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众号为一线语文教师个人原创公众号,所有文章均为个人独立撰写,欢迎点击上方的“水寒说语文”关注。

2021年第八十一期(总第554期)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祖国”成为高频词。大家都很自然而然地用这个词,好像这个词人人都懂,没有什么可以解释的。

但如果从字源和词源追问一下,何为“祖”,何为“国”,何谓“祖国”,大约很多人并不是很清楚,所以,今天这篇文章,就由“祖”“国”说开去,谈谈与之相关的若干语文问题。

先说“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个形声字,从示,且声。也就是说“祖”的形旁是示,声旁是且。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形旁表示这个字的属性,而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那么,为什么“祖”用“示”作为形旁呢?原来,示是会意字。小篆字形,“二”是古文“上”字,三竖代表日月星。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说文》。古文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当然,这是《说文》中的解释,有研究者认为甲古文中的“示”就本像神主之形,也有人认为那就是一个祭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比如,祝、福、社、崇、神、祭、祀、祈、祷等字。

“祝福”是常用词,但不是一个人嘴巴一张,上嘴唇贴下嘴唇,然后就给人以“祝福”了,祝福一定和祭祀,和神灵有关。

“祝”是会意字。甲骨文字形,象一个人跪在神前拜神、开口祈祷。从示,从儿口。“儿”是古文“人”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字则有多种判断,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形声字,从示,“畐”声,也有人认为“福”是个会意字,其中“畐”的上半部分是酒樽(酉)之形,其下是一双手,捧着这个酒樽,在“示”前献祭,祈求神灵的保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示”作为部首的常见字还有社会的“社”字,很多人可能想不明白为什么“社”和祭祀或神灵有关系。

实际上“社”最初是指“土地神”,而“稷”则是谷神,古代帝王要祭祀土地神和谷神。在北京中山公园内,就有社稷坛,那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实际上,对于古代帝王而言,占有了土地,占有了粮食,也就意味着对这个国家拥有了无上的权利,所以,“社稷”就有了江山或者国家的意思。

其他从“示”部的字就不一一解说了。如果搞不懂,有兴趣可以查一查工具书深入了解一下。

与“示部”相近的是“衣部”,写作偏旁时,前者写作“礻”,而后者写作“衤”,也就是一个点和两个点的区别,不但初学者容易弄混,就是有相当语文素养的朋友,碰到某些特殊的字,到底是一个点,还是两个点,也会纠结一下。

前面已经说了,“示”作为部首的字,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那么,“衣”作为部首,则多与衣服有关,比如,初、被、袍、补、裤、袄、裙、褂、襟、袜、衫、褐、衬、袱、裆、裨等。

以上所列举的大多数字一下子就能看清楚为啥和衣服有关,但有两个字有必要解释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为什么和衣服有关?原来,“初”是个会意字。从刀,从衣。合起来表示:用刀剪裁衣服是制衣服的起始。你看,本来“起始,开端”是个很抽象的概念,但是古人造了一个“制衣之始”的“初”字,就表示了一切事物的“起始”和“开端”,化抽象为具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劲儿了。

“裨bì”是个二级字,但也是3500常用字之一,常见的组词是“裨益”,或者“裨补缺漏”,后一个词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裨补”为什么能解释为“弥补”呢,原来,“裨”的最初意思也是“补”,《说文》中对“裨”的解释就是“接益也”。因此“裨补”就解释“弥补”。接续上,缀补上,自然有好处,所以,“裨”又引申为“益”,就又和“益”组词为“裨益”,意思是好处。

还有两个形近字,就差一点,有必要区分一下,一个是袄,一个是祆。

前一个是皮袄的“袄”字,这个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一定都认得,但是,后一个则很多人就不一定能认得了,甚至可能误读为ǎo。

祆教,是一种古代宗教名称。千万不要误读为“ǎo 教”,更不要误认为是无论冬夏都要求穿大皮袄的宗教。祆(xiān)教又称为拜火教,由于其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又译为查拉图斯特拉),因此,又被称为琐罗亚斯德教。祆教是古代波斯帝国的国教,祆教崇拜火,以火为神,崇尚光明,说到这里你是不是想起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想起张无忌,想起小昭,想起明教,想起圣火令来了?祆教和明教两者还真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好了,绕了一大圈,还是回到“祖”字上来。

因为“祖”用“示”作为形旁,表示它的属性。所以,也可以清楚地知道了“祖”显然和祭祀、宗庙有关。现在一说起“祖”,基本上就是和“祖先”有关,这是个引申义,因为祖先和宗庙祭祀密不可分。

然而,在甲骨文和西周金文中,常常以“且”为“祖”,也就是说,当时的“祖”字也就写作“且”字,和“示”没有任何关系。关于“且”字的本义,历朝历代说法各异。有的认为是男性生殖器之象形,也有的认为是神主之形,尚无定论。但不管什么说法,如果细想,确实都还和祭祀、宗庙有关。所以,“且”在“祖”字中,大概率不仅仅是声旁,而且也兼有形旁的意思。

