美国只要一天,这导致很多墨西哥产品即便比中国要贵10-20%,也依然具有时效的优势,导致大量订单的转移。

而随着一系列情况的出现,许多外资企业对国内开始失去信心,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就表示:中国的不可预测性,正促使欧盟企业圈对中国的投资按下暂停键。其引用了5月份对1800个商会成员进行的调查,有三分之二的会员正在考虑将目前或计划的投资转移出中国。77%的会员则表示中国作为未来投资地点吸引力已下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种悲观情绪,也正在感染美国的企业圈。中国美国商会主席哈特表示,外企高层面临的中国旅行难题,包括航班取消、签证复杂以及入境后长时间隔离等,将导致从现在起两到四年的投资出现大幅下滑。

于此同时,国内现有产能的转移趋势也开始不断加剧,这当中最引人注目的,自然就是苹果的动作。最近,就有知情人士透露,苹果已告知其部分合同制造商,希望在中国以外地区增加产量。而替代中国的候选名单,除了越南还有印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早在今年4月,苹果就已经宣布,要开始在鸿海印度钦奈工厂生产最新的iPhone13系列。根据这一生产计划,苹果所有畅销机型都将通过鸿海和纬创在印度生产。

那么苹果产业链转移,对中国的影响有多大?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苹果产业链到底是怎样构成的。作为一家市值高达2万多亿美元的全球化科技公司,苹果的成功,就在于把握住了最重要的两头,那就是研发设计和品牌运作,而将中间附加值低的生产制造全部外包。也就是美国负责研发设计,日、韩国承担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中国台湾的供应商负责一部分零部件,最后,大部分产品进入深圳、郑州富士康工厂,完成最后的组装环节。

这样一来,苹果既能保证核心科技掌握在自己手里,又能严选供应商,进行统一管理,最大化的利用全球资源,降低成本。那么,上面讲的苹果希望代工厂提高印度、越南等地产能,实际是指组装环节,这个环节主要由5家台系厂商主导,目前的组装代工地主要集中在中国。

根据TechNode对苹果供应商名单的统计显示,江苏省、广东和上海三地,占苹果全球工厂总数的三分之一和中国的苹果供应商的61%。但是受到疫情干扰,这三地的苹果工厂不得不停摆,很大程度上拉低了出货速度。加上中美科技脱钩等因素影响,苹果也开始寻求供应链多元化,对供应商提出全球布局的要求。

富士康母公司鸿海为例,他们主要依赖苹果的订单,因此这个大客户提出的要求,必然会尽力配合。在多重因素推动之下,富士康在产业转移之潮中率先起航,印度和越南就是其产能转移的首选之地。

而全球第二大iPhone代工厂商和硕,已于4月13日前后暂停了上海和昆山两家工厂的生产活动,原本这两家工厂的产能占到了iPhone全球产能的20-30%。

目前,鸿海与和硕两家代工厂,均有在印度和越南有布局。

如果说越南的崛起还受制于国内市场小等因素制约,那么和中国一样拥有众多人口的印度,则获得苹果代工厂的青睐。据Technode数据,在苹果供应链所有工厂中,中国工厂数量最多,排名第一。其供应链工厂有297座,占比为48%,接近一半。排名第二的是日本,共有95家,占比15.37%,第三名是美国,有54家,占比8.74%,韩国排第四,有31家,占比5.02%,越南第五,有23家,占比3.72%,而印度目前为9家,增长速度较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数据上看,印度的数量没有排进前十,比越南的还少,但是印度工厂的重要性,却比越南要高得多。这主要就是因为印度承担起了苹果更核心的产品线,越南主要生产AirPods耳机和少量iPad,印度自2017年生产iPhone SE后,目前已开始生产iPhone13。

截至2021年,中国在全球的手机产量仍然占比超过6成,但是对比五年前数据,中国的手机生产量已下降了6.9%,而印度的手机生产量恰好上升了6.8%。也就是说,印度制造已成为中国制造最强有力的竞争者。

也许有人会说:“这些被抢走的都是低端产业,并不重要。中国要的是高附加值的产业。”

话是说的没错,可是,产业升级说了那么久,究竟有没有真正到来呢?与此同时正在不断创造财富的所谓“低端产业”却在加速外移。

我们知道,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有过高速发展时期,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试图挤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时候,就好像中了魔咒一样停滞不前,无论如何努力都敲不开发达国家的大门。

这种现象,在经济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就是:中等收入陷阱。

所谓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其实关键点就在于产业升级,把低端产业升级成利润更高的中高端产业,才能提供足够的工资,才能把劳动力吸引到产业里来,通过产业创造财富。许多国家之所以在这个地方跌倒,就是低端企业付不起工资只能逃离,此时又没有中高端产业接续上来,所以经济就没法再往前发展,陷入停滞。

而这种趋势,在国内最近几年是越发的明显。并且,中国的产业升级还有一个很大的阻碍,那就是人口老龄化。之前一直认为中国人口拐点可能会在2025年出现,现在来看这个时间点很可能会在明年,劳动力的逐渐减少导致很多行业的用工荒会更加严重。

即便现在中国没有疫情,一切正常如初,怕是产业升级依旧跑不赢人口老龄化,产业还没能升级成功,人口红利就已经结束,人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这让行业无力再继续投入进行产业升级。

从宏观上看,中美新一轮脱钩已经来临。

比如拜登在23日正式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美国、韩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越南、文莱13个国家成为初始成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印太经济框架,由覆盖不同议题的多个模块组成,签署过时无需加入所有模块,但必须同意所加入模块的所有条件。而实际上,这一框架的目的,就是为了建立一个:独立于中国的关键供应链体系。如果按照印太经济框架的逻辑,那么未来中国在经济安全环境方面将面临严峻挑战。

其实,不论是苹果产业链转移,还是印太经济框架,最终都会影响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降低世界对中国的产业链依赖。于中国而言,周边国家在加速崛起,意味着国内低端产业不断流失,从衣服鞋帽再到手机代工等。这自然需要积极应对,毕竟产业升级依旧还在路上。

所以,对内首先就是要尽量减少疫情防控对经济的影响,修复受损的经济,同时减免税费、进行补贴、降低利息等,让企业和个人都能有机会缓一口气;其次,想办法刺激经济,出口、消费、投资三驾马车,重点要刺激消费和投资。对外而言,则是要保持一定的智慧和气度,稳住自己的基本盘。

既然国内的产业升级仍需时日,那么就以空间换时间,为中国的产业增加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