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上,有一座雄伟的建筑成为了其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那就是有着600年历史的北京天安门。

天安门创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清朝的时候才把名字改成天安门,天安门广场在明清时期一直是宫廷广场,也是一处“衙署林立,府部队列”的皇家禁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的天安门广场,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广场。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对广场的重建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天安门广场重新修建,周围居民面临拆迁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后,社会经济处于恢复时期,在迎接新中国成立的日子里,北平市人民政府面对天安门广场的现状,发动全市各界群众,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一次大扫除。

要知道,清朝末年,天安门广场还是杂草丛生的地方,明清时期,这里还是“T”字形的广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悍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阅兵式,广场成为了八国联军屯兵牧马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明清时期的天安门图

他们焚毁正阳门,炮轰天安门,肆意践踏中国主权。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清王朝灭亡,一年后,大清门改成“中华门”,封闭了几百年的皇家禁地被解禁,在当时北洋政府内务总长的主持下,才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一次改造。

当时已经拆除了千步廊,开辟了天安门前的东西大道,这样老百姓来往东西之城就不用再绕道了,虽然缓解了交通堵塞的现象,但这样的改造并不理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1930年前后的天安门广场

新中国成立前,北平市民自发来到广场,进行大扫除。

虽然千步廊已经不复存在,老百姓也可以自由通行,但那时仍然保留着明朝永乐年间的“T”字形格局,狭窄的广场上,杂草丛生,坑洼不平,到处都是脏水,还有很多蒿草,足足有一人多高。

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1949年8月中旬,北京市召开第一届全界代表会议,做出了对整修天安门广场的决定,为了确保开国大典的顺利召开,必须在9月份完成广场的改造工作。

当时,有上万人参与了这项工程,参加的人主要是周围的居民,还有很多的学生,虽然开国大典要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消息并没有正式的文件,但那时已经有了传闻,大家都为这个任务而日夜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新中国成立前,大家在大扫除

资料显示,北平各个学校的学生足足有6000多人,自愿来到天安门广场参加义务劳动,大家还掀起了劳动竞赛,每20个人填一个大坑,一共填平了300多个坑。同学们欢声笑语,汗流浃背,把天安门广场打扫得非常干净。

在这场大扫除中,不仅拆除了广场上的障碍物,还整修了广场南北向的石板路,清理出来的面积足足有54000平方米,可供16万人集会,10月1日下午3点,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顺利举行。

开国大典之前,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战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此后一年,天安门广场的改造工作就一直在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0年春夏,为了迎接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周恩来总理委托北京市人民政府重新整修天安门广场,这个重任压在了北京市长彭真的头上,想要改造天安门广场并不简单。

彭真考虑了现在广场的现状,综合周总理的建议,把天安门前的石狮子向北移动,2万多公斤重的一对华表,分别向东西各挪移了6米,一对石狮子相对展距,向北挪移至金水河岸边,大大增加了天安门前路面的宽度。同时在天安门城楼前东西两侧的金水河两岸,增建了贵宾观礼台和普通观礼台。

接下来的几年,天安门的改造工作一直在进行,但是一直不能让大家满意。一直到1954年11月,彭真拆除了天安门中部的东西红墙,然后把广场上的所有空中线路全部改成了地下电缆,经过这几年的改造,广场的面积足足有11.3万平方米,可以容纳30万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早期设计图

最后平面图到了周总理那里,周恩来左看右看,总觉得还是不够好,索性就把平面图拿给毛主席看,毛主席看后也觉得不好,毛主席的意见是,天安门广场的意义不容小觑,太小了不行。

意见传到了彭真这里,就更难办了,按照毛主席的意思,太小了不行,那如果再扩建广场,周围的居民就只能拆迁了。这就面临一个拆迁费的问题,当时,结合各位领导人的意见,彭真总结了四点。

第一,天安门广场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广场周围应该以国家主要领导机关为中心,使它成为政治中心。

