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9年深秋的一天,尽管寒风萧瑟,韶山的毛主席同志纪念馆前仍然排着长长的队伍。

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游客们安静有序地走进纪念馆的大门,追寻着毛主席留下的痕迹。

游客中有一个身份特殊的人——毛主席的机要秘书张玉凤。

静静地走在人群中,张玉凤穿着一件红色外套,虽然已经年过六旬、满头白发,却显得很有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遗物受潮,心疼不已

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几天前就收到了张玉凤要来参观的消息,本来想在特殊时间单独招待这位毛主席生前身边最重要的人物,可张玉凤却拒绝了——要想纪念毛主席,只有置身群众中才能办到。

人们压低声音,轻声地表达着对毛主席的缅怀和追忆。听着这些声音,张玉凤感怀不已。

她有点儿好奇地欣赏着韶山的风光——虽说从前没少听毛主席回忆家乡韶山冲,可她还是第一次真正地踏上这块儿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走进纪念馆,她环视着馆里展出的主席的遗物,目光落在一件藏蓝色的中山装上——这是主席生前最常穿的一件衣服,张玉凤清楚地记得衣服上有几个补丁……她走上前,爱惜地用手拂过衣领。

入手潮湿的触觉却让张玉凤皱起了眉头——前两天连着下了几天秋雨,屋子里摆放的物品都受了潮,书架上那几本主席爱看的书连书页都卷了起来。

她找来了展览馆的馆长,当场提出要拿出10万元用于主席遗物的保养和维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到张玉凤的话,馆长惭愧得涨红了脸,连连推辞:

“是我们的疏忽,保管好主席的遗物本来就是我们分内的工作,我马上就安排下去。您的钱——我们不能收!”

“收下吧,每天这么多游客来参观,馆里的员工们也都辛苦了。这钱是我对主席的一点儿心意。”

张玉凤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忽然,她的目光落在了墙上悬挂的一张黑白照片上;戴起老花镜,她朝着墙边走去。

凑近一看,原来那是1960年主席和专列上的服务员们的合照。

“照片里还有您呢!”

跟在身后的馆长指着照片说道。

“是啊,还有我呢……”

张玉凤缓缓地说道,声音也慢慢地变低了。

照片里张玉凤就站在毛主席的左侧,那是她刚进入毛主席的专列做服务员时的一张合照。

照相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她的思绪却一下子回到了40年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来乍到,胆大心细

1960年,不满18岁的张玉凤考进了牡丹江铁路局。

张玉凤出生于黑龙江一个贫农的家庭,从小就帮父母承担起了照顾7个弟妹的责任,辛苦艰难的童年岁月让张玉凤早早地就成熟起来,也养成了细致认真的良好品格。

正是因为细心的好习惯,张玉凤很快地就掌握了列车上的工作,还好几次被评为劳动楷模,被推荐到毛主席的专列做服务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到调动的消息,张玉凤又惊又喜——能在毛主席身边工作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啊!可自己能做好专列服务员的工作吗?

“有啥不能的?”

铁路局的列车长劝张玉凤道。

“服务员服务的是人,毛主席也是人,而且是最需要服务和照顾的人。你就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给单位争光!”

在列车长和同事们的羡慕祝福中,张玉凤离开了铁路局,成了毛主席专列上的工作人员。

图 毛主席与张玉凤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专列是为了方便主席出行而特意制造的一辆三节火车,看上去与寻常的绿皮火车一样,然而内部却别有洞天;

除了满足日常生活所需的第一节车厢外,二、三节车厢则有专门的书房和会议室,方便主席处理公务以及接见官员。

这辆专列真可以说是“流动的办公室”了——乘着这辆专列,毛主席几乎跑遍了全国各个省市;列车行进的过程中,毛主席仍旧彻夜不眠地处理公务、阅读书籍。

平常倒还没什么,可是每逢经过曲折颠簸的路段时,人连坐都坐不稳;摇摇晃晃的灯光下,毛主席仍旧专注地捧读着书籍和文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列车上的工作人员知道主席工作的习惯,没人敢劝他。只有初来乍到的张玉凤,径直走到主席面前。

“主席,您还是休息一会儿吧,这样对眼睛不好。”

听到声音,主席抬起了头,还没来得及说什么——一旁经过的工作人员就慌慌张张地把张玉凤拉出了车厢。

“主席工作的时候,是不许别人打扰的。”

“可这样会把眼睛看坏的!”

“你呀,是刚来!时间久了就知道了!”

工作人员苦笑着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劝说没有成功,可毛主席却从此就注意到了这个“人小胆大”的服务员。

后来,主席还老拿这一点开玩笑,说张玉凤是“张飞”的后人,胆子最大。

“主席,我不是胆大,而是要尽自己的责任呀!”

张玉凤不慌不忙地解释道。

“您真的应该多注意休息,保重身体才行啊!”

