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深入演进下,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正在成为各大城市提升竞争力的重要赛道。

武汉市2021年经济运行数据显示,2021年武汉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4.2%,达到4665.64亿元,为近7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近9年来最快增速。

尽管如此,在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的全国城市排名中,武汉仍无缘前十。有着深厚产业基础的中部中心城市武汉,近年来规上工业增加值已先后被佛山、宁波、无锡、东莞、泉州、北京超越。

武汉社会科学院院长樊志宏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工业的发展能级有基础、有潜力、有责任成为国家级、亚太级甚至世界级发展水平。但当前武汉工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发展明显滞后,成为打造全国经济中心的主要短板。

樊志宏建议,在2035年之前武汉应始终坚持工业强市的战略定位,始终把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经济主阵地,持续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和先进制造产业创新能力、价值增值、发展空间等倍增计划,努力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中心、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强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1年11月19日至21日,2021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位于武汉的中国光谷科技会展中心举行。新华社图。

武汉制造业发展遭遇瓶颈

武汉区位交通优势突出,科教实力强大,工业门类齐全,创新能力不俗,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五大产业新基地在全国乃至全球占有重要地位。但樊志宏分析称,近年来武汉工业制造业发展不畅,存在结构不良、投资低迷、优势下降、带动力弱等突出问题。

比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比重偏低,仅为25%左右;民营经济比重不高,在60%左右;传统产业仍是主要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育迟缓。2020年武汉工业占GDP比重仅为26.2%,制造业占比为23.5%,是唯一一个工业增加值在4500亿左右时工业占比低于30%的城市。

在首批2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武汉申报的两大产业集群未能入选;在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独角兽等企业数量上排名都比较靠后,制造业优势正在下降。

与主要城市相比,总部位于武汉的龙头企业,量和质存在“双不足”,其中世界500强仅1家(东风汽车),中国500强6家(东风汽车、九州通、卓尔控股、中国信科、武汉金控、武商联),制造业500强4家(东风汽车、中国信科、人福医药、三环集团),民企500强10家(仅当代集团1家属于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500强2家(高德红外、东风汽车)。

虽然在湖北“一城独大”,但武汉GDP仅占长江中游城市群的16.7%,与北京、上海、成都、深圳、西安相比,在城市群中的首位度偏低,辐射带动能力不足。

“与国内制造业先进城市相比,武汉建设国家先进制造中心的相关举措不够得力,特别是与上海、苏州、重庆、杭州相比,推进措施匮乏,转型升级缓慢。”武汉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周阳对第一财经记者说,上海已连续举办8届“先进制造业大会”,苏州构建了新型制造业体系,重庆要完成一场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变革,杭州发布了“新制造业计划”。

推动新一轮工业倍增计划

武汉“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国经济中心初步形成,基本建成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到2035年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建成,基本建成现代化大武汉。

樊志宏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武汉坚定不移地发展工业,毫不动摇地建设制造强市,持之以恒地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打造先进制造产业价值链的引领能力、控制能力、增值能力,形成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差异化、互补化的发展战略定位。

周阳亦认为,要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产业创新能力、先进制造产业价值增值、先进制造产业发展空间等几个倍增计划,推动新一轮工业倍增计划,努力把工业比重回升到30%、制造业比重回升到26%。

具体而言,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尽快把新兴产业培育成新的支柱产业。实施“先进制造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精密制造、高端制造和绿色制造,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实施“先进制造产业价值倍增计划”,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四个新城区所属工业园为主建立若干新工业倍增承载区,突出发展重点;实施“先进制造产业发展空间倍增计划”,拓展工业用地规模,为新一轮工业倍增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要素和空间资源保障。

樊志宏分析称,比照“北上广深”等先进标杆城市,要真正建成国家中心城市和全国经济中心,武汉经济总量占全国比重需从2020年的1.5%提升到2.5%左右,经济总量占所在城市群比重需从2020年的16.7%提升到20%左右。要实现这一主要目标,武汉在今后十余年间需要持续保持6%左右的年均增速,争取GDP达到4万亿。“要撑起未来4万亿的总量规模,只有长期坚持工业强市战略,而不能过度依赖房地产、‘去工业化’或过度依赖现代服务业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