这种形旁声旁兼具的情形,其实在古代造字中还比较常见。这其实在相当程度上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某个字一定发某个音,而不发另外一个音,之所以选择某个字作为声旁,其实,也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有意选取的结果,常常是这个声旁同时也有表意的作用。

说完了“祖”,接下来说说“国”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国是个会意字。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所谓“国”就是划定了疆域,圈起来的那么一块地方。

这里面涉及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囗”字,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这个和“口”字有啥区别,不是一样的吗?还真不一样,一个大,一个小,千万不要弄混。

在字典中,“囗”和“口”分属两个不同的部首。“囗”是“围”的本字。这个字形象生动,就是一圈围墙,凡是表示有界限或者限制束缚之意的字,常常从“囗”。比如,“囚犯”之“囚”字,就是把人限制在某一个地方。“园林”之“园”就是圈定一个地方,用以种植果蔬,树木等,“苗圃”之“圃”亦如是。“圈定”之“圈”就更为明显,画一个圈或者圈一个地方,那就是一种限制,你是不是一下子想起来孙悟空用金箍棒画一个圈让师傅老老实实待在里面了。

那么,“國”的繁体中的“或”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或”也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表示以戈卫国。本义:国家。用本义时读 yù。疆域之“域”也是从“或”而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然“或”本身已经有表示国家之意,那为什么非要在“或”字上再填一个“囗”,来表示“國”呢?这不是画蛇添足吗?因为“或”后来被借走了,主要表示“或者”“或许”等意思了,于是就又造了一个字“國”,来代替行使“或”的本义。

这种情形在汉字中也比较常见。比如,“暮”字,最初就写作“莫”字,下面的“大”也是草,所谓“莫”就是日落草中,当然就是傍晚意思了。不过,后来“莫”主要指“没有”或者“没有人”的意思,于是,就又添了一个日字,写成“暮”,用来表示傍晚了。

那为什么简化之后的“国”,“囗”里面的“或”变成了“玉”了呢?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据说,“国”在太平天国时期,曾经普遍写为“囯”,“囗”里面加了一个“王”字,颇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

但是,新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还让“王”字居中央,好像不太符合潮流。于是,在制定汉字简化方案时,时任汉字简化方案审定委员会副主任的郭沫若提议,“囯”里面再加一个点,成为“国”,既便于书写,又有“祖国美好如玉”的意思,于是全体通过。

当然,这个简体的“国”字其实也不完全是郭老的原创,有资料显示,在宋元时代的话本、唱词等民间文学作品里就已出现了今天通用的简化“国”字。

一个汉字,有多个异体字,这是非常常见的情形。每个异体字的造字原理,有相同的,也有不同的,但都能说出道理来,这就是深入认识一个字,需要研究字源的原因,通过追溯字源,可以发现很多趣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祖”和“国”单个字义都清楚了,接下来说说它们的组合“祖国”。

这是一个常见词,其实严格说起来,这是一个短语,“祖国”即是“祖之国”,意思就是“祖先曾经居住的国家”。

在《现代汉语大词典》中,关于“祖国”,有两个解释,一个是祖籍所在的国家,另外一个是自己的国家。所谓“祖籍”就是祖先的原籍。所以,祖国就是“祖先的原籍所在的国家”。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很多媒体,包括非常权威的媒体,常常有“祝福祖国生日快乐”这样的表达,这个用法曾经被著名的语文杂志《咬文嚼字》作为年度差错指出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将祖国仅仅理解为“祖籍所在的国家”,那么,“祝福祖国生日快乐”这个表达就有问题。因为祖国的生日,并不好确定是哪一天。而且,在逻辑上有时也会发生冲突。自己、父母、祖父母,有共同的祖先,因此,自己的祖国,父母的祖国,祖父母的祖国,也应该是同一个国。但如果父母或者祖父母的年龄比祖国的年龄还要大,则说不清楚他们的祖国到底是哪一个了。

虽然《咬文嚼字》指出了错误,但今天“祝福祖国生日快乐”这个表达方式,仍然比比皆是,大家已经见怪不怪了。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祖国的解释,只保留了一个,那就是“自己的国家”。要是以《现汉》的解释,则这个表达方式未尝不可,甚至都不能认定这是一个错误的表达。

祖国,除了与血缘、文化、法理等因素有关之外,还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因素在里面,毕竟,强烈的情感,这是一个人的主观感受,他自己就是愿意这么表达,就愿意这么理解,那谁又能说他错了呢。

【注】本文参考了汉典,国学大师,李学勤主编的《字源》,左民安著的《细说汉字》等工具书。文字截图截屏自汉典或国学大师。

我的新书《减法教育》已经从预售状态,进步到可以立即发货的状态了,欢迎感兴趣的朋友点击上面的链接购买。本书最近一直稳居当当新书亲子家教榜前五名。

也欢迎读过这本书的朋友在我的公众号文章下留言,写下读后感。不仅仅欢迎表扬的声音,也欢迎批评的声音。真心希望这本书能够激起涟漪,引发对教育的深度讨论。

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欢迎分享,若公众号转载,请联系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