第二,天安门广场周围,应该有一组比较高大雄伟的建筑,成为全市的中心。

第三,天安门广场是我国人民政治活动和群众集会的中心广场,应该足够大才行。

1956年,彭真把自己的改造意见亲自拿到中南海,向毛主席做了汇报了。毛主席说,我们6亿人口大国的集会广场,太小了不行,天安门广场宽度从天安门东西两侧红墙一直向南通出去,直到护城河,广场东西是宽500米。按照这个意见,北京市政府拆除了广场上的宫墙,铺成了混凝土方砖,把天安门前的榆树和槐树全部换成了油松,广场的面积又增加了一万平方米。一直到1958年,中共中央决定在北京建设国庆工程,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毛主席亲自督促天安门广场的改造一事,而天安门广场周围的居民也不得不面临被拆迁的选择。

毛主席:能不能容纳100万人

1958年中旬,毛主席在听取了彭真新的改造意见后,明确指示,改造天安门要反映出我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特点,气魄要大。

彭真马上就明白,毛主席多次强调要足够大,也就是说要尽可能地扩建广场。周恩来得到毛主席的指示后,也亲自去督促这项工作,周恩来说:要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思想和时代精神,同时对广场的规划、建筑物的设计,从指导思想到艺术构思都作了详细而明确的指示。他提出:“要古今中外,一切精华,皆为我用,中国人民之所以伟大,就因为我们能吸取世界一切好的东西。”

当时,有个问题就是天安门广场东西两侧有大片的民房和建筑,北京市的领导发出倡议书,希望北京市民积极配合,进行拆迁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天安门周边的居民

当时居住在这里的居民大多都是从清朝末期居住下来的,很多四合院非常宝贵,但是面对改造工程,不得不进行搬迁工作。当时人民群众非常支持政府的工作,仅仅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两边的居民就已经全部完成了搬迁。

接下来就是整体的改造工作,周恩来先前就和毛主席交换过意见,周恩来告诉毛主席,我们尽可能让天安门广场足够大。毛主席问周恩来,如果建造一个100万人广场,能不能实现。周恩来综合彭真的规划方案,觉得没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周恩来再给毛主席介绍规划图

转眼来到10月份,邓小平亲自去查看国庆工程的模型,并听取了北京市领导赵鹏飞等人的汇报。

邓小平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天安门广场的规模比较小,很难肩负起新中国成立第一个十周年大庆的重任,所以,结合毛主席提出的建造一个“100万人广场”的批示,这次要从实际出发。

此外就是广场的宽度,从天安门至正阳门,广场南北长度为880米,是实际存在的。广场规模设计的关键是宽度的确定。在研究过程中,有人曾提出了350米、400米、500米这几种设计方案,最后确定为500米宽。

这次的规划是,从1958年10月开始准备,1959年1月开工,9月全部竣工,确保十年庆顺利举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1958年毛主席在丰泽园查看规划模型,左起:彭真、毛主席、李富春、万里、周恩来

这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毛主席的住处丰泽园开会,审查国庆工程,周恩来和刘少奇、陈毅等领导出席了会议。

周恩来向毛主席作了一个简单介绍,首先就是保留正阳门,然后拆除中华门,此外在广场的两侧分列革命博物馆,历史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其高度和广场的整体相协调。

据北京市领导赵鹏飞回忆:

那天大家来到丰泽园,周总理请毛主席出来看方案,毛主席到来后,询问了广场上几栋建筑各是什么内容,周总理一一进行介绍。看完方案,毛主席没有表态就回到卧室去了,周总理跟着进了房间,大家在会议室静候。不久,周总理从毛主席的房间里出来,告诉大家方案通过了。

毛主席拍定了这个方案后,市政府马上开始组织力量,全面投入建设。当时北京群众万众一心,先后有几万人投入建设,那时候没有劳务费,也没有车马费,更没有伙食费,工地上常常是人山人海。

从1959年1月到9月,几个月的日夜奋战,古老的天安门以惊人的速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上当时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建造完成,东侧是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历史博物馆;西侧是象征着人民权利至高无上的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形成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向往的政治文化活动中心,一个规模雄伟、气势磅礴的“人民广场”呈现在世人面前。195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大典在面貌一新的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

这次天安门广场的重新改造,不仅让整个广场的格局发生了变化,还让天安门彻底从封建王朝的皇宫内院的南大门转变成了天安门广场的主体。在毛主席的“百万人广场”的建议下,天安门广场第一次“脱胎换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改造:建立毛主席纪念堂

