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文共8500字,阅读时间20分钟

原文取自《当代教育家》2021年第10期封面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庆八中校长 周迎春

究竟是教学科,还是育全人?

究竟是做高考的划桨手,还是生命的摆渡者?

“鱼与熊掌”如何更好地兼得?

重庆八中,

历史悠久,人才济济,成就辉煌。

第12任“舵手”周迎春

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是站在原地还是去向远方?

周迎春坚信“困难的路上不会拥挤”,

他选择了重新出发。

“最著名的当然是黑眼圈。每年学校晚会我们都调侃他。”学生说。

“我相信,他能让八中影响我孩子的一生。”这是家长的评价。

“他能点评数理化三门课,能看到课堂本质的东西。”一位骨干教师佩服不已。

“当年他每学期会听一百四十多节课,全校没人能比得上他。”退休老教师说。

“他能预判未来教育走向,看到大家都看不到的未来。”一位中层干部说。

谈起周迎春,每个重庆八中人都有自己的画像。

在人们口中,他豪气干云又心思细腻,辛苦疲惫又步履矫健,创意无限又极度务实。

见到周迎春时,他正赶去听评一节高三物理复习课,采访结束,他匆匆开完一场行政会,又跑去参加化学组教研会。低调务实、豪爽亲切是周迎春给人的第一印象,看着他穿梭于教室、教研组的忙碌身影,你很难将他跟重庆八中这所名校的掌舵人联系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育家是怎样炼成的

1994年9月的重庆,仍然十分炎热,22岁的周迎春风尘仆仆,背着行囊来到了重庆八中,成了一名数学老师,在这里一教就是27年。

作为重庆市老牌名校,八中素来有专业至上、重用年轻人的传统。周迎春被安排教高一数学。初生牛犊不怕虎,备课、磨课、上课、辅导……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给学生讲题,抓住一切机会给学生多安排数学练习,甚至连午休,他也拉着学生一对一辅导……

第一学年结束,周迎春班的数学成绩遥遥领先。

首战告捷,周围人啧啧称奇,他自己也颇有点沾沾自喜。但若干年后,善于反思的周迎春说:“回顾我教‘第一圈’的时候,给那届学生压力还是大了一点。就像新兵上战场,不讲战术和策略,赤膊上阵,硬拼刺刀。”

1997年,他执教的文科班数学平均分全重庆市第一,执教的理科班全校第一。作为教坛新人,周迎春创造了重庆八中的奇迹。自此,他的教育人生犹如大江奔涌,高歌猛进,势不可挡:

1998年,参与重庆高三联考命题,同年担任重庆高考阅卷大组长;

1999年,担任年级组长;

2004年,获评“全国模范教师”;

2009年,获评“重庆市特级教师”;

2019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020年,获得中国数学基础教育最高奖——“苏步青数学奖”!

在周迎春的讲述中,27年的教学生涯其实充满了艰难探索和深刻反思。他发现从高一带到高三,自己班的领先优势在不断缩小,这意味着大题量练习只能带来阶段性效果,拉长时间,优势便会逐渐消解,甚至出现负面效应。

周迎春开始为教学做减法:压缩课堂讲解时间,减少效益不高的作业,在保证学习质量的同时,不断减轻数学给学生带来的负担。“能少讲的地方绝不啰嗦,能给学生布置三道题,就绝对不布置五道题。”几年后,周迎春把批改作业的任务也逐渐放给学生,让他们相互批阅讲评,自己只做关键点拨,教学效率进一步提升。他把自己的这个阶段称为“教学研究型教师”,研究的是学科本质,如何把握学科内核,提高课堂效率。

对于这个阶段自己所追求的课堂,周迎春有这样经典的比喻:“好的课堂不是放鞭炮,每个知识点响一声就完事,而是犹如放烟花,有重点、有延伸、有色彩。”

周迎春的课越上越漂亮,教学技巧日臻完善。但新的思考又开始萦绕不去——学生究竟喜欢的是我的数学课,还是数学本身?

