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郑爽事件之后,娱乐圈又因为吴亦凡被刑拘而猛烈震荡。

一时间坊间传言不断,五花八门,真假难辨。

且不论真假,但满天飞的传言之中,多少能看出一些舆论趋势——

网友不仅不怕瓜多事大,反而希望借由吴亦凡这个口子,把娱乐圈里的污泥腐肉一并挖出来。

大众看明星的方式明显变了。

以往看明星带滤镜,如今看明星带放大镜。

变化并非发生在朝夕之间,这是一次早有预兆的集体反噬。

想想在吴亦凡事件之前,大众都在经历怎样的“历练”吧。

是日薪208万的爽子,在电视剧里一次次无法管理表情的失控演技;

是7年赚了二三十亿的吴亦凡,在电影里怒吼“你这里欠我的用什么还”,在综艺里即兴挤出“你看这碗它又大又圆”……

没有实力、没有作品,甚至没有道德,却依然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我们吐槽,我们嘲笑,我们明嘲暗讽的文章写了一遍又一遍。

但有用吗?

如果有用,或许吴亦凡不会走到今天。

她姐一度好奇,一次次的翻车,为何丝毫不起作用。

但最近她姐意识到,或许活在资本、团队和粉丝保护下的明星,早已找到了解决这种外部攻击的办法——

变得钝感。

这里的“钝感”,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提出的一个概念,“钝感力”。

迟钝的能力。

今天就来唠唠这件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几年前曾声援吴亦凡的苏芒,前两天被微博禁声了。

但在禁声之前,苏芒经过两次翻车被嘲的事件,已经学会了闭嘴。

综艺《五十公里桃花坞》收官那期就初现端倪。

苏芒和李雪琴、郭麒麟凑在一起包饺子,李学琴感叹饺子馅实在:这多少只虾呀。

苏芒一听警铃大作,赶紧截住话头:不要再说了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郭麒麟继续皮:这一顿不得六百?苏芒大笑,撞了一下郭麒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cue的什么梗显而易见。节目第一期,苏芒因为一句“650块一天伙食不够”被骂上热搜。

如此高调地拿这个梗开玩笑,是因为明星的高额餐费成过去式了吗?当然不。

他们只是面对镜头更“聪明”了——学会闭嘴。

几个明星同僚相视一笑,打一个众人皆知答案的“哑谜”。

到这里还没完。

李雪琴接着逗她:“你现在也不钝感啊。”

苏芒:“我刚才可钝感了,现在就不钝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来一回几句话什么味儿,她姐算是咂摸出来了。

既然堵不住观众的嘴,就只能自己不在意,也就是变得“钝感”。

这不是《桃花坞》第一次提到“钝感力”了。

之前一期里彭楚粤上台专门推荐了这本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里讲了什么?彭楚粤不知道。

他没看过这本书,只是看了简介就上去推荐——敏感、焦虑、玻璃心的人必读。

但,如果看过这本书就会发现,《钝感力》简直是一本“厌女合集”

一个博主曾经在B站上把这本书里“厌女”的情节罗列了一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女性因为不够钝感,发现了老公出轨,因而发生了不必要的争吵;
男性同事习惯性对女同事动手动脚,但女同事只要拥有钝感力,对这种事情可以视而不见,就可以在公司出人头地;
晚上因为孩子一直哭闹睡不着的爸爸,是因为缺乏能平静接受婴儿哭闹声的钝感力……

推荐这本书,就离谱。

尽管书离谱得要死,但“钝感力”的概念依然有不少明星买账。

“我们一生纠结,是因为我们都太敏感。我觉得让自己慢慢地变得钝感,我们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开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为什么想要拥有钝感力?

不可否认明星是非常容易受到舆论批评的群体,他们想变得钝感,是想让负面反馈对自己的杀伤力为0。

可很多人却已经发展成了,我不管网友说的有没有道理,我可以装听不到,因为我不想改。

然后在大众眼里就会一次次翻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在《桃花坞》节目里的孟子义,就自认为钝感力非常强。

此前她参加《一年级》《演员的诞生》经常因为说话不过脑子导致被骂。

这档节目中也没逃过,刚开播就因为低情商,被网友和经纪人一通骂。

但孟姐不仅没有受到伤害,还把被经纪人骂的截图发上微博,让大家一起围观。

并且,每天都可以傻乐呵,“我是每天可以开心一百分的”。

吴宣仪也是钝感力的王者。

网友给她穿搭提意见,她说我不听,我要把你们觉得土的东西全部买下来,依次穿个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她觉得自己被黑的原因很简单,只要是个女艺人,长得好看都会被黑。

两相对照之下,追求钝感力似乎成了玻璃心的明星的救命良方。

有了“钝感力”,似乎就有了屏蔽负面声音的能力。

屏蔽骂声,就能活在一个团队和粉丝搭建的岁月静好的真空环境里。

而在这种环境里,所有人都是宠着他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还用追求钝感力吗?

