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海南地区掀起海南岛解放之后的最大人群浪潮。

---“海南热”。

无数外商、内商纷纷涌入海南,在上世纪的海南岛掀起了一股投资浪潮。

这一年,海南岛内地图脱销,邓小平亲自下发的“11号文件”也被一再复印。那时候,贫瘠的海南岛还没有一台复印机,大多数人开始手工绘制海南岛地图、手抄“11号文件”。

外商、内商更是阔绰的前往香港、澳门专门复印,整日研究国家开放政策、海南岛的地形。

海南岛最初还是广东省下的一个行政区,也是一个极度贫穷的广东辖区。

五年后,海南岛脱离福建省辖区,正式成立省级行政区,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开始了波澜壮阔的崛起道路。

海南岛的片面发展

1950年,4月。

一路南下的解放军,终于顺利拿下了海南岛。

那时候,因为东南地区局势严峻,海南岛并没有像大陆内地的城市一样,在解放后拥有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

相反,国家为了保障这片重要的岛屿,对海南岛实行严格的军事管制,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东南地区一块重要的军事基地,而并非单纯意义上的一块行政辖区。

1951年,4月。

广东省人民政府成立海南岛行政公署,将海南岛这块地方正式纳入了广东的行政管辖。

行政公署属于省级、自治区政府的派出机关,顾名思义就是省级政府因为管辖范围问题,无法在一定的行政范围内进行有效管辖。

而且,海南和广东的位置,并没有一条有效的交通,五十年代一直延续到二十一世纪,仍旧以轮渡为主要的交通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情况下,就会从省级政府中专门抽调一批人组建行政管理机构,成立行政公署区域,即派出机关,代表省级政府处理当地的工作。

其本质,就相当于如今市级政府的街道办事处。

为了方便,也为了更为有效的管理。

如今,我国大多取消了行政公署,只有内蒙古、黑龙江、青海、新疆、西藏地区还有数量不多的行政公署。

对于刚刚解放不久的海南岛,国家大策目标只有八个字:

“加强防卫,巩固海南。”

当时正处于国防安全的考虑,也处于防御战争的需求,海南完全走上了一条不同于任何一个内地、沿海城市的发展轨迹。

---军事化发展。

那时候的海南岛,一切以军事防御为核心,在国家的各项五年计划开始后,这里仍旧没有什么大的起色,国家对于海南岛的政策是不进行重工业的建设,只是在以农业经济为核心,微型轻工业为辅翼的发展模式上,经营着海南岛。

1987年,在海南建省前统计的一组数据中,海南的工业产值分布如下:

1952年-1987年:农业产值由2.57亿元递增为26.83亿元

1952年-1987年:工业产值由0.42亿元递增为19.20亿元

我们可以想象,海南岛在解放的时候乃至于在三十年的时间里,农业仍旧是当地的主要收入,其工业发展异常缓慢,一直落后于农业。

究其原因,当时的时局影响到了海南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大力推行工业化建设。

内地的城市相继建立钢铁、煤炭、水电等极其重要的工业基础设施,但是海南由于位置的特殊,并没能走上一条和内陆城市完全相同的道路。

当时国家进行工业化建设的基本大策是,将所有的重要工业都放在内地,以及西南外线,这样不仅能够保证有效发展,还能够保证相对的安全。

很显然,海南岛当时的条件,并不能满足这种条件。

工业体系的建立,本就需要借助小农经济的力量实现慢慢转型,但是这种转型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农业经济的羸弱。

这就好比扁担挑水,从国家层面上也不可能实现工业、农业在转型过程中的绝对平衡,在转型初期农业一定呈现出羸弱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的地方,甚至还没能等到工业经济兴起,农业经济已经疲弱到极致,所以在建国初年,国家并不希望在海南地区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更何况,当时还要面临军事防御的巨大压力。

