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赵珺

2022年1月23日上午,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闭幕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在世博中心举行记者招待会,市长龚正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龚正表示,今年上海的“两会”开得很成功,是一次团结务实催人奋进的大会。过去一年,上海持续拓展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

1、2021年五大经济发展指标跃升,2022年GDP预期增速5.5%

回顾2021年,龚正表示,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按照上海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海不断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打造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实现了“十四五”的良好开局。

最直观的就是几个重要指标上了新台阶:首先是GDP突破了4万亿元新台阶,达到了4.32万亿元,增长了8.1%,继续保持全国所有城市首位。第二是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了4万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6.5%。第三是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突破3万亿元。第四是工业增加值突破了1万亿元。第五是高新技术企业突破了2万家。

谈及上海今年的经济增长,龚正表示,2022年上海市经济增长目标定在5.5%左右。这个目标兼顾当前和长远,综合考虑了需求、供给和预期面临的压力,尽管困难挑战不少,但是上海有信心、有底气通过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为达到这一目标,龚正指出,关键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进一步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全面落实刚刚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明确的“十个聚力”。

上海将在“稳”字上持续发力,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把“六稳六保”工作做得更细更实,把经济基本盘做得更稳更牢。

其次,要在“进”字上务求实效,狠抓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落地,持续强化“四大功能”,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推进“五型经济”发展等重点工作,不断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努力以上海自身发展的确定性,来有效对冲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快构筑上海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2、去年平稳有序处置多轮突发疫情,“四个始终”要提升完善

龚正表示,2021年上海发生了多轮突发的疫情,但处置工作总体上平稳有序、波澜不惊,这背后依靠的是一整套的防疫制度体系的高效运转、无数的抗疫战士日夜奋战以及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才构筑起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上海疫情防控的秘诀,可以总结为“四个始终”。

龚正指出,实现高效的疫情防控,首先是始终强化忧患意识。国内发生局部疫情的时候,发生在其他地方,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下一个发生疫情的会不会是上海?如果发生在上海怎么样控制住?如何采取措施做到尽量不在上海发生?不断地总结常态化的防控六关键点、关节点,不断优化提升。

其次,龚正强调,上海始终注重精准快速。突发疫情处置力争“早、准、快”,2小时内到达现场,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核心信息调查,24小时内完成核酸检测、区域管控、转运隔离等八方面工作,做到“四早五最”,就是早发现、早预警、早研判、早处置,在最低的层级,以最短的时间,花相对最小的成本,解决最大的问题,努力取得综合效益最佳。

始终坚持科学抗疫,也是上海疫情防控的重要方式。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让专业的分析研判助力科学决策。注重科技赋能,发挥“两张网”的作用,更加主动精准地开展人员信息推送、比对、协查等工作。

最后,龚正强调,上海始终坚持筑牢“两个屏障”。一个是疫苗的免疫屏障。另一个是个人的防护屏障。“上海市民非常自律,希望大家继续坚持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

龚正说,这“四个始终”,上海要继续坚持好,不断因势因时提升、完善。

3、上海将加快集聚一流科研机构、加快建设一流科技设施、加快打造一流科研队伍

2021年,上海出台了《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龚正表示,经过这几年不懈努力,上海的科创中心已经形成了基本框架,正处于功能全面升级的关键跃升期。未来,将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战略基点,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聚焦机构、设施、队伍三大重点,下更大的功夫,争取更大的突破。

首先,要加快集聚一流科研机构。上海已经集聚了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去年和前年,在沪国家实验室已全部挂牌,还引进了生物医学前沿产业创新中心、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高水平研发机构。上海将做好服务保障,支持这些机构加快抢占前沿科技制高点。

第二,要加快建设一流的科技设施。上海将持续推动大科学设施开放共享、发挥功效,助力实现更多0到1的突破。

第三,要加快打造一流科研队伍,特别是“四支队伍”:首先是国家队,依托国家级科研机构,集聚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第二是地方队,推动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培养科技人才特别是青年才俊;第三是民间队,支持华为青浦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壮大,发展高水平研发人才和卓越工程师队伍;第四是国际队,依托世界顶尖科学家联合实验室、外资研发中心等,上海要大力引进世界级的顶尖人才和团队。

4、“五个新城”发力,将实施“十大行动”

龚正表示,“五个新城”建设是上海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去年上海制定实施了“1+6+5”政策支撑体系,包括一个《实施意见》、六个重点领域专项意见、五个新城的行动方案,搭建起新城建设的“四梁八柱”。