很多明星的情绪,已经是钝感化了的。

不仅无法共情“650块不够一天”怎么就踩了大众的雷点,还钝感到以为全天下只有我最苦、只有我最难。

前阵子张庭在袁隆平逝世这天照常直播,网友觉得这是对袁老的不尊重,因此劝她停播。

结果张庭委屈得要死,对着镜头泪如雨下:“你们知道我有多努力吗?”

“一年365天没有休息,从早上6点工作到晚上11点,还被女儿抱怨陪伴太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吉克隽逸直播的时候感慨做艺人好难。

“我要漂亮,我还要瘦,我还要为人处世让人喜欢,专业能力还要非常能打。”

“大家对我们再关爱一点,再宽容一点好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阳娜娜之前在一个演讲中,回忆起自己休学去演电视剧后时被骂。

“当我选择停下来找寻我自己的时候,舆论带给我的压力,让我感受到刺穿心脏般的那种疼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敢情不管网友说了什么,只要不是支持的,就是网络暴力,就是人均雪花?

有负面声音就是全天下人都在跟我作对?

她姐真的忍不住为网友叫屈喊冤。

张庭曾经是一代人的童年回忆不假,但她的作品似乎也就只停留在了很多人的童年。自此之后,她凭借自己的名气转行做微商,实现了最大程度的变现——

赚了个盆满钵满,然后豪掷17亿在黄浦江边买了一栋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欧阳娜娜说自己拍戏的时候想到会被骂,因为她没有经验。

但没想到全网都在否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瞬间她姐真的以为是观众过于苛刻。

但看了一下“蚂蚁竞走十年了”的名场面后我又瞬间清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确实烂,确实没经验,确实需要锻炼。

但,真想锻炼演技,你为什么不从跑龙套,从适合自己的配角开始做起?

拿着主演的片酬,占着主演的戏份,演砸了被骂了,告诉观众我是在锻炼演技?我是新人你们不能宽容一点?

观众也冤枉啊!

明星光环早已让他们在业务能力之外,享受了超出常人的待遇。

拿着动辄几千万上亿的天价片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拥有与业务能力不成正比的话语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着被工作人员、家人、粉丝保护得滴水不漏的生活。

供养着明星的粉丝,一边是他们的韭菜,一边是唾手可得的性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光环成了流量,光环成了资本。

光环成了权本身。

处在以吹捧为主的、虚浮的真空环境里的艺人,见识到了太多一夜爆红的奇迹,也不自觉以为自己就是天降紫微星。

接得住荣耀,却听不得批评。

因而,追求钝感力本身,简直跟郭导的金句如出一辙。

“你可以不喜欢你不喜欢的东西,但是请允许它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着好像没啥问题,细品就会发现到底有多不对劲。

他们总是在要求观众要允许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存在。

却从来不去考虑观众为什么不喜欢这个东西。

他们总是在挨骂之后,要么上节目卖惨,要么声称要变钝感去屏蔽骂声的杀伤力。

却从来不去思考为什么骂声会如此铺天盖地。

他们始终处在一个极其自洽的逻辑闭环里。

所以,明星追求所谓的“钝感力”,本质上是一种傲慢。

明明没有交出合格的作品,却不想听、听不得、听不见。

也是一种新型卖惨。

“你伤害到我了,我都没反击,而是想要变钝感。”

赚钱的时候敏感,挨骂了就切断感受骂声的能力和共情的途径。

这就离谱。

接受大众的评价,本就是明星工作的一环。

明星产出作品,大众观看给予反馈,反馈再作用于明星。

这才合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诡异”的是,真正有实力的明星,是不愿意变得钝感的。

唱歌如此,演戏更如此。

《十三邀》里,许知远问郝蕾,什么是好演员。

郝蕾答:我觉得就是敞开,内心是绝对敞开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人物敞开,对情绪敞开,对自己敞开。

去接纳,去感悟,去体验。

表演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演员足够敏感和细腻,去感受周遭的人事物,才能理解角色、共情角色,进而呈现角色。