一旦遭到破坏,不仅原有的农业经济遭到打击,就连工业发展也是无用功,为此国家对于海南提出的专项政策就是侧重于军事方面的防御,一些发展要等到拥有相对平稳的发展环境。

除此之外,海南的轻工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国家主导以农业经济输血海南的绝对军事地位,保障这片岛屿的安全。

当时就是害怕战事问题,让海南的发展功亏一空,所以在海南解放近三十五年的时间内,远远落后于其他地方。

那时候,海南没有什么所谓的城市,城市的整体面貌甚至比不上农村,他们之间的差距因为固定化的发展,几乎是同样的贫穷。

在八十年代,不少人甚至公开写道:

“我没想到海南的文化这么落后,简直像文化沙漠”。

海南的地理位置

海南的地理位置,相对其他的沿海城市,并不具有很大的优势。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全国的交通网络中,以东北地区最为强悍,这也是东北能够在建国初期成为强悍重工业核心城市的重要原因。

因为,大面积的交通网路能够为全国的物资运输很好的服务,也能够很好的将东北的物资转运到全国各地。

广东省和海南岛的地理位置,虽然距离很近,但是在当时交通网还不是很发达的时代里,其实彼此间的经济发展已经面临着孤立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两处地方的位置,距离不算特别远,具体距离为20公里,稍微远一点可以达到35公里以上。

联结

但是因为琼州海峡的存在,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交通阻隔,还为海南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十分容易形成经济闭环的想象。

一来,广东因为琼州海峡造成的交通原因,无法对海南进行有效的管理,二来,海南的地理位置相对独立,即便归属海南行政管辖,但是海南的封闭性几乎不可能实现两地间经济的高效流转。

目前,海南的交通路线仍旧以环岛路线为主,内部复杂的山脉,并不足以支撑海南大规模的进行横向贯通式的进行大规模铁路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外部的琼州海峡一度阻碍了海南经济的发展。因为琼州海峡的存在,海南至今没能拥有完整的铁路,所拥有的铁路也是轮渡铁路,承载量和速度要远远不及正规的铁路建设。

海南、广东两省曾经提出了联省建设两地铁路的计划。

火车轮渡、跨海大桥、隧道铁路。

目前,火车轮渡和航空是进入海南地区的唯一交通要道,海南地区最为理想的通路仍旧是隧道工程。

琼州海峡目前是东南地区的重要通道,每天有大量的货船从此处经过,如果在广东、海南两地修筑跨海大桥,不仅要面临台风的重大问题,还要面临增加东南地区航运的成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隧道铁路相对来说,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些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修筑隧道铁路因为既要顾及海上的货运安全,又要考虑到海底隧道的平稳运行,所以,无论是跨海大桥,亦或是隧道铁路,都是一个巨大且极其复杂的工程。

海南岛的建省大策

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时,海南当地也迎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1980年,邓小平在北京召开关于建设海南岛的专项座谈会,正式开启了海南岛发展建省的大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说过:

“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拿出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
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

时代大幕,拉开。

序章

那一年,七千多名大学生纷纷涌入海南,参与到了海南的建设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前一年,所有大学生在看到自己分配表上的工作地点在海南时,都会低头叹气,甚至哭泣一宿。

那时候的海南,对他们这群年轻人而言没有什么梦想可言,它也的确不是逐梦之地。

全国各地的大学生群体对于海南岛有着相当一致的共同认知。

在古代,它是流放地。

在现代,它是下放。

在如今,它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成为了开放地。

海南岛开始由蔗糖、橡胶单一经济转变,热带经济作物开始大面积种植,港口建设同步启动。

原有的重要军事基地海南南部三亚军事防区,该处地方军事防守严密,百米之间相互贯连地堡,坑道下面自成一体,有粮食、弹药,甚至还有小型的卫生所。

当时生活在海南南部三亚地区的百姓,他们口中经常吟诵一句打油诗:

“ 珊瑚处处筑成墙,瞪大眼睛保国防。”

