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志在园中艺小松,扶持浸润也从容。

元知此道行何易,自把凌云寄我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语文组于晓冰老师,用两年的时间,81次课,在线上带领小松读书会的同学们认真通读了一遍《论语》。传承经典,学以致用,这样的阅读引领,是为读真书;涵咏品味,揣摩推敲,这样的“水磨工夫”,才是真读书晓冰老师言传身教,不仅仅是给学生以坚持阅读的精神,更是为他们种下一颗颗会读书的种子。

读书会以“小松”为名,确实包含了为师者对学生的“凌云之望”,但这“凌云”未必关乎名利,更多的是希望孩子们能有丰富的内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读书会成立已十年有余,这么长时间以来,晓冰老师都是一力支撑,辛勤播种,静待花开。一如其雅号“水寒”,自取荀子“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句意,又何尝不是觉得未来更值得期待呢?

凌云可待,播种尤难。师生共读,其乐无边。

(袁海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用一年半的时间

整整八十一次在线课

讲完了整本的《论语

水寒

到2021年11月13日,我用了整整八十一次在线课,讲完了整本《论语》。讲完之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感觉好像是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似的。

现在流行整本书阅读的概念,我这个也算是整本书阅读吧。不过,我做得比较传统,不是要给一个什么方法,给一个什么招数,然后可以快速阅读一本书,就可以应对考试了。我就是用最笨的办法,一章一章地讲,一句一句地讲,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讲,用蚂蚁搬家的方法,搬动了《论语》这座大山。

一提到“八十一”这个数字,大多数中国人都会很有感觉,常常会想到《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唐僧师徒历尽艰辛,终于取得真经。那么,经历了九九八十一次的在线课程,我和听我课的朋友就取得了真经了吗?不敢说,只能说,我们读的是真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次的学习,然后,有了进一步的更为深入的认知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什么发愿要在线读《论语》呢?

要说为什么发愿要读《论语》,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时间节点来追溯。

往稍早一点儿说,要从疫情期间上在线课说起。去年因为疫情爆发,本来很正常的师生面对面的课堂,就变成了在线课。在规律地上在线课之前,有相当长一段时间是不规律的。一个老师脱离了课堂,仿佛就像战士脱离了射击场,科学家脱离了实验室一样,一下子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坐困愁城之时,总该找点儿有意义的事情来做,于是,就想着干脆开一个在线的《论语》分享课。疫情居家学习期间,有时候是一周一次,有时候是一周两次。复学之后,就固定在了周六晚上,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除非有极特殊的情况,雷打不动。

往更早一点儿说,就要说起“小松读书会”。五六年前,我带着初中部分热爱读书的学生,自发地成立了一个民间的读书会,每一两周聚在一起做一点儿分享。之所以名之为“小松读书会”,取自杜荀鹤的诗《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读书人聚在一起,大家每一次畅所欲言,互相促进,都很欢喜。

后来学生毕业了,加上又因为赶上疫情等原因,这个民间读书会就停顿了一两年时间。疫情期间,没办法举办线下的读书会,于是想到开展一下线上的读书会,让这棵“小松”真的能持续不断地成长起来。

这一次,没办法做一些之前线下读书会做的调查问卷,做一些前期的学员的筛选,全凭着学生的兴趣来听。没有任何打卡之类的约束措施。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全凭自愿。最初是近百人来听,后来是几十人,再后来稳定在十几人,记得最少的一次只有五六个人。除了学生之外,也有老师来听。但不管几个人,我都开开心心地准时开讲,因为我知道只要来的,都是真心喜欢的,我就有义务把我所知道的无保留地分享给他们,他们是一粒又一粒种子,可以影响到更多的人。

《论语》作为一本经典,本来就不是大众读物,不是流行读物,而是一本小众的书籍。所以,不管看似炒得多热,都不可能是大多数人喜欢的东西。大多数人不过是叶公好龙罢了。真要看到真龙,依然能喜欢的并不多。

不过,经过了这么多次课程,依然留下来的,一定是真正的喜欢。所以,最后的十几个人,真的是大浪淘沙的结果。

虽然他们绝大多数人,我在现实中都未曾谋面,只是知道他(她)是我的学生,或者只是知道他(她)是我的同行,甚至只是知道一个网名。但我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热爱着《论语》,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论语》学习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论语》坚持的两个原则

