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糖尿病患者治疗费中的大头,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慢性并发症的管控。

那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管控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的安星星医生教你3步管理好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哪些人需要早期筛查?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早期症状不典型,可出现消化道症状,比如有恶心、呕吐,或其他系统的表现,如牙龈疾病、抑郁症、听力丧失、老年痴呆症、骨质疏松、胃轻瘫、勃起功能障碍等,具体症状如下表所示(表1):

表1: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早期症状

恶心、呕吐

1.低血糖状态

2.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3.糖尿病肾病

4.糖尿病胃轻瘫

5.糖尿病合井心脏病变

牙龈疾病

出血、牙龈肿痛、牙齿松动

抑郁症

悲伤、易怒、注意力难集中、睡眠模式改变,失眠等

听力丧失

公共场所辨音困难,说话发音不准,唱歌跑调;眩晕等

老年痴呆症

嗅觉减退、记忆下降、认知障碍等

骨质疏松

肢体乏力、骨痛等

胃轻瘫

腹胀、早饱、厌食、恶心、呕吐等

勃起功能障碍

当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就应该警惕慢性并发症的发生了。另外,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指出,当成人满足下列危险因素当中的任何一个时,就可定义为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高危人群,建议做早期筛查:

  • 年龄>40岁

  • 糖尿病前期病史

  • 超重,肥胖

  • 久坐

  • 直系亲属患糖尿病

  • 妊娠期糖尿病病史

  • 高血压患者

  • 血脂异常

  • 冠心病

  • 使用激素造成的糖尿病

  • 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

  • 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他汀药物

早期筛查项目及时间

早期筛查的项目包括传统项目和新型项目,其中新型项目主要是基因测序。

传统项目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危险因素的排查,第二类是针对脏器的检查,第三类是查体和辅助检查。

危险因素如前所述。重点脏器包括心、脑、肾、足、眼等,检查时间点及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表2):

表2 重点脏器早期筛查要点

心血管疾病

1.确诊糖尿病后即开始,每年筛查一次

2.问诊年龄、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肥胖、血脂异常、早期心血管疾病家族史

3.主要项目:血液检查、心脏、动脉检查等

肾脏疾病

1.确诊糖尿病后即开始,每年筛查一次

2.主要项目:肾小球滤过率、尿蛋白肌酐比

视网膜病变

1.确诊2型糖尿病后即开始,每1~2年筛查一次

2.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5年一次

3.若已合并视网膜病变,轻度每年查一次,中度3-6个月查一次,重度3个月查一次

4.眼科检查:视力、视网膜检查

神经病变

1.确诊2型糖尿病后即开始,每年筛查一次

2.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5年一次

糖尿病足

1.确诊糖尿病后即开始,每年筛查一次

2.主要项目:问诊症状、查体、神经检查、血管检查

辅助检查的时间点和具体项目:每周测量空腹及三餐后血糖;每3~12个月测量糖化血红蛋白、血生化(血脂)、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血压、体重等。

早期筛查,医患携手很重要

推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早期筛查,离不开医患的携手合作。

对于医生而言,首先要对每一位糖尿病慢性并发症高危患者强调早期筛查的重要性,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筛查项目;其次要能够解读筛查结果,综合分析病情;最后提供个体化的干预方案,阻断或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

对于患者而言,要“吾日三省吾身”:管住嘴了吗?迈开腿了吗?生活方式健康吗?另外,肥胖者需要进行体重管理,高血压患者应注意控制血压,高血脂患者应低脂饮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星星

主治医师 医学博士

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资格于2018-2020年赴美国哈佛医学院联合培养

参与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多篇

参考文献:

[1]https://apph1o73byu8326.h5.xiaoeknow.com/v2/course/alive/l_60d3e785e4b07e4d7fe1e3e4?app_id=apph1O73Byu8326&available=true&entry=2&entry_type=2001&is_redirect=1&pro_id=&product_id=&resource_id=l_60d3e785e4b07e4d7fe1e3e4&scene=%E5%88%86%E4%BA%AB&share_scene=1&share_type=5&share_user_id=u_618208153d485_0seIsoIlQa&type=12.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 年版 [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 13(4):315-409.

题图来源:123RF

本文转载自: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