龚正指出,目前新城建设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完成了“五个新城”总体城市设计和23个重点地区的规划设计,启动建设了255项重大项目,两港大道快速化等交通项目建成通车。每个新城都要打造一个三甲市级医院,目前已经全部开工。50家企业总部和62家研发中心已经落户新城。

龚正表示,今年上海将实施“十大行动”,着重抓好“三个着力”,持续推动资源要素向新城集聚。

首先,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重点深化“一城一名园”的建设,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中心城区的大学、大院、大所、大集团等入驻新城,吸引更多全球科技机构和高能级企业落户新城。

第二,着力强化交通节点功能,重点推进“一城一枢纽”。“五个新城”都要有交通枢纽、重要的交通廊道。五个新城是独立综合性的节点城市,和主城区、中心城区的各区相互赋能、功能互补,“五个新城”互相之间也是相互赋能、功能互补,和长三角其他40个涉区市、上百个县级市也是相互赋能、功能互补。

第三,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品质,重点推动优质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资源向新城倾斜。每个新城都要建一个三甲医院,每个新城都要有一个大学或者大学校园园区,每个新城都要有一个市级文化体育设施。要向新城倾斜,加快保障型住房的建设。每个新城环城都要打造一个生态公园带,同时每个新城都要有一个100公顷以上就是1平方公里以上公园的绿地。将来选择在主城区生活工作还是选择在新城工作生活完全是一种价值的选择。

5、2021年临港新片区工业总产值达2550亿元人民币

龚正表示,目前,《总体方案》的78项制度创新任务已经基本完成,去年临港新片区工业总产值达到2550亿元人民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了10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了70%、62%。

今年是临港新片区三年大变样的决战决胜之年,龚正强调,新片区建设的重点将聚焦“三个新”: 一是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去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新片区首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今年力争在高端装备产业方面也要突破千亿元。另外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产业规模今年要翻番,努力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

二是深入推进新一轮制度开放。实施好国家出台的《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的同时,要抓住REITs生效的机遇,同时要高水平对标CPTPP、DEPA等协议,在贸易监管、金融开放等领域实行更大程度的压力测试、风险测试。

三是着力培育新功能平台。依托洋山特殊综保区,加快国际中转、集拼、公共服务等功能性平台建设,推动保税维修、绿色再制造等创新创业的新业态发展。

 图片来源:图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图虫

6、提升数字化转型的参与度、便捷度、体验度

龚正表示,2021年,上海市形成了一批重要成果,构建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1+1+3+3”框架体系。

两个“1”,分别是城市数字化转型的1份意见和1份“十四五”规划;两个“3”,一个是经济、生活、治理3大领域的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另一个是3大关键支撑,即若干政策举措、数据条例和数据交易所。

龚正指出,一年来上海各领域数字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在线新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全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1.26万亿元,增长15%以上。经济、生活领域41个标杆场景落地应用,“一网通办”接入服务事项达到3458项,“一网统管”城运平台汇集各类应用1150个。

龚正强调,下一步,上海将聚焦技术创新、场景应用、环境优化,尽快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的全面数字化转型之路。特别是继续下大力气提升“三个度”。

第一,参与度。更加注重市场化力量参与,培育更多有影响力的开放平台、龙头企业、示范园区;第二,便捷度。推动数字经济、数字服务深度融入生产生活,更接地气、更方便群众;第三,体验度。进一步做细做实“一键通”“适老化”“无障碍”等服务,努力让数字红利惠及人人。

7、上海将在浦东探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

龚正表示,2021年中央《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印发后,上海坚决贯彻落实,第一时间研究制定了《行动方案》,明确了260项任务举措,目前大部分都已经落地。

龚正强调,上海要聚焦“四个一批”,全面落实好《意见》提出五个方面的引领,根据“五个引领”明确了“两特四区一中心一样板一保障”的主要任务,加快打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重要枢纽。

“两特”就是全域打造特殊经济功能区,适合条件的地方实施综合保税区的政策。“四区”是指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科创中心过程中,浦东要成为核心承载区、核心区。

