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认真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里能长久地保持人口第一?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王朝持续时间很难超过300年?我问过很多人,一直没有得到一个有说服力的答案,直到最近我研究历史,才终于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

根据调查研究,中国秦朝、春秋战国、周朝的人口数量大约都在1000万-2000万之间,人口规模一直都非常稳定,而且也从未听说有300年的历史周期律,可是到了汉朝时,人口突然暴涨,直接膨胀到了6000万之巨,而且从汉朝开始,中国就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持续时间可以超过300年,这真的是一个巧合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诡异的是,汉朝并没有像清朝那样引进土豆、红薯、玉米这样的高产农作物,也没有出现化肥这种能显著提升农作物产量的技术,既然如此,为什么汉朝会突然出现人口暴涨呢?

我翻阅史书,发现了两个有意思的细节。

1. 汉朝初年,刘邦规定年满15岁的女子如果不结婚,每年就要缴纳120钱的单身税。

2. 从汉武帝时代开始,出现了“举孝廉”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一个单身税自然不用多说。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的“举孝廉”制度,这个制度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的历史,可能是问题的根源。

我简单解释下什么是“举孝廉”制度,以前,中国社会的流动性非常差,农民的儿子永远是农民,士族的儿子永远是士族,这就造成了两个非常不好的后果:

1. 国家很难挖掘出新的人才。

2. 阶级固化,容易激化社会矛盾。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朝采用了推荐制度,每一个郡国定期向中央推荐人才,那推荐的标准是什么呢?当时又没有科举制度和高考,很难将一个人的才能量化,最后不知是哪个天才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根据一个人的孝行和廉洁程度来作为标准,也就是前面我说的“举孝廉”。

从那时开始,“举孝廉”就成为了当官的重要渠道。而且当时汉朝的中央政府有明文规定,每20万人才能“举孝廉”一人,这就造成了一个什么后果呢?各个郡国为了让自己的人更多的进入权力中心,只能拼命的提高人口总数,以获取更多的入仕资格,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人口的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这还只是最表面的影响,更深层的影响则是,由于把孝顺和做官挂钩,上行下效,导致民间孝顺之风盛行,最终才出现了汉朝人口暴涨的现象。

很多人肯定不明白,为什么孝顺会刺激人口增长?今天我就告诉你内在逻辑。

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模式下,老百姓想过上更好的生活有什么方法?没有科举,没有高考,举孝廉也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命运发生改变,而且大多还是关系户,那么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提高生活质量唯一的方法,就是拼命生孩子。

和当代不同,以前生一个孩子不用管教育,不用操心买房子,只要管一口饭就行,几乎是零成本,而且还能获得极高的收益,生了男孩长大了可以帮忙种地,不用给工钱,本质上就是一个免费的劳动力,生了女儿,出嫁前可以帮忙家里做饭洗衣,出嫁后多了一个亲家可以互帮互助,所以对于古代人来说,多生孩子肯定是好处大于坏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这里却存在一个风险:如果生了孩子,孩子不愿意帮你干活,都想出去闯荡怎么办?那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为了抵御这个风险,从汉朝开始,“孝文化”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逐渐成为全国的普遍共识,“父母在,不远游”、“父母之恩大过天”,甚至还出现了更夸张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样的俗语。

这些俗语在中国古代社会广为流传,几千年一直被奉为至理名言,最后造成的结果就是以“孝文化”为基础的社会结构非常稳定,子女们大多顺从父母的意愿,心甘情愿地留在家里帮父母种田,土地将他们牢牢地限制住,只要不出现大规模的天灾,整个社会都会很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就是为什么,汉代之后的王朝,绝大多数都能延续接近300年时间。但之所以很难超过300年,也是因为这个模式导致的人口暴涨,当人口达到土地供应红线的时候,一旦出现天灾,就会出现饥荒,最后就会激化社会矛盾,王朝被农民起义军推翻。

可即便如此,也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因为“孝文化”带来的社会稳定实在是太神奇了,因为这不仅是一代人的孝顺,子女的子女的出生后,也会受到孝文化的影响,他们继续留在家里帮助父母种田,劳动力充足了,农作物的产量也就提升了,整个家庭的生活也就全部改善了,这几乎就是古代中国的底层百姓改善生活的唯一途径。

为什么历朝历代都在推行“孝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孝文化的确是稳定社会,稳定家庭的一大神器,每一个当初被要求无条件孝顺父母的人,在自己成为父母之后,也会自动成为孝文化制度的拥护者,因为他也需要自己的子女无条件的顺从自己的意志。

当然,我不是说孝顺不好,而是自己发自内心的孝顺,和受外界影响的“孝顺”本质上不同的,每一个人都应该爱自己的父母,但是这种爱应该是建立在心甘情愿和亲情羁绊上的,而不是建立在“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样的宣传上的。

儒家推行的孝道,与真正的“孝”有着根本的区别,这一点孔子自己在两千多年前就讲清楚了这个道理。

在《孔子家语·六本》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孔子的学生曾参是著名的孝子。一天,曾参有了过失――锄草时,误伤了苗,他的父亲曾皙就拿着棍子打他。曾参没有逃走,站着挨打,结果被打休克了,过一会儿才渐渐苏醒过来。曾参刚醒过来,就问父亲:“您受伤了没有?”鲁国人都赞扬曾参是个孝子。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以后告诉守门的弟子:“曾参来,不要让他进门!”曾参自以为没有做错什么事,就让别人问孔子是什么原因。孔子说:“你难道没有听说过舜的事吗?舜当儿子时,父亲用小棒打他,他就站着不动;父亲用大棒打他,他就逃走。父亲要找他干活时,他总在父亲身边;父亲想杀他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孔子之所以讲舜的故事,其实就是为了告诉大家,孝顺不是愚孝,盲目的顺从父母的意志,并不一定会带来美好的结果。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孝顺过头的案例,比如“割股医亲”,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掉给父母治病,再比如“埋儿奉母”,为了照顾好母亲,决定把儿子给埋掉。这并不是一个进步社会应有的现象,早就被无数革命先驱批判过了。

为什么我的标题要说新中国的成立,意义重大?

因为新中国的成立,绝不只是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以毛主席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们,他们志向远大,想要的不仅是国家一时的强大,他们想要破除的是延续了几千年的历史周期率,从新中国建国第一天起,他们就告诉所有人,人人平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人平等“的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它意味着,你和你的父母,在人格和法律上是平等的,没有旧社会的那些封建束缚,你当然可以爱他们,也理应去爱他们,但是,不会再出现“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样的现象了,也不会出现封建社会父母对子女的压榨了,在社会主义中国,你可以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可以通过工作改变自己的人生,每一个人都有自主选择人生道路的权利,那种被一辈子困在黄土地的岁月,一去不复返了,相比起生产力的提升,这种思想的解放,对于每一个中国人而言,可能具有更大的意义。

当代父母和年轻人的思想冲突,可能源头就是“小农思想”父母掌控欲和“新思想”年轻人自主权的冲突,这种冲突,未来很可能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消失。

至于我们能否破除历史周期律,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自会告诉我们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