周迎春说:“刚入职那几年,我拼蛮力挤压学生考高分;之后我开始研究如何让学生更轻松愉快地获得好成绩。虽然课堂教学有了变化,但我的角色其实没有根本性改变一我就是一个高考摆渡人,河对岸是985、211高校。现在,我仍然是摆渡人,但对岸成了辽远、深邃的数学世界,成了数学学科本质,成了全人的发展。

他的教学理念不断刷新迭代,开始捕捉课堂上的“思维流量”。他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深度思考,允许学生打断老师的讲课,随时开启深度讨论,甚至把“欢迎争论”写在黑板上。

2019年周迎春借班献课,他在下课前五分钟抛出最后一个问题,接下来的时间完全“留白”,一言不发。全班学生自主消化、巩固、内化,安静思考,反思沉淀。下课铃一响,所有学生都围住周迎春提问、讨论起来。气氛比课上更加热烈,最后所有人都带着自己的思考和问题离开。

这就是周迎春想要的课堂。“如果下课铃响起时,所有学生仍在思考,课下都在继续琢磨,那么这节课就成了点燃思维的火星,无数这样的火星就会汇成思考的熊熊烈焰,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欲望便被激活了,课堂就有延展度了。”

近年来,周迎春发起了指向大容量、快节奏、高思维的“大快高”课堂教学改革,师生们热烈响应。

所谓大容量,指一节课的内容要扎实,体验充分,点化深刻,引领学科逻辑,激起探究欲望。同样是点评一道题,透彻分析错因,就比单纯讲解知识点更扎实;解读错误背后的学科逻辑和学习心理,又比分析错因更有价值。“如果老师连讲两道题学生都觉得无味无趣,没意思、太松散,他就不会再跟着老师的讲述走了。”周迎春说。

相应地老师也要把握好教学节奏,避免“学生被温水煮死了”,尽力做到学科逻辑紧密,课堂推进紧凑。

高思维则指向对学科本质的高阶思考,浸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度、开阔度、深刻度、精准度。在应试层面,有时数学建模可以更高效地解决物理、化学问题,物理思想也能应对某些化学问题。但周迎春坚持,不论解法如何,教师必须加强学科本质的挖掘、学科表达的落实、学科眼光的培育、学科意识的涵养。

重庆八中的课堂教学整体风貌如春风骀荡的原野,繁花璀璨,生机勃勃。

此时,周迎春又有了新的思考,从“我要给学生怎样的课堂”,更深入探索“我要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

担任副校长、校长以来,他逐渐跳出学科本身,关注学生和学校发展的长远目标,把读书与运动作为学生的“必修课”。将阅读课纳入课表,打造全年开放的图书馆,让图书馆成为学生读书、自修、午休的生活空间。

每年秋冬,学校都组织学生长跑,八中渝北校区更要求学生每天绕校园跑两公里,体育组专门申请课题来研究长跑对学生的影响。有些班级也会组织学生集体登山。如今,每到傍晚,八中的球场上总是人满为患,无数学生忙里偷闲,享受着运动的快乐。

从关注成绩到打磨课堂,从把握学科本质到探索人的全面发展,周迎春的专业发展经历了“成长中的青年教师”“成熟的骨干教师”“教学研究型教师”“教学变革型教师”“有思想的教育专家”五个阶段,堪称青年教师发展的样板。多年后,他也在不断反思、总结中,提炼出了八中教师专业发展金字塔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精英教师、教育专家。改变着八中教师发展的样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来人”的智慧

从教育一线成长起来的周迎春,一直重视、关注、关心、帮助青年教师的成长,既言传又身教,成为众多青年教师的偶像。周迎春做过年级组长、教务处主任、校长助理、教学副校长,深知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2017年担任校长后,他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教师专业成长体系。

与大多数学校一样,八中也为教师发展提供了集体教研、名师工作室等专业发展平台,不同的是,八中教师有更清晰的专业发展路径一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精英教师、教育专家,并在此框架下为教师的个性发展提供多元平台。教师优势彰显越丰富,风格特色越多元,学校发展越有活力,越强大——八中校领导大多是一线名师出身,许多领导的工位至今还在年级办公室,对一线教学保持着高度敏感。

周迎春格外重视新教师的“故事力”每学年,八中都有特色传统的“我的教育故事演讲暨答辩比赛”。在八中人看来,对一个教育故事的描述,体现了教师对教育的认知程度,是一次个性化的反思蜕变凝练提升。“如果老师积累了上百个属于他自己的教学案例,他距离名师就不远了。”

青年教师刘欣蔚的另一个标签是“电竞少年”,在复旦大学读书时,他打过电子竞技比赛,还组织过电竞社团。在八中执教后的一个假日,他忽然发现自己的直播间涌入了“学生观光团”,少年们好像发现了老师的小秘密一样快活。刘欣蔚想了想,在直播间对学生说:

“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也玩电竞,我不会刻意掩饰,因为工作和兴趣构成了完整的我,就像你们的生活和兴趣构成了完整的你们。但我会区分好身份定位,也希望你们不要忘记该做的事情。比如,这周随笔照样要检查。”