从1959年天安门广场基本修建完毕后,此后大大小小也改过几次,但是没有较大的调整,一直到1976年。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于北京逝世,举国哀思。

毛主席逝世后,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大家面前,毛主席的遗体怎么处理。

按照毛主席生前的愿望,他是希望进行火化的,但是华国锋认为,进行遗体火化虽然是毛主席的遗愿,但毛主席的地位在全国人民的心中,甚至在全世界面前都是举足轻重的。

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和列宁的遗体一样,永久保存下来,让后人世世代代可以瞻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华国锋

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很多领导人就觉得可以,很多老百姓一辈子都没有见过毛主席,如果把毛主席的遗体永远地保存下来,让世代瞻仰,这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对于中国历史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

紧接着,华国锋在中南海召集了紧急会议,讨论这件事,最后一致通过,要永久保留毛主席的遗体,并且要修建毛主席纪念堂,并对外开放,让每个人都可以来北京瞻仰毛主席遗容。

这个想法确定了,遗体防腐处理根据现在的技术也不成问题,重要的是,毛主席纪念堂应该修建在哪里呢?

当时大家有几个建议,把毛主席纪念堂建立在香山或者北海。理由有二。

第一,新中国成立前,毛主席曾在香山居住过一段时间,毛主席在这里和其他领导人商讨了建国大计,他也很喜欢这个地方,他多次和女儿李敏说这里景色优美。

第二,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讲究落叶归根,墓地一般都是在比较安静的地方,香山和北海,有山有山,正好符合这个想法。

尽管这些听起来非常不错,但华国锋认为,虽然有理有据,但并不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这不符合毛主席“保护遗产”的想法,香山和北海都有大量的古代建筑和景观,毛主席来到北京后就下令要保护古建筑,而且日后对外开放,必然是人山人海,这样不好。

再一点是,香山等地区和北京城中心距离太远,群众来北京瞻仰的时候非常不方便,即便是修建了公路也不方便。

最后华国锋认为,应该抛弃古代的“陵墓”的想法,应该把毛主席纪念堂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纪念堂,而且建立在市中心。那么,建立在哪里最合适呢?华国锋指着地图,建议修建在天安门广场上。

毛主席生前曾专门督促过天安门广场的修建,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当即被大家全票通过,北有天安门,南有正阳门,广场中心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毛主席纪念堂,东西又有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上述建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广场建筑群体,使天安门广场的“纪念性”“政治性”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这也完全符合毛主席生前的愿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奠基仪式

这个决议通过后,1976年11月24日,毛主席纪念堂奠基仪式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华国锋亲自为纪念堂奠基,并发表了重要讲话。

从1977年5月开始正式修建,仅仅用了6个月的时间,毛主席纪念堂便迅速竣工,这场大作战和当年北京市民对天安门广场进行大扫除一样,个个毛遂自荐,纷纷投入战斗,最后完美交差。

8月20日,毛主席的遗体从保护室秘密运出,顺利转移到毛主席纪念堂,随后中央向全国播报了一个好消息,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的日子,毛主席纪念堂将会对外开放,至此,全国人民翘首以待,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 毛主席纪念堂

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对外开放,第一天便人山人海,无数人怀着对毛主席的无限怀念而奔赴北京,就为了看他老人家一眼,其中有几岁的孩子,也有刚成家的年轻人,还有年迈的老人,大家对毛主席的怀念都化为了沉痛的泪水。

90年代末,北京市对天安门广场进行了几次修建,修建后的天安门广场宽阔壮观、对称整齐,各建筑十分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堪称一座具有显著民族特色的广场。透过蔚为壮观的古今建筑,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延续,看到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前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天安门广场都会显示出一番不同于白日的庄重和静美,华美灿烂的华灯总是把广场点缀得美轮美奂、楚楚动人。

如今,毛主席已经逝世四十多年了,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思念之情从未间断,每当我们来到天安门广场,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老人家,尤其是看到天安门上悬挂的毛主席像,仿佛就看到他站在城楼上,朝着我们挥着手,他那慈祥的样子,一如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