回过头来说说这次《论语》学习过程中,我坚持的两个主要原则。

第一,不是囫囵吞枣地讲,更不是鸡汤式地讲,而是逐章,逐句,逐字地讲,真的是要践行《读论语孟子法》中所说的“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是深求玩味,而不是浅尝辄止。

比如,在讲“学而时习之”这一章时,不仅仅要要搞清楚诸如“习”“说”“愠”等语文教材中注释的词语,还要说“学”,到底学什么,还要说“朋”,“朋”和“友”的区别与联系,还要说“悦”和“乐”的差异,还要说到底什么样的人在《论语》中可以被称之为君子。等等。

除了搞清楚这些字词,还要搞清楚句子本身什么意思,要深入追问句子背后的问题。不是要停留在知道了“学习并且不断实践,不是很快乐吗”这个字面的理解上,而是要深入思考为什么“学”是“乐”,而不是“苦”,为什么这和今天大多数人的实际感受不同呢。不是要停留在“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而是要追问朋友来了为什么会高兴,为什么会开心,这个高兴和开心到底来自哪里。不是要停留在“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恨”,而是要追问一下为什么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恼恨。等等。

除了深入追问句子背后的问题之外,还要深入思考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三个分句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孔子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先后的说法,这与人生的境界有什么关系。等等。

不只是每一章要讲清楚句间关系,还要多个不同章节之间前后勾连,用《论语》本身,或者说用孔子的思想本身,来解读《论语》,来解读孔子的思想。

因为要掰开揉碎了来说,所以,就没有也不可能讲得那么快,通常一次课,一个小时的时间,只能分享三、五章《论语》,最多七、八章,而不会更多。

第二,不是从纸面上来到纸面上去,从书本上来到书本上去,而一定要用经典观照现实。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不是因为其在故纸堆中发光,而是它可以穿越时空,来到我们今天,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给予指导。

我在讲《论语》时,掰开揉碎了说字词句,这在相当程度上算是做了一个“我注六经”的工作,除此之外,还做了一些“六经注我”的工作,也就是不仅仅要关注《论语》本身讲什么,而是要《论语》要为我所用,成为我思考现实生活的武器。

比如,我在讲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时,就特别有意识地展开来讲学习最重要达成什么样的效果,是要能有一个良好的思维,能够举一反三,甚至闻一知十。那么要达成这样效果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呢?不是老师求着学生学,而是要学生有愤、悱的心理,要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要自己真的有求知欲,然后老师再去教才能见到这样的效果。绝对不能颠倒过来,老师求着学生学。我们今天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常识,不是学生求老师学,而是老师求学生学,如此怎么可能更好呢?

又比如,我在讲最后一次课时,在前面讲解的基础上,又对“夫子论学”的内容做了一些相对系统的梳理,通过这样的示范,讲《论语》可以有不同的读法,可以一章一章地往下读,也可以依据某个主题跳着来读,当然,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随时抽出某一章来精读,这都没有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论语》分享之后,还会接着读吗?

读什么呢?

最后说一说,《论语》学习之后的安排问题。

在《论语》之后,我还会接着做在线的分享。合适的时候,会从线上搬到线下,或者做一个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读书会。这一次准备从《孟子》开始,计划仍旧用一两年的时间,一百次左右的课程,和大家一起把《孟子》学习完。《孟子》之后,应该还会学《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或者其他中华文化经典,算是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做一点儿自己小小的贡献。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我在《论语》在线课的讲授过程中,感受最深的就是“教学相长”。因为每一次要做分享,不是自己随便读读就完了,所以,就要精心准备。虽然每一次只讲一小时,但常常备课需要至少花三到五倍的时间,而在这三五个小时的阅读和思考过程中,自己真的感觉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粉丝优惠】发一个粉丝优惠码以示庆祝,当当网在原有优惠基础上满120-25的优惠券,如果“双十一”有什么书没来得及买,可以用这个优惠券买了。不过,时间很紧,今天剩余最后三小时,要拼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