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演唱会及其它一切原本在线下进行的艺术活动要怎么做,收费还是免费,本质上是个方法论的问题。
若用互联网快速扩张、黏住用户的打法,那必然是免费,让尽可能多的用户看到并习惯这种形式,鼓励互动和打赏。因为求快求广,所以只掐尖,不花力气培养中小。周杰伦是华语流行音乐的塔尖,用他来做一场免费的线上音乐会,几乎是势所必然。
“520”当晚,《魔天伦》剪辑版在线上播出,且免费,对周杰伦只有记忆已无惦记的人也会点进去看一看,转一张直播海报,配一句不忘当年,和朋友弹幕寒暄,满足参与一场集体事件的心愿,收看数字当然巨大。在梅奔看一场很难停车的演唱会,散场后买一只红薯吃,是很久以前的记忆,也是不知多久才能重现的情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杰伦魔天伦2013演唱会重映海报

但没想到,竟然是录播。不付钱那就看录播吧,似乎是个买卖双方都不亏本的买卖。像其他艺人一样专门制作线上演唱会,对着空无一人的场地唱歌,才是亏本赚吆喝的不可持续行为。
放录播的周杰伦,敲掉了线上演唱会的最后一块门槛。虽然对观众来说,小小一块屏幕上是录播还是直播,没有太大的差别。但现场艺术这件事的本质被改变了。它不再是稀缺资源,具有转瞬即逝和那一刻永不再来的属性。相当于独立制表集团宣布改为自动流水线作业。虽然表的走时可能更准了,但它一旦失去其独特属性,就必须切换至另一套价值体系,遵循另一种玩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3年的演出现场

在文化艺术领域,消费者是需要被教育的,而且是持续的、大量的教育。消费者也不叫消费者,他们更像赞助者,不仅出钱,还参与创作。
互联网行业默认用户是不需要教育的。只要套牢他们,让他们习惯一种规则,舍得烧资本的钱,就有机会存活壮大,总有一天能赚到“人头红利”。用户是人头,笼子里下蛋的母鸡,不需要思想、智识和情感上的任何成长,只要有消费能力。
出租车司机们已经被现实教育过,懂了何谓“杀鸡取卵”。先给你甜头,让你离不开它,然后甜头变成平台服务费。短暂的蜜月期过后,老司机们发现自己有了两个老板,要缴双份费,也只能嘲笑自己当时曾盲目乐观。
若文化艺术领域也遵循这种思维,只拉拢和收割用户,不付出教育用户的时间和资本,将会如何重塑行业格局呢?让用户习惯免费的现场演唱会,加上类似《汉密尔顿》盗版“直播”等卑劣事件的存在,扭曲了所有现场艺术的盈利模式。制作、渠道、宣传、广告、收入分配等都集中在平台手里,票房将不再是现场演出的主要收入来源,也将失去衡量演出是否成功的作用。
那又怎么样呢?一个行业和一片森林一样,健康程度取决于从土壤微生物到顶级掠食者的生物链有多完整丰富。物种越多,生物链越复杂多样,就越健康。对音乐及演出行业来说也是如此。国内资本偏重短期收益,所以平台只盯着头部艺人做线上演唱会,以免费为代价快速建立用户群。头部以下的艺人得不到资本青睐,线下演出又因情势所迫愈发稀少。Live House和剧场萧条,艺人收入锐减。如果流行音乐产业还存在,幕后人员的日子只会更加难过。
时间久了,头部以下可能会因失血而坏死。这样,头部还能独活吗?即使头部活着,却只是缺乏创造力、吃老本地活着,就不能指望出现下一个张国荣、周杰伦或崔健(最近有三场他们的线上演唱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场线上重映,一次怀旧与狂欢。

对免费演唱会的用户来说,拔掉“用户”的标签,我们首先是歌迷。因为爱音乐,爱唱歌的人,爱构成一场演唱会的所有元素(背后亦是人),才会去听一场演唱会。免费是个坏习惯,对行业来说是杀鸡取卵。免费一时爽,但你真的得到想要的快乐了吗?
快乐的强度、持久度和投入的程度有关。虽然这样说很鸡汤,但这是真的。三心二意地开着直播,注意力不断被弹幕和身边事分散。轻投入——轻快感的循环模式一旦养成,会让我们的快乐、痛苦,所有体验都变浅。浅活一生,最后可不要变成《黑客帝国》里的缸中之脑。
我们还不老,后半生却只能在上个世纪的老歌中找到共唱一首歌的暖意,再无新歌新人可一起沉浸,不是很可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台下的你们的尖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