此言一出,仿佛无声地溶解了师生隔膜。后来的班会课上,刘欣蔚也坦诚地分享了“电竞少年成长记”,以过来人的身份提醒大家:“人在什么阶段就要做什么事情,考入一所好大学。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你可以充分发挥兴趣特长,接触更广阔的天地。至于电子竞技,在搞好学习的同时又把游戏打得很好,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和智慧,若兼顾不了,就要有取舍,抓当下的重点和关键。”

看似平淡的说教,却因为他“过来人”的身份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

青年教师的前方是骨干教师,他们要开始组建工作坊、师徒结对、打造精品课程、组织学科竞赛,主持研讨活动等,形成自己的教学认知和风格。

等到老师积累了大量“专属案例”,形成了鲜明圆融的教学艺术,八中会培养他成为精英教师,乃至教育专家一做项目、研究课题、引领学术,甚至助力其凝练形成原创性的教育思想。这也是八中的愿景所在:不仅为学生的生命成长奠基,更培养面向未来的教育家。

这样的教师专业发展之路,既是重庆八中八十余年校史的沉淀,也是周迎春对个人生涯的提炼。这个过程中,无数像熊翼一样的优秀教师成长起来,走上了带有个人特色的专业成长之路。周迎春深知,一所学校要始终保持竞争力,屹立于教育变革的潮头,必须依靠专业过硬、生态良好的教师团队,而培养教育家型的教师,归根结底还是指向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面向未来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洞悉本质,方能引领变革

2019年夏天,周迎春提出要进行创新实验改革:历史类加强语文、历史学习,物理类则强化数学、物理。每周拿出两个半天,进行学科知识的深度学习,建立学生的学术体系,但不过度教授大学内容。

老师们质疑创新实验改革应对单科竞赛没有优势,参加高考又有些能力溢出。不少家长担忧“赢不了高考”。

周迎春拿出对参加竞赛学生的长期追踪反馈:对部分有学习潜质的学生,一定难度和强度的学术训练,与逆商和发展潜力成正相关,本科之后的学习能力和学术表现也更好。

师生家长勉强达成共识:先在高一试点,物理类和历史类各一个班,摸着石头过河,看看能走多远。

彼时的重庆八中,已经在普通高考、自主招生等赛道连年奏凯,学校正处于良性发展的快车道。既然形势一片大好,为什么还要主动变革育人模式?

周迎春的创意来自对国家发展的敏锐观察。

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升温,我国在高科技领域困难重重。究其原因,是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还远远不够。

一个大胆的念头冒了出来:能不能在中学阶段就培养有学术理想且志趣坚定的少年,使他们在基础学科领域更好地发掘潜力、施展才华,改变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这是一所名校的突围,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突围。

时间证明了周迎春的正确。2020年1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随后,数十所重点高校发布“强基计划”,招生政策向基础学科领域倾斜。

起初颇受质疑的“创新实验改革”,一下走在了教育变革的前列。

2021年,创新实验班学生小陶获得了“清华学堂计算机科学实验班”的保送资格,这是由姚期智院士创建的,全国最顶尖的计算机实验班,每年仅在全国录取50人。社会上流传着“年薪百万招不到姚班毕业生”的传说。而让所有人惊讶的是,小陶决定再参加清华大学2022年丘成桐数学科学领军人才选拔,结果成功通过,这是个八年本科硕士博士连读,且无法转专业的纯数学研究班。

教务副主任刘福林专门找小陶:“为什么作出这样的决定?无数清华学生想挤都挤不进姚班啊。”

小陶的回答很简单:“因为我爱数学。”

刘福林说,那一刻,他在这个18岁的少年身上,看到了中国未来科学发展的曙光。

每次创新,周迎春都将学生发展放在第一位,凝聚共识,形成团队合力。比如竞赛实验改革是“着力于学生某学科特别潜能的充分发掘与培养”;创新实验改革,是“着眼于理科创新思维和文科人文素养两个维度的扎实与提升”;一体化实验改革,是“基于学生可持续学习力培养和思维拓展……”

这些朴素纯粹的情怀使得八中的育人方式变革走得更稳健、更长远,走在了中国教育改革的前列。

用最朴素的表达,办面向未来的教育。背后是周迎春的办学智慧,以及对教育规律的洞悉:“十几年来,我已经不再满足于教好一门学科,一届学生。教育终究指向人的培养,未来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要精准研判、提前布局,构建起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飞向云端,润泽四海