这是钝感的人无法做到的,却是作为演员的必须。

敏感,是郝蕾的天分,更是她的有意为之。

“没有人想去痛苦吧,但是如果你要更本能,你永远要保持一份敏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公认的好演员,也无一不是敏感的。

舒淇说,她闲下来没事的时候,会去酒吧门口看人。

看人不是只停留在“看”,是想象他会怎么样,性格怎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观察生活,更是把自己扔到生活里去感受。

而不是把自己间离在生活之外。

张颂文也是如此。

在一次采访中,张颂文说:

你生活中一定有你的难堪的地方,你不会像讲段子一样,说自己的不堪,讲的时候会让你难过。

但演员不可以,演员就得不停地挖出来,要回忆所有的悲伤,回忆我的不堪,我的窘迫。我不能忘记它,甚至要不停地反复地去回忆有些亲人离开的那天,我的反应是什么样。

我们要允许很多人进入我的体内,侵蚀我的心,这是演员最残酷的地方。
《人物》

钝感当然更好过。

但对演员来说,敏感才是养分。

张颂文为人称颂的表演片段,无一不是他“献祭”自身情绪打磨出来的成果。

《我就是演员》里,李汶翰表演试镜失败跟父亲通话的场景,被章子怡批评太粗糙,张颂文被cue上台打个样。

他的表演,脱离了“演”。

撒谎骗父亲剧组对他评价很好,越撒谎越心虚,手上来来回回的小动作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着说着,愧疚和委屈涌上心头,喉咙一紧,说不下去了,赶紧闪到一边,不让父亲看出异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装作如无其事之后,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于是带着一丝哭腔,用着拙劣的借口,着急结束了通话。

但结束通话的一瞬间,是先下意识捂住镜头,然后迅速转过身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是“演”,这是张颂文长达13年的漫长的不知名岁月里的真实感悟。

他对家人的愧疚是真的,辛酸和委屈也是真的。

而这,便是很多明星的问题所在。

排斥真实的生活,也没有真实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不真实怎么演呢?

没有真实的生活就无法表现生活。

没有真实的情绪就无法表现情绪。

追求钝感,无疑是进一步把真实的生活和情绪从自己的生活中清除出去。

留下的,便只有阉割过的、粉饰过的、虚假的情绪。

那演绎的,必将是没有灵魂的空壳。

因为,他们本身就已经成为了没有灵魂的空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多么可笑又可悲啊。

足够敏感,而拥有可以诠释各种角色能力的真演员,恰恰是稀缺的。

他们不被关注,不被在意,甚至不能当主角。

反而是,空有皮囊的空心明星,一个又一个地,一茬儿又一茬儿地,成为了流量收割机。

或许,是从吴亦凡归国开始。

我们便开始见证这一切的诡异。

一个业务能力拉胯的人,是如何在流量时代一步步成为顶流的。

一个个业务能力拉胯的人,是如何在流量时代成为娱乐圈的主流的。

自此,流量当道。

与之相伴的,是如今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东西——

是粉丝电影。

是抠图演技。

是天价片酬。

是圈内明星和粉丝习惯了众星捧月和圈地自嗨。

是圈外观众和电影之间出现巨大鸿沟,以及避之不及。

电影不再是观众的电影,娱乐不再是路人的娱乐。

甚至,我们开始逐渐习惯和默认——

默认被光环笼罩的明星就是有只手遮天的特权的。

默认饭圈文化就是如此畸形的。

默认娱乐圈本就是如此恶臭满盈的。

吴亦凡事件爆出,不少人淡淡说,“害,要是有名有钱,没准儿玩得比他还过分”,“人家那么出名,女的肯定是自愿的”。

看,就连我们普通人,也变得钝感了。

不仅对他们交出的不及格的成绩单宽容,就连对他们毫无人性的私德也无限钝感。

就好像启动了一种新型的自我保护机制,我们骂累了,钝感了,也就自动闭嘴了。

“这个圈就这样”、“习惯了就好了”……

但,凭什么这样?

普通人从事着一份薪水微薄的工作,尚且在996、007的工作机制中不停内卷。

拿着普通人几辈子都赚不到的巨额财富、却无法交出与之匹配的作品的明星,凭什么拥有特权,甚至做一些突破道德底线的事成了理所应当?

谁给了让他们习惯如此被捧着的优待?有流量有资本就可以做人上人玩弄“下等人”吗?

越放纵,越肆无忌惮。

不该是这样的。

我们至少,不要做沉默的帮凶。

看,一个吴亦凡已经倒下了。

点在看发声。

让改变来得再快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