在专列上工作的那几年,张玉凤始终秉持着这种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给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在1970年的时候,当毛主席需要找一个生活秘书时,他第一个想到了张玉凤。

这时的主席的身体状况不太理想,也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乘坐专列出行了。

张玉凤紧张地走进了中南海主席的办公室,久未逢面,乍一看到主席,她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向主席问好。

倒是毛主席听见了张玉凤的声音,打了个招呼:

“小张啊,是你,来了就好,很好。”

“嗳,主席,我来了……”

边说,她边快步上前,搀住了主席的胳膊。

那之后,张玉凤就成了主席的一根拐杖。

图 张玉凤(右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忆毛主席外交细节

1970年,外交部向毛主席汇报,称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有意同中国进行接触。

得知这一消息,毛主席非常重视;他从中看到了新中国突破封锁、走入国际的重要转机。

终于,在中方释放一系列表示善意的外交信号后,尼克松总统宣布将在1972年正式访问中国。

得知此消息。毛主席立刻叫来了国务院和外交部的官员,讨论起了接待美方的相关事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玉凤看到主席对这次会面的重视,突然有了一个主意。

她走上前,轻声地问道:“主席,尼克松来了,您要会见他吗?”

毛主席愣了一下,他不明白一向聪明的张玉凤怎么会提这样一个傻问题:美国总统访华,不就是奔着见毛主席来的吗?

“可您的眼睛……”

“到时候全世界的媒体都会抢着来拍您和尼克松两个人,要是……”

张玉凤故意没有把话说完,毛主席却已经明白了她的意思。

原来,因为患有白内障,此时主席的眼睛近乎看不清东西了。

图 张玉凤(左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白内障手术已经非常成熟,可习惯中医疗法的毛主席却怎么也不愿意做手术。

可现在,既然要和自己的老对手——资本主义的“头子”美国总统一起出现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几经思考后,毛主席终于答应了做白内障手术。

“那我就去找周总理,让他们给您安排最好的医生……”张玉凤连忙回答道。

手术过程非常顺利,只用了十分钟手术就成功结束了。

他和尼克松的会面,给世界史留下了一幅具有关键意义的重要画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3年,毛主席接见柬埔寨的亲王西哈努克。当时刚从一场休克中苏醒的主席,身体状况十分虚弱,却不顾大家的劝说,坚持要会见“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西哈努克亲王。

谈话刚进行了20分钟,张玉凤发现有点儿不对劲儿:一向健谈的主席脸色变得十分糟糕,额上也渗出了汗水;她掏出手帕,想要为主席擦拭汗水,可才刚上前就看到了主席不悦的眼神,于是匆忙退了下来。

自己只不过是担心主席的身体,想要照顾好主席,怎么反倒惹得主席不高兴呢?

结束了和亲王的谈话后,主席才对张玉凤解释了原因。

“只有我一个人出汗了吗?你看看亲王还有在场的其他官员,不也都很热吗?大家都没事,为什么我要特殊?”

决不搞特殊,要一视同仁——是毛主席最重要的原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听着主席的教诲,张玉凤服气地点了点头,之后再也没有做出过类似的举动。

日积月累的相处中,毛主席越来越信任张玉凤,把她从生活秘书提拔成了机要秘书。

这期间,张玉凤不仅要照顾主席的生活,还要协助主席一同完成工作。

毛主席非常信任张玉凤,他甚至把自己的“密码箱”交给张玉凤保管,箱子里面存放的都是机密文件、私人信件以及公章、存折、钥匙等十分重要的东西。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深厚的信任,毛主席在张玉凤面前更多地展露出了平凡人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一个春节,忆韶山、忆童年

1975年的除夕夜,卧床静养的毛主席强撑起身,说是一定要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吃一顿年夜饭。

明白这是主席一片好意,大家没有推辞,而是高兴地包起了饺子。

饺子包好了,主席却只咬了半口就放下了筷子,然后给吃完饭的工作人员放了假。

只有担心主席身体的张玉凤留了下来。

“小张,你不要回家过年吗?小刘(张玉凤的丈夫刘爱民)和孩子们还在等你呢!”

“不了,主席,家人都让我好好照顾好您呢!”

“好,那就辛苦你了。”

图 张玉凤(前排右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主席看了会儿书,接着闭目养神起来。

没过一会儿,他睁开了眼睛,细细地听着远处传来的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

主席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笑容中是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他对张玉凤提起了童年时在家乡过年的场景。

“真想回韶山去啊!”毛主席轻声说道。

“等您病好了,我跟您一起回去。”张玉凤说道。

“太晚了……医生们不会让我回去的。”

毛主席拍着自己的大腿,叹了口气,随即转过了头。

那副场景深深地镌刻在了张玉凤的心里,至今难以忘怀。

图 张玉凤(左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是毛主席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节。

被游客的声音惊醒,回过神来的张玉凤已是泪眼蒙眬。

她不舍地看了一眼那张合照,默念道:

“主席,我到韶山了,我到您的家乡了!韶山美极了,比您记忆中还要更好,不仅韶山,咱们的国家也正在变得更好;人们都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他们和我一样,永远都记着您!”

韶山冲上的满山松柏在秋风中簌簌作响,仿佛在与她相互应和。