“一中心”就是要把浦东打造成国际消费中心。“一样板”是指在现代化城市治理方面,浦东要做好示范。“一保障”是指重大改革需要法治保障。

龚正说,今年要聚焦“四个一批”,首先是推进一批重大改革开放举措,重点是探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争取国家批量化、清单式授权。二是建设一批重大功能性平台,重点是集聚高水平 科研机构,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国际油气交易和定价中心等重要平台,发展更高能级总部经济。三是打造一批世界级产业集群,坚持向新产业、新业态、新空间要动能,持续强化新赛道布局和终端带动,促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等产业扩容、提质、增能。四是推动制定一批浦东新区法规,将围绕绿色金融、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积极配合市人大开展立法工作,不断完善与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

 图片来源:图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图虫

8、2021年实际使用外资再创新高,上海仍是外商投资热土

龚正指出,外资一直是促进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去年上海牢牢守住了疫情防控这条底线,上海的城市韧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体现,上海实际使用外资再创新高,呈现逆势上扬的态势。

此外,还有两个十分可喜的现象:一是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快速增长;二是外商投资研发中心去年又有新增长。可以说,上海仍然是外商投资的热土,是跨国公司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全球布局的首选地之一。

龚正强调,上海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进博会主旨演讲当中强调的“三个不会变”的精神,坚定不移推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同时,上海将以今年1月1号RCEP生效为契机,落实好新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外资企业投资上海、植根上海创造更好条件。

9、上海图书馆东馆、少儿图书馆新馆今年将对外开放

软实力彰显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集中体现。龚正表示,上海重点在三个方面要持续发力:首先,塑造独特的文化神韵,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江南文化是底色、海派文化是特色、红色文化是亮色,同时大力发展时尚文化,进一步提升上海文化标识度,更好地展现中国风和东方韵。

第二,打造最美文化空间,推动重大文化设施与基层文化场所融通互动,加快建设一批文化新地标。 第三,激发澎湃文化活力,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翼齐飞,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教育,文化与金融等融合发展。

龚正指出,上海将进一步紧扣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盼,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更优质、更均衡、更便捷。首先,加快建设一批标志性重大文化设施,比如上海图书馆东馆、少儿图书馆新馆今年将对外开放。

其次,大力推进文化服务资源向“五个新城”、向大居、向远郊覆盖,今年将完成100个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的功能升级。第三,围绕15分钟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加快推出更多家门口的好服务、好去处。

10、长三角示范区38项制度创新成果已在全国复制推广

龚正表示,示范区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突破口。挂牌成立两年多来,示范区聚焦制度创新,已经累计形成了78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38项制度创新成果已经在长三角和全国重点区域复制推广。

2021年按照长三角一体化办公室的要求,上海举办了两次培训班,对于区域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示范带动作用。

2022年,示范区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继续坚持制度创新和项目建设双轮驱动,争取孕育更多良种播撒四方。

一方面在制度创新方面要突出深化和集成,围绕重点、难点问题攻坚突破,努力形成更多更具含金量的制度创新成果,比如建立人才协同创新引领机制,推动人才跨区域畅通流动。

另一方面项目建设要突出集中度和显示度。重中之重就是全力推进“水乡客厅”建设,沪苏嘉城际铁路和淀山湖岸线治理等工程也要实现开工建设。

11、上海加大力度布局车规级芯片生产

龚正表示,当前,新能源汽车是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上海对此高度重视,正在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高地。上海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从产业发展看,去年产值突破1600亿元,同比增长200%;产量达到55万辆,同比增长170%。从应用推广看,全市累计超过67万辆,仅去年就超过25万辆,占全市新车销售的43%。

现在上海是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最多的城市。龚正提出,上海的目标是到“十四五”末期,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超过120万辆,产值突破3500亿元,建成满足125万辆以上电动汽车充电需求的充电网络。

近年来,上海已经从供给、需求两端发力,推出了一批新能源汽车支持措施,包括新能源汽车2021-2025年计划、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政策、鼓励购买使用办法等。近期,还将出台实施意见,推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很多新能源汽车都是智能网联汽车,去年下半年开始,智能网联汽车“缺芯”问题比较严重,因此上海也正加大力度布局车规级芯片的生产,尽快解决汽车“缺芯”问题。

下一步,上海将继续统筹推进技术研发、标准制定、推广应用、数据安全和基础设施建设,在新能源汽车这个大赛道上,加快培育发展新优势。

 图片来源:新能源汽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新能源汽车

12、上海将为人才营造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

上海构筑未来发展新优势关键在人才,集聚人才、用好人才关键在体制机制创新。龚正表示,在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的过程中,上海将坚持破立并举,着力做好“加减乘除”四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在激励上做加法,完善揭榜挂帅等激励机制,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其次在管理上做减法,加大放权松绑的力度,积极稳妥地下放岗位设置、职称评审、科研管理等权限。