重庆渝北区两江中学的教室前方,时常并排站着两位老师。

两块高清屏幕里,老师讲授知识点,解构学科知识,老师的表情和板书都清晰可见;讲台上的老师观察、记录、组织互动。学生们手里拿的,则是重庆八中的学案和试卷等资源。

这是重庆八中近年来打造的“双师课堂”,也是八中“智慧云校”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的场景,还在重庆60所学校的200多个班级中上演,直接或间接受益的学生达到上万人。

周迎春接手时的重庆八中,是一所当之无愧的老校、名校、强校。如何用名校的示范引领来推动重庆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发展,成了摆在周迎春和全体八中人面前“幸福的烦恼”。

“重庆八中能为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做点什么?”经过无数次自问,周迎春决定打破学校的边界。

“智慧云校”的远程战略就此启动。

重庆八中搭建起自己的云端教育平台,主动向重庆各区县开放,分享办学经验。与传统名校网课不同,八中不仅同步名师课堂和教辅资源、测评,更实现了同老师、同教材、同教辅、同教研、同上课、同作业、同测试、同评价的“八同”模式。即便是偏远县区的薄弱校,只要能架设两块屏幕。分别投射课堂实况和幻灯片,学生就能同步享受八中的师资、考试与教学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八中的智慧云校,“远端教师”不仅要组织当堂教学,同时要参与云端备课教研,将这节课的内容在本校其他班执教一遍;同时,重庆八中全面共享了教研内容,在教研室里搭建起直播设备,共享日常教研的实况和录像,组织云端同步备课;还邀请远端老师加入八中教师成长学院,定期开展常态学科教研,班主任培训,组织名家讲座,名师沙龙,线下研讨等;远端教师还要定期上传自己的课堂实录,由八中老师系统评课,提出改进指导。

每间远端教室将影响更多的师生,乃至成为变革一所学校的底层力量。它们就像一粒教育的种子,在八中“智慧云校”的润泽下悄然生长。

Z中是渝东山区的一所乡镇中学,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学生都没见过外面的世界。智慧云校引入前,最优学生的数学成绩只有八中标准的D等水平,经过同步课堂、测试和教师培训,如今不少孩子的成绩已经达到八中标准的A等水平。

更多的变化在于生命成长本身。经过长期跟踪,在类似Z中的薄弱校里,许多学生原本的目标是重庆的高职院校、二本院校,没有更长远的人生规划。经过云端课堂的长期浸润,如今很多人已经将更高水平大学作为奋斗目标,也有了初步的职业理想。

起初,有人质疑这样的做法是培养竞争对手,削减八中的高考优势。周迎春却有自己的考量:“八中的校训是‘诚勤立达’,我们要有‘达则兼济天下’的教育情怀,为更多的孩子播撒知识与希望的种子,让更多人享受到重庆八中的发展成果。而且这是一个充满变化和挑战的新时代。与其被动受到冲击与挑战,不如主动开放,拥抱更广阔的教育世界。

经过几年探索,八中的“智慧云校”已经初具规模。远端学校中的优秀学生,甚至能在考场上与八中学生掰掰手腕。周迎春并不担心: “一所学校的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管理制度都可以模仿乃至超越,因为这些都只是办学的阶段性思想,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中的就是世界的

“当我们谈论重庆美食时,我们会谈论什么?”

重庆八中宏帆中学的教室里,学生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几天后的展示。老师先用英文讲授做展示的基本规范,接着让学生整理此前准备的素材,准备展示。

各组学生以美食为切入点自由延伸,有人聚焦重庆火锅,从推杯换盏、划拳行令谈到重庆的温度与味道;有人关注外国人眼中的重庆美食,从饮食拓展到文化多样性;有人则回归美食本身,探索重庆的五种风味,以及逐渐消失的美味。

展示形式也多种多样,关注美食的,就拍摄专题纪录片;有些组收集了大量数据,就进行数学建模;关注餐桌文化的小组,则谱写了一支原创歌曲,MV则通过游戏《我的世界》进行城市地标建模。最后,各组要将最终成果上传到云端,与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中学生分享观点。

这是重庆八中正在探索的“三创课堂”

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赵勇研究发现,不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在扼杀天才的道路上异曲同工”,都在尝试高效地为工业流水线输送工人。那么能不能创造一种全新的、真正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模式呢?

