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丘尼是梵语的音译词,佛教用语,又称苾雏尼、比呼尼、尼、除女、董女、沙门尼。一般来说满二十岁出家,受了具足戒的女子,便被称之为比丘尼。在我国佛教史上,比丘尼中不乏戒行精严、学优行粹之修行者,比如说近代的通愿法师便是如此。1991年3月6日,她在山西省太原市内的崇善寺圆寂,火化后竟烧出了七千多枚“舍利子”。

这儿要特别说一下舍利子,据说当年释迦牟尼圆寂的时候,佛教徒们便在他的骨灰中发现了很多结晶状的物体。这些结晶状的物体晶莹剔透,后来佛教徒便认为,只有得道高僧才有舍利子。平常僧众能烧出都已经算稀奇事,通愿法师这儿竟然烧出七千多枚,自然迅速吸引了人们的兴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连带着通愿法师这个人,也被人们所关注,这才发现她有一段不同寻常的过往。通愿法师是她的法号,她本名为翟尧臣,祖籍山东人。其祖父起初以钉鞋为生,无奈养了八个子女,维持一家人吃喝这是远不够的。为生计所迫,只好带着一家人背井离乡,去了黑龙江双城县生活。翟尧臣的父亲是祖父的长子,名文选,虽然生在这样一个穷苦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他从小聪明好学,每日干家务劳动的空余时间,都用来去地主家私塾窗外听讲了。翟文选的听讲是很苦的,站在窗外,忍受风吹雨打。也从来不放弃,这种坚韧的精神打动了周先生,又看他悟性确实很高。便用自己的薪水供他上学,翟文选勤学苦读,参加科举考试后中了举人。这才得以从农民摇身一变成了官员,从清廷转向北洋,他干得倒也无怨无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到袁世凯窃国,他不满之下愤然离开官场,后来被人找回。当了盐运使,张作霖时为奉天省长,张学良时辅其政事。一直到五十来岁才退出官场,单纯种田与在官场,那薪资可完全不一样。翟文选的得势,使得他的子女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翟尧臣便是自幼读书。1937年念至北京大学女子文理学院经济系,那个年代的大学生少,女大学生更少。

按理来说,翟尧臣的前途发展应该算不错的,但她却在一次机缘巧合下接触到之后迷上了佛法。当时她刚毕业没多久,或许是病中苦闷,或许是受父母信佛影响。便去了一趟较近的尼姑庵、佛寺等地散心,没成想,这一下就吸引住了她。从那之后她是日日研究佛法,一段时间后索性搬去净莲寺内,1940年出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1年到1955年在北京通教寺,1956年到1969年跟随师父、母亲居住在五台山,后去了五台山南山寺。从27岁出家以来,她的心里无私无我。弘法利生。虽然她不缺别人供养,可生活依然过得很清苦,衣食住行都极其简朴。吃的是粗茶淡饭,唯三衣一钵,仅有几个纸箱。直到去世前,依然身无长物,那些多出来的经费,多用来作佛事经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她自己则清苦淡泊,通愿法师的生活不光清苦,还是寂寞的。一生奉行“三不主义”,即不收徒、不写传、不著书,都是为了专心修行。只维护一个道场,弘扬佛法,所以不愿收徒引起纷争。古人有传是为了见贤思齐,促使后人奋发图强,步前人后尘得成就。通愿却认为自己几十年没有什么太大成就,惶恐、惭愧都来不及,怎么还敢作戏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著书则是觉得古往今来佛经何其多,只要精研、依教奉行,便足够应用了。不需要再多一个旁支见解,这三不主义,足以见得通愿法师实在活得通透。她已经超越了自我,走得太远,显得茕茕孑立、孤单寂寞。将全部人生、全部时间、全部精力,都用来研究佛法,难怪说她去世后有那么多象征得道高僧的舍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