第三在扶持上做乘法,整合科创、金融、信息等要素资源,放大对扶持人才创新创业的乘除效应。最后在评价上做除法,着力破解“四为”,加快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尽其才评价体系。

大家常说“人往高处走”。这个“高处”对人才而言就是能够干事创业和宜居宜业的环境两方面。龚正指出,一方面,上海将为人才营造鼓励创新创业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上海将为人才营造无后顾之忧的生活环境,聚焦人才关切的落户、居住、医疗、教育等问题,提升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让各类人才在上海都能够获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13、今年计划筹措17.3万套(间)保障房

龚正指出,解决好上海这样一个超大城市的住房问题,必须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坚持租购并举,大力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这是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难、住房贵问题的重要途径,是从供给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上海考虑是做到“四个坚持”:第一,坚持多渠道供给,跑出建设加速度。“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建设筹措47万套(间)以上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去年上海建设筹措了6.7万套(间),今年计划完成17.3万套(间),加起来是24万套(间),也就是说,用两年时间完成五年任务的一半以上。

第二,坚持优化结构,完善供应体系。就是加快构建从“一张床”到“一间房”再到“一套房”的多层次租赁住房供应体系。第三,坚持职住平衡,优化空间布局。推动更多房源向五个新城、产业园区、轨道交通站点等区域布局。第四,坚持精细管理,提升居住品质。更好满足青年人对品质生活的需求,完善配套设施,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打造“有温度、悦生活”的租赁住房社区。

14、答界面财联社提问:将大力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能级和显示度

龚正表示,2021年2月份《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印发实施,标志着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定位升级、功能升级。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加快成为长三角强劲活跃增长极中的极中极,连通国际国内市场的彩虹桥。原来虹桥枢纽是上海枢纽,现在变成长三角的枢纽,也变成了中国的枢纽、全世界的枢纽。

龚正指出,今年上海将强化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国际定位,彰显开放优势,提升枢纽功能,大力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能级和显示度。

一是在政策措施的落实落细上持续用力。上海将围绕企业聚集、产业升级、双向开放等领域,争取更多国家层面升级版政策,为强化大会展、大商务、大交通三大核心功能提供政策支撑和保障。

二是在功能平台赋能发展上持续用力。特别是对虹桥国际商务人才港、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等实体功能平台,上海将加快提升能级、放大辐射带动效应。

三是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上持续用力。今年上海将推进金山至平湖铁路线等跨省市项目,还要加快沪苏湖高铁、市域铁路嘉闵线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交通门户枢纽的功能。

 界面财联社记者提问。图片来源:东方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界面财联社记者提问。图片来源:东方网

15、今年目标完成加装电梯2000台以上

龚正指出,为既有住宅主要是老旧住房加装电梯,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重要举措,尤其是方便悬空老人下楼的重要民心工程。应按照“能加尽加、愿加快加”原则,全力推进这项民心工程。

今年上海将坚持建管并举,以更大力度推进这项工作。在“建”方面,今年目标完成加装2000台以上。积极推动从零星加装向成片化、规模化加装转变,一方面与发挥基层作用相结合,通过激发基层活力,引导群众共同参与,另一方面与旧住宅更新改造相结合,一体推进小区内加装电梯和旧住房更新改造,降低工程费用,减少重复施工,更加便民利民。

在“管”方面,电梯安全方面要求很高,上海要建立健全加装电梯以后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实施好已经出台的《关于加强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管理的指导意见》,落实好业主、物业企业等方面的管理责任,推动加装电梯长效管理,让居民安心放心使用电梯。

16、今年计划建设120座公园

龚正表示,上海计划在“十四五”期间新增各类公园600座以上,使得全市公园总数在“十四五”期末达到1000座以上。去年全市建设各类公园126座,今年计划建设120座。

龚正强调,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一是注重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世博文化公园南区正在加快建设,有很多文化设施镶嵌其中,整个公园力争到2024年全面开放。

二是注重让全市人民更充分的共享。在推进“一江一河”绿色生态公园空间建设的同时,加快环城生态公园带的建设,使大型公园布局更均衡、市民更可及。

三是注重更好满足市民多样化需求。重点推进“公园+”、“+公园”工程,在公园增加文化、体育等设施,同时推进公园免费开放、延时开放。

最后,龚正市长向全市人民、向广大记者朋友们致以新春的祝福,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愉快、阖家幸福,虎年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