周迎春多年来的育人模式创新,也正是不希望学校成为生产考试机器、就业机器的车间。在他心目中,八中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民族灵魂的创新人才,这需要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藩篱。2018年,赵勇在重庆与周迎春及其校长团队进行了深度交流,自此,以创新、创造、创业为主题的“三创教育”(ICEE,Innovation Creative Enterpreneurship Education)在八中落地。

三创教育强调个性化的学习、真实产品导向、全球化学习环境。试点从重庆八中宏帆中学开始。首先,重庆八中邀请到一批国内外教育专家,对宏帆中学的校长、老师、学生进行了上千场访谈,量身定制了一套“三创”课程体系。

接着,赵勇带着几位博士生为八中进行教师培训,明确了初步的课程模式。外教上示范课后,再由八中老师本土化改良。

课程主题也从重庆文化向外延伸。不论每个项目最终输出的产品是歌曲、话剧、网站还是纪录片,其出发点一定是重庆风物,或是某个民俗古镇,或是消失的某项职业。

为什么如此重视“本土化”呢?这是周迎春国际课程规划中的一环。

他希望由三创课程入手,开发属于重庆八中,属于中国的创新课程体系。“每个人的个性中都蕴藏着变革世界的力量,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并非每个人都有积累、绽放力量的土壤。希望重庆八中能为他们提供一片沃土。”

周迎春期待着,在更远的未来,更完善、更丰满的“三创项目”将走进更多学生的课堂,成为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学术产品,乃至成为他们申请世界顶级高校的“敲门砖”之一。三创教育模式能从八中走向世界,惠及越来越多的孩子,真正做到“八中的就是世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仰望星空,脚踏大地

做校长难,做高中校长更难,做有志于教育变革的高中校长更是难上加难。

社会的关注,家长对升学的期待,学生对人生远方的憧憬,都制约着高中教改的步伐。周迎春和八中人,肩负着上万个家庭的希望,正因为如此,他才更要改革,改革才更要稳健、更务实。

为了学生可持续发展,根据学生发展需要,周迎春开始推动教辅资源的自主化,打造最适合八中学生的资源。有些老师抱怨工作量大,觉得“市面流行的教辅资料很成熟,为什么我们还要自编?”

周迎春开会吹风:“市面流行的也许很好,但是否适合我们的学生并不清楚,我们要的是更有针对性、更适合我们学生的资源。”在凝聚共识的同时改良评价制度,奖励自编优质资料的老师。而且只在高三的复习冲刺阶段先试点。

半年后新冠肺炎疫情来袭,面对全新的教学模式,八中师生凭借“智慧云校”经验和自主教学教辅资源的帮助,实现了平稳过渡。学生们获得了实际的提升,2020年中高考刷新了八中记录。新学年,自主化范围扩展到了高二,同时老师每年要将旧材料更新迭代三分之一。

由于他的改革大多极具前瞻性,八中人做事又直爽务实,所以尽管他每次变革都会遇到不小的阻力,但周迎春总能找到化解之道。比如设定短期目标,赢得部分家长和老师的认可;比如灵活调整制度,让一线教师成为直接受益人;比如放缓节奏、缩小试点,寻找改革的最大公约数。

“本质”“规律”和“思考”,是周迎春口中的高频词。不论开会、评课、教研还是闲谈,他都常挂在嘴边。他在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演绎,形成了一套适合八中的教育观。对学校,他由通过校长引领,改革育人模式,到以八中文化和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激发每个人的内驱力,让每位师生都拥有人生突围的能力和勇气。

“所有成功的教育变革,都离不开三个关键词一渐变、平实、高远。我们肩负着社会的期望、高考的压力,所以每一步必须走得扎扎实实。但我们的目标永远是星空,是学生人生的宇宙,更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星辰大海。”周迎春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乘着“忒修斯之船”

古罗马哲学家普鲁塔克曾发问: 一艘航行多年的船,如果它的每一块船板、每一个零部件都被替换过了,那么它还是原来那艘船吗?

这就是“忒修斯之船”的经典悖论。放之学校亦然:假如一所学校经过多年发展,校舍、教职员工、教学方式都更迭过几遍,它还是原来那所学校吗?

周迎春和重庆八中给出了答案:如果一所学校始终把握教育本质规律,始终把人的成长放在中央,始终面向未来培养人才,那么不论教育方式如何创新、课程体系如何更迭、教师队伍如何壮大,它都始终是那所学校,文脉不绝,源远流长。

83年过去,重庆八中已经从小木船生长为重庆教育的航母。

周迎春作为第12任“舵手”,正架着这艘历史悠久的巨轮,稳稳地驶向教育改革的星辰大海。

在他身后,风起云涌,千帆竞逐。

- End -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