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自中美关系恶化以来,美国就想尽办法打压中国科技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航空航天领域,长期以来美国一直对中美航天合作设置阻碍。自九十年代末起,美国也多次拒绝了中国参加国际空间站项目的意向。此后制定的沃尔夫条款更是禁止NASA和中国有任何方式的接触。然而近期,随着中国卫星一颗接着一颗深入太空,终于就连欧洲国家也羡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中国青年网11月29日报道,就在欧美国家受困于疫情泥潭之际,11月底中欧在航天方面迎来一件大事:欧洲航天局“火星快车”号火星轨道器和中国“祝融”号火星车按计划要进行五次通信试验。但遗憾的是,第一次试验并没有获得成功。火星快车没有接收到来自火星表面的信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计划,当“火星快车”经过“祝融”号上方时,它会将天线转向火星表面,“聆听”可能来自“祝融”号的信号。中欧双方在10月份确定了11月7日至22日期间的5次通信机会,每次十分钟。如果“火星快车”接收到“祝融”号的信号,它会把数据先保存起来,然后将天线转向地球并开始转发数据。欧洲航天局在德国达姆施塔特的空间运营中心将在两小时后收到数据,然后它们会被发给中国航天部门做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双方的航天器在设计时并未考虑相互通信,通信中常规的“握手”操作无法进行,“火星快车”轨道器只能依赖所谓的“盲听”功能来实现数据接收。这个功能是“火星快车”设计时就有的,但在它围绕火星近二十年的运行过程中从来没有被使用过。所幸的是,“火星快车”能识别“祝融”号发送的信息格式。但试验的结果再一次证明了行星际任务的技术难度和巨大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这一次并没有等到期待的成功消息,但这次合作仍具有重大意义。这不仅仅是中外航天器之间在地球之外的首次通信试验,也预示了人类未来在火星上的合作模式。在这之前只有欧美火星探测器之间进行过有限的类似通信。中欧航天合作近来虽颇为低调,但实质性进展不少。继多个嫦娥月球探测器之后,欧洲航天局再次为中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发射提供了测控支持。中欧还计划在月球南极登陆的嫦娥六号将搭载15公斤法国载荷。欧洲航天局对中俄月球科研站计划也表达了浓厚的兴趣,出于更长远的考虑,欧洲最近公布的自研载人飞船方案中,还将中国空间站作为其对接目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