从1980年的海南发展专项座谈会结束之后,海南最南端三亚地区的驻防军队开始内迁,让利经济发展,开放港口城市,刺激海南经济的发展。

三年后,我们前面提及到的关于海南发展的“11号文件”正式下发。

此后的海南,也一度踏上了一骑绝尘的时代。

1984年,海南行政区正式成立,等同宣告了结束了广东的管辖局面,全面进入了独立发展的新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7年,邓小平又公开对外讲话:

“我们正在搞一个更大的特区,这就是海南岛经济特 区。邓小平向客人介绍: 海南岛和台湾的面积差不 多,那里有许多资源,有富铁矿,有石油天然气,还 有橡胶和别的热带亚热带作物。海南岛好好发展 起来,是很了不起的。”

1988年,3月17日。

海南省正式宣告成立,同时成立的还有海南经济特区。

邓小平之所以同意将海南省从广东省的行政辖区划出,一方面因为配合要牵动海南配合改革开放的国家大策,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当时的广东地区的经济特区已经搞得如火如荼,广东整个省的重心都集中在经济特区上面,如果海南仍旧在广东的行政辖区内,广东没有能力顾及落后海南的发展,不将其脱离出来,海南只会愈加的贫穷落后。

再加上两者之间的交通存在障碍,脱离单独发展是当时大环境下海南的最好出路。

然而,一些喧嚣的背后,开始让海南进入了乱序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批的商人开始疯狂涌入海南的房地产市场,其房价在1992年瞬间飙升到了可怕的均价7500元,要知道那是上世纪的九十年代,那还是一个全国平均工资只有两千到三千的水准。

那一年,北京的平均房价还只有2500元。

恶性膨胀的背后,引发了新中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房地产泡沫。

最后,邓小平又亲自拍板,海南经济的发展需要求稳求胜,坚决避免恶性经济膨胀,这样绝对不利于海南的未来。

这句话,直接给海南地区打了一剂镇定剂,也给海南初次的恶性发展敲了一闷棍。

1988年,邓小平特意邀请一批经济专家聚集北京,专门针对海南地区的闭环经济开了一场座谈会。

他派出了以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刘国光为首的十二人前往海南实地考察,最终写了一份调查报告。

---《海南经济发展战略》。

这份发展战略的内容很长,但是核心要点却很重要。

邓小平亲自拍板了这份核心发展规划,力促海南经济特区的建设,同时改革以往的单向发展模式,形成以“工业为主,农业、贸易业、旅游业并举”的海南发展大策。

这项大策一直影响至今。

改革开放的大政中,提及到并举旅游业经济发展策略的,唯有海南省,后来随着海南省经济有效运转过程中,因为自身环境的封闭性,房地产潜能有限,旅游反而成为了如今的强悍经济支柱。

后来,我们也知道,海南作为一个相对孤立的岛屿,在经济发展方面缺少潜力,这也导致了其后期在发展中明显后劲不足。

但是,当年邓小平亲自拍板的旅游业齐头并举,为海南未来的发展铺就了一条黄金大道。

邓小平针对海南独特地理位置,还在海南经济发展战略的大指导下,提出了直接的对标对象。

---亚洲四小龙以及东南的航运市场。

说白了,国家从来没有将海南纳入内部的发展体系中,海南岛对应的国家大策是外向经济,一切开足马力冲击亚洲四小龙,以及发展东南亚的航运市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人们可能还无法意识到邓小平亲自拍板海南经济发展大策的重要意义。

后来的结果,想必我们也知道,海南地区的执行力远远没有想象中的果断、强悍。海南经济的发展仍旧是以当初初步的“工业为主,农业、贸易业、旅游业并举”为核心的内型城市经济,对于邓小平当年制定的对标亚洲四小龙以及东南亚的航运市场几乎失去了巨大的机会。

如今,幸运的是,国家大策重新将海南从内向型城市经济,进一步扩展到外向经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